书城宗教牟宗三说儒
278500000029

第29章 平淡真实的生活之道 (3)

第四篇 第十三章 平淡真实的生活之道 (3)

其实,想要房屋整洁,就勤打扫;想要孩子懂事,让他多吃苦;想要步履轻快,就要知道放弃;想要获得成功,就要脚踏实地。世上的事并不复杂,更无须想的复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家满含探望之情而来,你就饱满热情相待,如此,情感更笃,又何来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儒音凡录

真谛:原为佛家用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又称为“第一义谛”。

钱鹤滩:明代状元,松江华亭人。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取号为“鹤滩”。少时勤奋,天资颖悟。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第一,庚戊科状元。官翰林修撰。著有《鹤滩集》、《鹤滩遗文》等著作六卷,《四库总目》行于世。传世作品有《明日歌》,此诗是根据文嘉的《今日歌》修改而成,流传很广。

梦想无法决定结局

有人说梦想是生活的润滑剂,有人说梦想是人生的助推器,都以肯定的口吻来说明其对于我们的积极影响,这当然不错,有梦想的人就像是雄鹰插上了翅膀,飞得更高,看得更远,领略更壮阔的风景,较之那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梦想在身的人,意境高远而人生不俗。但是,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丛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梦想如红薯般满满一箩筐,而见实际行动者却鲜有人。他们每天滔滔不绝的述说着自己将来要怎样要怎样,但一旦有人说起“那还不马上去做”这样的话时,对方便陷入深深的沉默。于是,所谓梦想变成了人生的装饰品,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蹉跎中慢慢将光和热消耗殆尽,成了一朵枯萎的花草。

乔伊斯今天很高兴,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在全美开设五百家便利超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随即成为了全美最年轻的千万富翁。他拥有了一大笔钱,他又用这笔金钱开办了几家大公司,购置了一所有花园的别墅,娶了一位身材修长、美丽善良的姑娘。这位姑娘为他生了三个健壮的儿子。三个儿子长大以后,一个成了杰出的科学家,一个当上了国会议员,最小的儿子则成了一位将军。不久,儿子们娶妻,给乔伊斯添了几位活泼可爱的孙子。

乔伊斯后来成为世界级富豪,日子过得舒坦极了,他常常带着妻子和孙子们登上市内最高的观光塔,心满意足地观赏着城市的美景。有一次,他孙子所在的学校邀请他去演讲,乔伊斯欣然答应了,在这次演讲中,他向学生们谈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这个梦想靠着自己的行动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他大声的说,有梦想更要有行动。低下的掌声雷鸣般响起。

此刻,站在他旁边的孙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一下子掉到了底下,随着一声凄厉哭声的响起,乔伊斯从梦中惊醒,乔伊斯睁开眼睛一看,自己仍然躺在冰冷的木屋里,身上盖的依旧是多年前破旧的被子。他从床上起来,站在窗边。他对自己说,他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可为什么现在却住在贫民窟里?自己那些美好的梦想为什么都没实现呢?他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乔伊斯问自己,年轻时那么多梦想为什么都没实现呢?想必他心中是明白的,只是不想面对罢了。任何一次沉思和反省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悟,但是这种感悟只能付诸于行动才能引领我们的人生走向另一种辉煌,才能体现出这种感悟本身的价值,梦想亦是如此。溪流潺潺而不奔流大海,树木繁盛而不开花结果,情绪所致而不引吭高歌,就好像雄鹰具备了翱翔天际的本领,却不张开他丰满的羽翼一样,终究成为不了天空的主宰者,永远只能是一只凡鸟。

儒家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牟宗三先生认为,其实梦想多少,价值几何,甚或有没有梦想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从行动上去讲,从实践中去得来,此儒家正道亦为人生大意”。

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每个人都要功成名就,而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彩的社会,有太多的虚华,有太多的焦躁,有太多的肤浅,让很多初入社会的青年很容易迷失方向,空虚内心,必须承认,有时候生活是一种无奈,梦想不过是一种寄托,但转过来想想,即便是单纯的寄托,是否也应该让它表现的有声有色一些?这种有声有色不在于你嗓门的高亢,不在于你手势的精彩,更不在于你面目的秀美,是在于你双脚落地,徐徐向前的那一个身影。

一只猫头鹰对它的伙伴说,它要在一个夏天吃掉两百只老鼠,他说这是它今年最大的梦想,然后问它的伙伴:“你准备吃掉几只?”

伙伴想了想,说:“我吗?我还没算过,不过我每一天都会尽量多吃几只。你看,我每天都来捕捉老鼠,一个夏天下来,应该也不错吧。”

这只猫头鹰鄙夷的看了看自己的伙伴,说道:“你太没有梦想了,作为优秀的猫头鹰,怎么能说出那种没有斗志的话来。”

随后几天,这只猫头鹰一到晚上,都会准时出现在一棵树上,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黑漆漆的大地。有几只老鼠从它眼前穿过,它飞下树头非常顺利的捕到了一只老鼠,没几下吞入肚中,等它吃饱后,它便无心再去理会那些老鼠了,而这天晚上,它的伙伴一共捕到了十只老鼠。

整整一个夏天过去了,猫头鹰来到伙伴的家中,看到它的表情非常沮丧,便问道:“怎么了?”

伙伴回道:“这个夏天,我只捕到了一百只老鼠,肯定没法给你比了。你那个梦想一定是实现了吧!”

