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2787100000016

第16章 北大与你在一起,学会和困难握手(3)

作为北大校长,他当时是京师大学堂转为北京大学的第四任,是蔡元培的前一任。除了蔡元培,他也是担任北大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我们在看到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胡仁源所做的努力。担任校长之后,他就推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对本科和预科进行调整和充实,还陆续聘用一些从日本留学回来、倾向于革新派的章太炎弟子到北大任教。就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黄侃、钱玄同、马叙伦等,就是胡仁源聘请的。而且,胡仁源力推学科设置改革,扩招学生,让北大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为蔡元培后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过,说时容易做时难,胡仁源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个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面临着各种困难。民国初年的中国,是一个异常动荡的社会,各种复杂而矛盾的明争暗斗一直在社会范畴内酝酿着。这里不得不提一直对复辟帝制虎视眈眈的袁世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地当皇帝,袁世凯先后买通不同的御用文人和学者,假意上书国会请愿,要求复辟帝制。为此,袁世凯对胡仁源自然是不放过的,在胡仁源一心改革教育体制,振兴中国的同时,袁世凯多次向胡仁源施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抛出功名利禄诱惑胡仁源率领北大教授一起支持袁世凯复辟。当然,胡仁源不会受到他的诱惑,也绝不会屈服在袁世凯的淫威之下,不过,在这种动荡的社会,北大在两年间就换了四个校长,教育总长也换了六任。胡仁源如果说"不",将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而初有改革气息的北大也会面临停步不前的境况。

胡仁源该怎么办?他选择了迎难而上,绝不屈服,严词拒绝了袁世凯的要求,誓要顶住压力,将改革进行到底,将宗旨执行到底。终于,他成功了,在任四年间,北大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这为后继者蔡元培的全面改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胡仁源革新北大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学如胡仁源,也是会遇到麻烦,也是会遇到不称心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称心、不如意的时候,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懂得奋起,越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执着,勇敢地站起来,不要屈服于一时三刻的艰难,要懂得坚守自我的努力,奋力再拼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活得开心,活得上进,活得成功。像北大学子一样去努力吧,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北大行动指南:

1.不犯错不代表会一帆风顺,所以要不怕犯错

我们都无法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之所以不敢向前走,就是因为害怕走错,向前一步可能是台阶,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向前一步也可能是深渊,从此跌入低谷。这是杰出与平庸的分水岭,也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这里,北大人与平庸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当然也会不同。

不犯错的人生不代表就会一帆风顺,事事顺利。哪怕你不犯错,一切安好,事事称心,也不代表你会成功,越是平稳的人生,有时候越显平庸。因此,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2.在"不如意"面前,要懂得放松心境

很多人面对危难或者厄运的时候,总会徒劳地感叹世事艰辛、不如意。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会经历各种不如意,难道北大才子就一切顺利吗?未必!那为什么他们看上去总是顺风顺水?因为心态平和,懂得放松。

所谓放松心境,其实就是不纠结,想得通万事皆通,想不通万事不顺。面对不如意,你是一味抱怨,徒劳感叹,还是像北大人一样,适时调整放松,重新来过呢?

北大思考题:

哲学课上,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问大家一个问题:某地方公安局截获了一份神秘的电文:"朝:货已办妥,火车站交接"。经过周密分析,认定这是一伙犯罪分子在进行一项秘密交易。

公安局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抓获这批犯罪分子。可是这份电文只有接货地址,没有接货的具体时间,使破案无从着手。这时小张提出:"从今天起严密监视候车室,直到抓获罪犯为止。"在座的大部分同志认为也只能这样。

不过,大家怎么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有一个死不放弃的老警察,侦破了这起案件。

教授问大家,这个人是怎么办到的?

其实,当别人都埋头于火车站监控的时候,他注重拆解对方给出的电文,"朝"拆开为"十月十日",又有早晨之意,所以老警察判断,接货时间为"十月十日早晨。"

这是一个小故事,或真或假。不过教授是希望借故事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领域或者一项工作中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应该试着从别的方面入手,不要一直陷在毫无起色的阶段,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就能收获更多。

懂得利用"苦难"的逆向弹力

北大箴言:

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辩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也。

--马一浮

曾经有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如果身体部分器官受到了癌细胞侵害,那么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以为这个器官的情况一定很糟。可是,阿费烈德解剖病患尸体的时候发现,这些受到病毒和癌细胞侵害的器官不仅没有变得很糟,反而比正常人体的器官机能更强。

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器官受到病毒侵害,它们会处于本能地用尽全力抵抗病毒,因此,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器官的机能不断变强。

这是个医学发现,同时也是一个奇妙的人生发现,它告诉我们,遇到麻烦,遇到苦难,不代表我们必须要变得很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苦难,努力地、用尽全力地抗争,这样,我们就能变得更强。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天赐的力量,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的天性,就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最后一秒的救赎一样。当我们身处非常危急的环境时,一种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潜能和力量就会爆发出来,诚如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或者交通意外,无论你是娇柔女子还是年老长者,都会出于本能地拼命挣扎和逃离。可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越危机越发奋的潜能,只是有些人在关键时刻逼了自己一把,就像天生骄傲的北大人,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我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潜能,遇到困难,懂得发挥潜能,利用苦难的逆向弹力,站起来,再作战,练就更强大的自己。

