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思考题:
一天,北大教授给一位准备入读北大的准新生出了一道思考题:从前有个好自吹自擂的私人侦探说:"昨天,我在池塘钓鱼,一个刺客偷偷从背后过来,正要用匕首刺我。这时,我从池塘的水面上看到了他的身影,便迅速挥起鱼竿朝后抡去,正好鱼钩勾住了那家伙的脸,那家伙号叫着逃走了。"听了此话,他的朋友不相信地说:"纵然你是个名侦探,这种事也不可能吧?"
教授问那位准新生:那位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生低头想了好久,没有想出答案。
教授告诉他:其实,那是因为,池塘里面的水是水平的,池畔边的人能看到映在水面上的只能是自己前方的人,那个侦探所谓的"看到刺客在自己背后攻击自己,而被自己看到",是违反物理原理的。
说到这里,准新生还以为教授出的是物理题目呢。没想教授继续接着说:这是一道人生思考题,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只看到前方,却有不少人担心背后有问题会发生,这无疑是杞人忧天的。诚如我们做学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们前方,而尚未开展的充满"莫须有"的未知忧虑,其实在我们后方,我们是看不到的。纵然,在前进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我们也得硬着头皮解决,断不能自吹自擂地觉得洞悉了一切麻烦,而停步不前,不思进取。
学会全方位考虑,扭转逆境
北大箴言:
自译行海外之奇书,新出之政闻,与其人士之居于是或过而与相接者,无不广览而周咨也。
--吴汝纶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不同的环境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
古代大师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师求索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处于不断求索的过程中,这个求索过程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刻,那就是对我们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求索,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事实上,我们为之羡慕的成功者,他们并不是不会犯错,也不是很少犯错,很多情况下,他们所犯的错误甚至比我们平凡的人要多、要狠,但是他们终究成功了,那是因为在犯错的过程中,他们能对自身进行求索,看清自己的不足,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就像北大学子一样,我们总是愿意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而刻意忽略他们所犯的错误。
任何求索过程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谁因此停下追寻的脚步,则注定了平庸人生的开始。北大人之所以受人敬重,是因为他们在深陷困境的时候,能够认清环境,意识到可能会面对的危机,并通过自我分析,全方位思考,从而最终扭转乾坤。
只有懂得认清自己,懂得审时度势,适当地调整自己,才能以动制静,获取成功。
所谓"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就是这个意思,做事要坚如磐石不转移,狠下决心,咬紧牙关地踏实做;但是做人的话,有时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正如,铁笔砸石笔易折,但是水滴点点却能日久穿石。因此,面对逆境,不要急进,要像北大人一样学会全方位考虑,扭转逆境。
吴汝纶,在咸丰年间中举,曾经被曾国藩聘用为家庭教师。不过,我们说到吴汝纶,除了提及他与掌权大臣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关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吴汝纶这个人的性情。在京师大学堂第三任监督张百熙的恳求下,他曾经出任大学堂的总教习。不过,在成为老师之前,他是一位文化人,在当文化人的同时,他曾经是一名官员。
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弃官从教呢?是他的性情,也是他的追求。
早在吴汝纶任深州、冀州的知州时,就曾经在这两个州开办书院,亲自讲授。他刻苦好学,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在他任深州知州的时候,他发现有的学田被土豪侵占了,教育经费也没有着落,使得当地读书人无处可学。为此,他不畏权势,毅然追讨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的经费,还把深州的高才生全部聚集到书院,亲自登堂授课。每当遇到书院遭受土豪恶霸压迫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以知州的身份为书院撑起一片天。加上他勤奋好学,不问政事,成日和学生们研习学术,以致时间长了人们都忘记了他是知州,而称他为大师。
不过,都说人一旦有追求就会遇上坎儿,这是一个真理,别看吴汝纶的追求高尚,官运也一帆风顺,但他也是会遇到逆境的。
1902年,光绪帝下令开办新学,张百熙下跪恳求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为张百熙的诚意所感动,便答应了,还奏请出国考察教育建设,希望到日本参考别人的现代教育制度。吴汝纶一心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于是便率领几个学生东渡日本进行考察学习。在日本逗留的过程中,他和学生们参观了各种学校和教育单位,拜访了各类教育从业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接触到的思想分类整理,汇编成《东游丛录》一书。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的教育梦"郁郁而终"。在吴汝纶于日本考察期间,日本当地还隐藏着一位影响中国的伟人--孙中山。孙中山当时正积极从事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章太炎在东京发起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鼓吹民族革命,日本留学生响应孙中山和章太炎的革命活动,纷纷发起声援。可是清廷驻日公使蔡钧却出面要求日本政府出动军警制止纪念会的召开,激发留学生的义愤。吴汝纶在中国文化界有影响力,留学生们都对此时身处日本的吴汝纶寄予厚望,而吴汝纶也大力支持留学生们的革命思想。蔡钧为此上报朝廷,说吴汝纶偏袒留学生,助长革命情绪。
蔡钧这么一闹,吴汝纶匆匆回国后,受到朝廷恶势力的排斥。他希望在京师大学堂一展所长,作育英才,振兴中国教育的夙愿也没法达成,便匆匆回乡了。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事情可以堪称是人生的挫败、事业的低谷。不过,吴汝纶没有被一时的困境所打垮,他太了解自己,他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何追求。
