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2787100000012

第12章 读懂北大的思维,敢想才能敢干(2)

女学生学的是物理,她费尽心思地从物理角度去分析祖父所提的问题,认为其中必然有什么奥秘,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祖父笑了笑说:两个"半小时"就是一个小时啊!

其实,这位退休北大图书馆馆长是希望告诉自己的孙女,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诸如我们的文字,很微细,但很奥妙;诸如我们的生活小片段,简单、重复又机械,但是个中却有不少我们急需探寻的道理。要学会思考,就要尊重细节,将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进行拆解,不要过于既定地认为人们所说的"两个半小时"就是150分钟,很可能,只是换了个提法,指的是两个30分钟呢。

看事物之前,戴一副"质疑"的有色眼镜

北大箴言: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黄侃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时期认识的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小孩了,可我们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试着回想过去,真的有做到思考和质疑了吗?

中国有一句古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问题儿童"长大了之后,思维会变得特别活跃,懂的事物也会相对多一点,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求知欲"的问题。就像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别人告诉我们一个现象、一种知识,我们得有"问题儿童"的心态,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懂得更多,学得更多。

求知欲与质疑精神是哈佛大学不成文的校训,在西方,人们将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对权威说"不"的思维定名为"CriticalThinking",拥有这种思维逻辑的人会善于抓住事物的核心要领,质疑辨析,严格推论,挑战权威,树立自己的一套理论,并将这种思维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使自己有更大的动能去求知探索。

今日的中国,敢于质疑的人越来越多,而这股风潮正是源自北大,其中会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先驱。他们是大中华的未来,他们从不盲目接受既定答案,他们通过自己的质疑、推论和辩证,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定论。

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标兵悍将,是一代国学大师,1915年,他在北大任文字学教授,开启了人生中最辉煌、最颠覆传统的一页。

钱玄同出生于浙江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从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学,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1906年,他成为了浙江省官派留学生赴日留学,在那里他结识了章太炎,成为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当时,章太炎和康有为是清代末年的殿堂级大师,不同的是章太炎擅长古文经学,康有为则偏重今文经学。1910年,钱玄同学成回国,读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大为震动,开始质疑古文经学。

放在现在,质疑师傅所教授的知识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放在一百多年前,质疑章太炎的古文经学就使钱玄同背上了"背叛师门,离经叛道"的骂名。但对此,钱玄同毫不退却,他坚持自己的见解,质疑古文经学,于是顶住压力,潜心研究。

到北大任教后,钱玄同已经是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不过他的思想还是深深地受到康有为一派的影响,希望用"光复旧物"的思想推翻当时中国的腐朽思想。只是,事情发展到袁世凯出场的历史时刻,有了戏剧性的转变。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让钱玄同质疑自己的复古思想。他开始怀疑自己希望用传统经学来革新中国思想界面貌的思维是对还是错。

诚然,推翻自己的思想,否定自己的预设,对于谁来讲都是一件困难的事。不过善于质疑、忠于真理的钱玄同做到了。他勇于站出来,告诉别人,自己以往的复古思想是错的,他迅速从一个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及后,正因为他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气魄,使他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能以一个精通中国传统学问的大师身份,对自己从事的学问如此釜底抽薪地否定和颠覆的,大概也只有钱玄同一人了。

质疑权威,颠覆常规,需要的是一种气魄,同时也是一种坚持己见的动力,从钱玄同的个人思想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接受预设答案,接受别人传授的思想,确实能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但是,那不过是别人告诉你的风景,你永远走不出这个框框。

相反,如果我们能善于质疑,凡事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哪怕最后得出一模一样的结果,也比不善质疑的人多吸收了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质疑的思维,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

北大行动指南:

1.给自己的想法一个明确的高标准和高定位

对事物的质疑,很多时候源自我们的想法,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定位在中下水平,那么我们会缺乏质疑权威的动力,或者说,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正如故事中的钱玄同,如果他没有挑战师傅的勇气,没有推翻旧理论、奠定新思维的勇气,那么,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代大师呢?

北大学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北大的各门课堂上,你总会看到不同的、挑战权威的身影,当教授讲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北大学子会举手质疑,提出反对意见,并毫不隐晦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风在教授眼中,非但不是"离经叛道",反而是极力提倡的。因为,在北大,质疑是一种精神面貌,也是一种学生必备的素质。

年轻人,在生活中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较高的定位,给自己挑战权威的勇气,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不能满足于平凡安逸的生活。

2.怀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其实,不仅仅是哲学,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学问和所有知识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对前人的想法、对现实的表象加以怀疑,从别人的定论中提炼出自己的疑问,才能发现前人观点和现实情况的不足之处,才能从中孕育出自己的新观点。

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不加怀疑地全盘接受,实际上很难掌握并自由运用,我们只是刻板地记住了这个知识而已,长此以往,盲目学习者很可能成为死读书、生搬硬套之流,这也是北大学子最无法接受的一点。每个人都该明白,提出问题有的时候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我们要像北大人一样,对生活、对现实提出问题;我们要学会怀疑,在提问的基础上,再致力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新的闪光点。

北大思考题:

一次,一位北大教授问正在刻苦读书的学生们:有一辆没有开任何照明灯的卡车在漆黑的公路上飞快行驶,天还下着雨,没有闪电、没有月光,也没有路灯。就在这时,一位穿着一身黑衣的盲人横穿公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次恶性事故的发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们可聚精会神了,大家赶紧想答案,想了好一会儿,大家给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回答,只有一位学生不敢肯定地说:大概,那是白天吧?