马叙伦,自幼家境贫寒,刻苦求学,推崇新思维,倡导革命,年轻的时候已经转战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报》宣传革命,在章太炎的介绍下,于1911年加入同盟会,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和陈独秀、***既是同僚又是朋友的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可是,他的力量和精神还是不可忽视的。

成长在动荡的社会中,马叙伦面对社会的为难,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1915年,袁世凯密谋称帝,马叙伦顶住压力,在香港报纸上发表讨伐袁世凯的文章,声援蔡锷将军的护国运动。在袁世凯称帝之后,马叙伦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袁世凯向不满自己称帝的文化人进行压迫,上演了一幕幕典型的"秋后算账",马叙伦就是其中一位。面对这种困境,马叙伦只好辞去了北大教授的职位。失去了教授工作,马叙伦的生活没有着落,只能靠朋友的接济和典当衣物来度日。可是,他始终没有因为困境而低头,反而,离开了校园,走到了民间,他更加能够体会到穷人们的生活状态,明白了要解救中国,必须从思想根源上做起,必须给中国换血,让中国人拥有新思维,方有出路。

就这样熬呀熬,他终于熬到了袁世凯去世。到了1917年春节过后,马叙伦接到蔡元培的电报邀请,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其后,马叙伦继续参与五四运动等民主革命活动,一直没有停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民族危机,马叙伦带头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自己出任主席。在得知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时候,他更亲自远赴成都游说四川最大的军阀,希望联系各地势力,共同抗日,不能再笼里鸡窝里斗。

除了积极鼓动文化界加入抗战,他更顶住来自国民党的压力,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对促成全面抗日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叙伦当年在这种势力格局、两党斗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事革命活动,推动抗日大业,能不难吗?就算避得过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还得蒙受来自侵略者的各种压迫。不过,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其次,民族大业永远高于自身安危,他就凭借着这点意志,脚踏实地地抗争。

而且,马叙伦在从事爱国政治活动的时候,还不忘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音韵、训诂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可见,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斥着逆境和困难的,但是有危机才有更大的动力。就像马叙伦,作为一名文化人,他大可以安逸地享受教授生涯,不过,他不乐意,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尽一切努力去爱国、救国。他这么做了,结果导致了自身的重重危机。但是,有危机,个人的潜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掘,马叙伦如果不接触爱国政治运动,就永远不明白自己除了文学造诣外,还有政治能力。

我们也一样,如果我们不面对苦难,不懂得利用逆境来使自己变得强大,那么我们永远达不到一个更高的、意想不到的高度。

北大行动指南:

1.面对苦难,给自己背水一战的勇气

在古代战争中,面朝大路,背靠大山,那是最佳的战略位置,稍有不足,如果是面朝大江,那战争起来也会逊色不少。不过,如果是背靠大江,面朝战场,那么就等于没有退路了,从作战方略上讲,这是下下签。

成语中有"背水一战"的说法,来源于一个著名的战争典故:韩信领兵,面对赵国数十万雄师,韩信的军队在人数上大大落后,大家都觉得这仗没法打,怎么打都是输,不可能突出重围。怎么办?此时,领兵的韩信表现出了名将气魄,他将军队调动到大江边上,沿江列队。这可是对战的下下之策啊,韩信想的是什么?

军队背对大江,前有追兵,后无退路,战争一拉开,士兵觉得横竖都是死,便拼命反扑,最终成功扭转劣势,打败了赵国军队。

这就是"背水一战"的来源,意思是,当你没有退路的时候,就会用尽全力反扑,求胜。对待苦难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懂得适当地将自己逼上绝路,那么,我们的潜能就能更好地发挥。不怕苦难有多大,就怕我们自己打从心底里绝望和认输,放弃反扑,束手就擒。

2.思想上处于绝境,行动上就要懂得反扑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想法和行动联系起来。面对困境时,给自己不成功便成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很容易,可是真要行动起来,成为困境面前的强者却是很难的。我们必须要有成熟的心态,进一步不一定是悬崖;哪怕是悬崖,反正横竖都是困境,倒不如多走一步看看。而且,在树立了勇于挑战的心态之后,我们还需要有说做就做的行动力,懂得坚持,懂得迎难而上,否则一切心态和想法都是扯淡,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应该说,想法很容易,可是要将想法实现,进行反扑,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挑战、自我克服的过程。所以,在跌倒的时候,我们不必让自己躺在困境中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要勇敢地爬起来,哪怕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头破血流,也不要害怕,经得住这些磨砺,你才是真正地在反扑。

北大思考题:

在冰雪封冻的极地雪原,发现了一具来观测极光的越冬队员的尸体,尸体旁留着一块好像玻璃熔化了似的奇怪石头。这个人就是被这块石头打中头部致死的,戴着防寒帽的脑袋都被砸开花了。

然而,现场四周只有被害人的足迹,却没有凶手的足迹,更令人奇怪的是石头凶器。这里是被逾千米的万年冰覆盖的南极大陆,根本看不到地面,甚至连个石头碴儿都没有。

那么,被害人究竟被何人所杀呢?

学生们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推理角度都想不出答案。

教授笑了笑说:"他是被突如其来的陨石给撞死的。"

这个答案忽悠不了北大学生,不过教授还是继续笑,他告诉学生,陨石就像突如其来的苦难,它随时可以砸死你,可是如果你有先见之明,及早发现陨石可能会来,就可以改变你的策略,从受害者转为发现者,从死亡变为出名,这就是苦难的逆向反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