听到这话,猫头鹰先是一惊,随即低下头,羞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这只猫头鹰只是在开头几天真正行动起来,捕过那么几只老鼠,后来只要填饱肚子,这只猫头鹰便安然的到各处游玩去了。一个夏天下来,捕获的老鼠数量连他伙伴的一半都还不到。

梦想可以激励人,可以引导人,但倘若梦想只是一种“口头的快感”,那不要也罢,从这只猫头鹰的身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梦想只是一艘静静停泊的小船,倘若没有人去划动双桨,那么那艘船充其量不过是供人把玩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模型玩具而已,所以,牟宗三先生指出,梦想只能算是一物的呈现,而不能决定一物的结局。要让这结局圆满,便要“积极的去力行”。

儒音凡录

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功成名就: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懂人生道理,做性情中人

儒的真意是什么?是古板的说教?是严肃的面孔?是过时的学问?还是生命的智慧?牟宗三先生一语道出:“儒学之于当代,是人的直觉到人的解悟的过程。人因直觉而不免偏颇,故而有儒之学问助其解悟,思而有得。这“得”即是儒家圣人讲的善恶良知、礼义廉耻、温俭恭让,青年我辈于这新兴的时代更应知晓这其中的道理。”

牟宗三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儒学对于当下人群的意义,那就是,儒家讲的看似都是一些大道理,实际上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变化快,人心太乖张,我们如何能在价值观多样化的新时代保持一份“正当的人格,正确的认知,正义的观念”,在牟先生看来,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即儒学当中寻出恰当的答案。

牟宗三先生将儒学的意义归为三类,一为治世的文化,二为治道的学理,三为治人的学问。牟先生认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比之任何时代都要迅速的变化,这一变化“西风压倒东风”,让国人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对撞中,渐渐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知道怎么做事,“进退不得,道义又很难承担,狡猾世故,真生命都会腐朽的。”所以在牟先生看来,这个时代,更需要治人的学问,“治人不是去统驭别人,而是要从儒学中去挖掘出一些基本的道理出来,规劝自己,引导自己,做个真人。”

这个“真人”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需要一种精神将其扩展开来。不可回避的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无形中也丧失了原本应当的“为人之道”——为人义,谋事忠,与人信,内心诚,都似乎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品质,反倒以能多占些别人的便宜,能赚些不义的钱财,能无视生民的艰难,能不闻他人的急难为荣,以对为错,以错为对,以牟宗三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人,不讲道理,一生糊涂,别说和圣人差得远,就连黄口小儿也不能比。他们虽然活着,却毫无气魄承当。”

水云道长仙游之前,招来弟子问他们在观中多年,可曾悟得些什么道法。

景云回道:“成心之上人,有处世的才智,有引导众人的正道。”

水云道长说:“可算一得。”

云峰回道:“施舍,不使众人饿,使其一心向善。”

水云道长说:“可算一小得。”

妙香回道:“容忍诽谤,疼爱他人,使自身自有其进步,令众生自有其承担,不染恶习,不近妄念,他人烦闷则使其快乐,他人怨怒,则使其担待,他只所得亦为我只所得,道法说‘看顾他人,己身得乐’便是如此。”

水云道长微微笑道:“你可算是大道之人。我走的也放心了。”

妙香便接过尊位,成了至尚真人。

妙香所言虽是道法,但是其里面的意思也是在说做人的道理,“看顾他人,己身得乐”照着儒家来讲,就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立己达人”的“利他”思想。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儒家诸般理论归结于一点,便是这“利他”两个字。“利他”而懂得关心,懂得怜爱,懂得明事理,知善恶,能做到这点,又哪里会有那么多是非不分的丑恶,好人难做的感叹。

事实上,社会的问题源于人本身的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几千年来传承不衰,是因为它们最终都聚焦在做人的学问和道理上。牟宗三先生指出,儒学讲人们怎样做君子、做孝子、做圣贤、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价值的人,所以儒学并没有过时,非但没有过时,反倒更显出它茁壮的生命力来。当代人都在积极的重读儒家经典,试图从中寻出在茫茫人生中前进的坦荡道路就是一个明证。

牟宗三先生认为:“这个时代比以前更复杂,但我们也需明白,做人的学问终究还是那一些,是变不了的,这个学问是综合的,大家若想在为人做事上有所精进,必然是要在儒学里发掘出一些思想出来。”

牟宗三先生在一次人文友会的讲课之后,向听课的学生讲来这么一个故事:

牟先生说,自己以前在北京念书,有次回家,乡民们热情的跟他打招呼,不因为牟宗三先生是大学生而有所隔阂。夏天的山东农村,人人都赤着上身,辛勤的在田间劳作,牟先生路过田间,他们便请牟先生吃大饼,而牟宗三先生也不嫌弃乡人们沾满粪味的双手,从他们手中拿来大饼便吃。以后牟先生回家乡,大家彼此的关系依然那样亲密,而牟先生自己也经常帮乡人们挑大粪、干农活。他原本就是农家出身,并未沾染城市子弟的浮夸纤弱之风,即使到了耄耋之年,牟先生依然如故。

牟宗三先生说,我与我的那些乡亲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亲近,这样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烦恼,世人大多数的心病就是因为忘却了这些道理,才变得浮躁,才起了争斗之心。在牟先生看来,这种关爱,这种亲近,或是其他的道理,都囊括在了儒学的所教之中。

实际上,世上并不存在什么高深莫测,诘屈聱牙的人生大哲学或是大道理,有的不过是最普通最寻常的做人的本分与原则,有了这些本分与原则,我们才知道哪些是正道,哪些是歧路,哪些是正人所不为,哪些又是小人之所好。唯此,就像是身背行囊而步履轻快的行者,行有所归,故身不摇摆。

儒音凡录

真人: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成仙的人为真人。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明朝洪武年间,张道陵的第十二代孙以天师的名衔上朝参见朱元璋,朱元璋听其为“天师”,很生气,说天怎么有老师,于是便命其改称“真人”。

诘屈聱牙: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