怎么会,教授不是说那是漆黑的公路吗?怎么会是白天?

教授笑了笑说:确实是白天,我说漆黑的公路,是形容公路的颜色的。

教授希望学生们明白,很多常规性的东西,都是我们约定俗成地给自己安插的,比如,什么类型的人应该用什么形容词,什么状况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我们按照惯性思维去想的。不过,倘若你能勇敢地去质疑,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事物都是相对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比如"漆黑",它一出现,我们就会联想起夜色,联想起光线。但是,"漆黑"还可以形容一件事物的颜色。因此,要学会大胆质疑。

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让你得到更多

北大箴言: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郁达夫

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这是非常绝妙的营销方式,同时道出了人生在世的一个重要道理--换位思考,有时候比夸夸其谈实用得多。

诚如我们的生活,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别人的想法,真正掌握那些我们看似懂了却未曾体会的经验,就要细心观察,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从别人的想法中积累出自己的经验。

而且,换位思考有时候还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换位思考本身是一个分析的过程,也是一场心理博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需要坚持,如果在与别人的思维对弈的过程中,能切换一下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原则上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思想钻进死胡同的时候,换位思考随时能派上大用场。

郁达夫是我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他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学位,回国后,到北大任教。虽然他文笔卓越,但是由于大学专业所限,他教的不是文学,而是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统计学。

郁达夫虽然此时已经在北大讲课,可是担当统计学讲师却非他所愿。他真正钟爱的是文学,可是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却非坦途。可能是由于曾经在文学发展的路上苦苦挣扎过,因此,郁达夫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煎熬拼搏的青年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理解。

1924年11月,他收到一封求助函,寄信的人叫沈从文,沈从文在信函中尽诉衷肠,讲述了自己的求学梦、求知梦,以及希望在文学创作之路上一展抱负的决心。看到这封信之后,郁达夫换位思考,从沈从文的处境分析,他能够理解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有追求是多么艰辛、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于是,郁达夫做了一个决定,他按照信函上的地址去找沈从文,帮助沈从文。于是在1924年11月13日--那天风沙很大--他赶在上课前,坐车到了沈从文的住址。一进屋,他看到一个极为寒碜的景象,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沈从文的家连简易的火炉都没有,瘦小的沈从文披着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裤腿,正在一丝不苟地写作。

看到这一幕,郁达夫被深深震撼了,诚然,在那个年头,给学者大师、教授讲师寄信求助的年轻人不少;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求学、求进路上的青年也不少,但沈从文是其中一个,也是幸运的一个。沈从文告诉郁达夫,他千辛万苦来到北京,就是想得到北京大学的入读资格,他坚信,只有从最好的大学毕业,今后的温饱才能够解决,自己才有可能在文学路上继续走下去。

郁达夫从沈从文敞开心扉的诉说中,感念到他的坚持和志向,他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予沈从文作为经济资助,鼓励沈从文继续坚持下去。同时,郁达夫满腔激愤地写下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以充沛的激情表达了对沈从文这位青年在社会遭遇到如斯境况的气愤。其后,他介绍沈从文到《晨报副刊》当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个人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得到赞赏。郁达夫更乘势而上,介绍沈从文与徐志摩认识,沈从文得到徐志摩的大力推荐,成功进入文坛,以个人的才华,不出几年工夫就享誉文坛,成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如果当年没有郁达夫,如果当年的郁达夫没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沈从文的境遇,帮助他、提携他,或许当代文坛将会少一位文学大师。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懂得感受他人的处境,懂得换位思考,是郁达夫对年轻一辈最大的帮助和慈悲。

可见,换位思考有时候就是这么重要,它可能会成为生活的转折点,可能会成为命运的交叉口。对自己,对别人,也一样,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体会别人处境的过程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和经验,让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

现实生活中,越是强者,越懂得关心弱者,越懂得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们阅历丰富,懂得换位思考,这也是北大学子的过人之处。

在考虑问题时,如果不只是单纯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便总能更好地处理问题。可以说,在今天,换位思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

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不是吃亏,你不会因此少了什么,反而会得到更多,这才是北大人应该具备的智慧。

北大行动指南:

1.设身处地,不要依靠强势而企图改变别人

其实,换位思考的实质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理解性地看问题。

要知道,无论对方是谁,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个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基于自身的想法和立场,所以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彼此就会形成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共鸣。

能坚持己见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就很难从别人的立场中发现闪光点。因此,面对意见不一的情况,不必过于强硬地坚持己见,最好能听听别人的想法,然后换位思考,看看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事物本身会演变成什么样。

北大才子绝不会因为自己出身"名门"而看不起别人,听不进别人的话,反而能够更好地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换位思考,从不因为自身强势而企图改变别人的想法。

2.多听少说,是换位思考的要求

很多时候,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会不尽相同,但是风景不同不代表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矛盾,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理解不足。而理解不足的根结所在,就是沟通不足。每当自己有想法的时候,我们总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别人表达的权利。

这样会造成一个不良的连锁反应,别人没机会说清楚,你就没有机会听清楚,导致分歧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要多听少说,给别人充分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在了解对方想法的基础上,试着从对方的立场出发,重新看待事物。

给自己一个新的角度,你会发现更多。

北大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