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正能量口才
2785600000004

第4章 训练动人心弦的魅力口才(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话高手都需要苦练口才基本功。

如果你想克服内向和自卑,如果你想战胜当众讲话的恐惧,如果你想增加自己的个性魅力,如果你想出类拔萃站在人生的高处,如果你想在职场上左右逢源处处领先,如果你想让自己在异性面前大放异彩,如果你想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如果你想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熠熠生辉,如果你想拥有领袖般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那么,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进行训练,拥有人心弦的魅力口才将不再是梦!

积累知识,夯实口才基础

知识全面,则你能够跟更多的人交流,也可以跟一个人多方面地进行交流。

1993年4月14日江泽民主席到海南大学考察。在阅览室,他问围过来的学生:“苏东坡在海南时,对这里的文化教育影响很大,你们学校还为他塑了像。你们有谁能背诵他最有代表性的词?”随即,他与学生们一齐高声背诵《水调歌头》。接着他又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定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该读一些吧;巴尔扎克、但丁写了些什么,总该有所了解吧;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应该知道吧。总之,知识是浩瀚的,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方面。

处世知识,立足社会

处世就是指处理人情世故、社会活动、与人交往。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没有基本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当众讲话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导致讲话失败,甚至闹出笑话。

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维谷。夏侯敦夜入帐问夜间号令,时曹操正喝鸡肋汤,便随口道:“鸡肋。”杨修听传“鸡肋”号令,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不解,问何故。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各营军士皆打点起行装来。曹操闻之大惊,斥责杨修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斩之。

曹操杀杨修,后人多有评说。清初毛宗岗说:“杨修之死,在于‘不善处人骨肉。’夫

以正直忤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许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三国演义》毛批)他认为杨修是自取其祸,根子就在不善处世,乱说话。这应当说是中肯的。作为一个下属,忘了自家身份,随意揣测主帅意图而擅自散布,当然是不应该的。

处世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说法。而这种说法,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勿需去特别地学习、钻研;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说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只要掌握文明、礼貌、得体、合适的原则即可。

文化知识,陶冶情操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1997年2月28日,江泽民主席与全国政协港澳小组座谈时说:“大家知道我最近的工作很紧张,我就把莫扎特的音乐片子拿出来,放一下音乐,听他的舞曲;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我看了一本书,说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跟我们中国唐朝诗人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境相近。因为我不懂音乐,我就把他的第23钢琴协奏曲拿出来听,看它和‘青山隐隐水迢迢’有没有点关系。果然,音乐跟诗词、文艺还是相通的。我的一个切身体会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江泽民的谈话,既是他丰厚文化知识的体现,又启迪每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随时引入自己言辞的“活水”。

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详细了解。周恩来对他说:“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有时常做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此,周恩来给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学习,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记在外交部闻名,以致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的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

在人际交往中,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足,就不要轻易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倘若不懂装懂,口无遮拦往往会留人笑柄。明万历五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儿子张嗣修能状元及第,派其弟张居直约见极有可能获第一的临川考生汤显祖,要汤让出第一名。张居直说:“像才子仙乡乃产笔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有‘光照临川之笔’的佳句。汤才子如带了几支来京,可否让老夫一饱眼福?”汤显祖笑道:“据我所知,王勃所指,乃谢灵运之诗文,因他曾为临川内史。”一下把张居直闹了个大红脸。

专业知识,精益求精

所谓“求业有专攻”,人一生精力有限,不能做一个博学家,就要精于本职工作,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疾,一个好的专业人员不关注本领域最新进展,就无法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既不利于工作进行,更不利于说话水平的提高。

1998年元宵节联欢晚会,江泽民问坐在身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方明:“十五大我作的报告,你认为声音用得怎么样?”方明说:“很好,很好。”江泽民随即转向在座的人说:“有一次我作报告,一开始用力太大,音调太高,没有多久,嗓子不行了。方明同志告诉我,演讲开始时声音要平缓、控制住。干什么都有学问,有技巧。”江泽民本身就是一位知识丰厚的人,但在演讲这一行当上,他仍虚心学习,不断更新于自己有益的知识。

前些年,美国间谍黎凯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后,坚持说自己是学者,拒不承认其间谍身份。在多次审讯都无结果后,一次,预审员汲潮与他拉起了家常。黎凯声称他在北京大学研究管子。汲潮问:“是管仲吗?”黎凯答:“是的,就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汲潮说:“管仲还是个著名的军事家哩!”黎凯不解:“是吗?”汲潮说:“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你知道吧?”黎凯摇摇头。汲潮说:“怎么?你专门研究中国的管子,竟然连中国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老马识途’的故事也不知道?”黎凯一脸惶惑。汲潮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后说:“看来,你到中国4年多,研究管子只是一个幌子;你是另有任务,一直在从事非法活动!”以管子研究专家自诩的黎凯,终因并不具备管子的专业知识而露馅。

【正能量口才要诀】

Point1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说话如果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

Point2

文化知识丰富的人,可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

Point3

知识面不仅要广,更要专业。这样说出来的话才有水平,才能让人信服。

讲究方法,提升口才水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做大事的人,口才就是他的最有力武器。而好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经过后天培养的。

口才是一项能力,而能力一定是通过训练修炼而成的。所以,看进去的东西,不是口才;讲出来的,才是口才;吸收进去的,不是口才,表达出来的才是口才。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开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口才也要不断地开口开口再口!

不要怕自己没有词汇,不要怕自己没有阅历,其实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您讲话的素材。关键是要敢讲,多讲,多运用新名词去表达。不要怕失败,不要总是追求完美,一切总有个过程。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运用各种渠道去讲,抓住一切机会去挑战。多和陌生人去沟通,多发名片,即使在公交汽车上也要尝试去交流。不管人多人少,一个人也可以自己训练,两个人、三个人以上就是一个小团队,就可以主动挑起话题,主动进行一些训练。

在与别人交流之前,你最好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专门的训练。

背诵,训练记忆和表达能力

每个人几乎都有过背诵文章的经历。背诵的目的是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所说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训练当众讲话能力。

为了这个目的,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优秀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空空如也,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得越多,记忆力越强,“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与速读法相辅相成。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似是而非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并注意培养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的过程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读音的正确与吐字的清晰,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朗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革命激情。那么我们在朗读《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力竭。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注意了朗诵技巧和作品感情脉络的发展,此类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朋友帮助,请朋友听自己背诵,所谓“旁观者清”,别人容易发现的不足可以成为我们改进口才的依据。

复述,训练思维和表述能力

复述法就是利用重复叙述别人讲话的方法,训练人的敏捷思维、暂时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人进行朗读,最好能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持之以恒,必然可提高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持之以恒。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这个训练枯燥乏味,没有耐心与毅力,很难达到练习目的。

模仿,训练形象叙述的能力

人的知识其实从幼儿开始就是靠模仿学来的,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日久天长,讲话能力也必然随时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