也许他不适合当官,可是他对教育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于是他继续发挥所长,在家乡桐城创办了桐城学堂,继续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当然,桐城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和京师大学堂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桐城学堂创办所体现的,是吴汝纶顺势而为、坚持执着的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当我们发现某些目标的实现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或许,你只要拐一个弯,正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因素,就能从另一个侧面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北大行动指南:
1.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
我们都知道,通往目标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在北大人看来,坦途是给平庸者准备的,他们可以一路没有颠簸地走下去,欣赏途中风景,然而这一切结束之后却会很快忘记。毕竟,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怎来没齿不忘的记忆。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到达不了目的地,因为他们从未有过像北大人一样的决心。
要成功,就必须要有勇闯荆棘的决心,北大人在成才之前都经历过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它就像一条波浪线,总是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但是,在迂回的过程中,有些人懂得安排休整点,以此适当、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脚步和规划。这不会放缓你前进的脚步,反而是一种蓄力、调整,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为的是在逆境下充分调整,重新上路。
2.摆脱"既然如此,还能如何"的诅咒
面对不同的困难,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有的人会自怨自艾地"认命",认为造物弄人,该如何就如何,再反驳也是无力的。然而,北大人从不信命,他们直面困难,喜欢挑战,通过与困难的竞赛来突破困境,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和困难比赛,就是要挣脱"既然如此,还能如何"的诅咒,勇敢地挑战人生。好比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篮球赛,你既要摆脱对手的围攻,又要想想自己如何能突出重围,成功将球送进篮筐。逆境,说白了也是这样,你要考虑自己应该如何摆脱困难带给你的现实掣肘,并且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尝试,去突破,去跨越,最终想方设法地达到目标。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困难诅咒,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逆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怕困难。
北大思考题:
一次课堂上,北大教授给大家说了一个案例:一个女人死于停在路旁的车中,车内有一只大蜜蜂在"嗡嗡"地飞。这是一只身上带有黄道的塞浦路斯蜜蜂,她一定是被毒蜂蜇了额头致死的。但是,无论怎么有毒的蜂,只被蜇了一下,人就会当即送命吗?实际上,这是巧妙利用蜜蜂的杀人伎俩。
那么,罪犯使用的是什么手段呢?
学生们纷纷低头思索。
教授说:这是利用了过敏性现象。人体内有一种过敏的奇特现象,如果将某种特定的动物分泌液注射给人,过后再有与此相同成分的物质进入体内,就会出现强烈的过敏,使人受刺激而死。
教授继续问大家,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们继续面面相觑。
其实,教授是希望大家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当然,也存在着"有助获胜"的优势。正如那个过敏性体质的死者,她对蜜蜂过敏是致命性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被人看破了,所以就能加以利用。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发掘出自己的弱点,努力攻克,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借助我们的弱点来"大做文章"。
凡事不会尽如人意,要懂得站起来
北大箴言: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胡仁源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遭遇各种让我们愤愤不平的逆境,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困境所迷惑,甚至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垮,继而相信宿命。
人生漫长如江河,北大人绝不允许自己永远停留和止步在失败的瞬间,他们懂得在困境逼迫的情况下前进,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世界绝不会将自己抛弃。
的确如此,只要你不放弃,没有人可以抛弃你!
跌倒了,重新站起来,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行动力,需要我们透彻地了解何谓"不如意",因为,人生在世,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总有很多事无法控制,也有很多期望会最终落空,正是这种追求与失落间的落差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懂得自我激励,自我调节,明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凡事不会尽如人意,只需不断努力重新站起就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重新站起来呢?我们要学会在压力和困境下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调整。比如,我们要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给自己顶住压力的鼓励,给自己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懂得鼓励自己的人,才有机会像不倒翁那样,富有弹性,扭转逆境,东山再起。
蔡元培因为改革北大,推动北大革新而名留青史,不过,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发展的,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蔡元培之所以能成功革新北大风气,改革北大教学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推进改革,一方面是其自身能力和谋划之周详所致,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有利于改革推进的外在因素。
为此,我们不得不提及让北大具备改革条件的重要人物胡仁源先生。胡仁源在英国留学归国后,便出任京师大学堂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系主任,之后也曾经担任预科学长和工科学长。由于他学贯中西,思维革新,在任工科学长不足一年之后,于1914年1月8日,正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