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2787100000020

第20章 人生苦拼,北大教你拼心态(1)

没有人能十全十美,关键是够真诚

北大箴言: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陈寅恪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你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却能做到真诚待人。如何以诚相待?首先要信任别人,同时努力争取别人的信任。

要获取别人的信任,就要拿出我们的诚意。信任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北大人眼中,真诚是获取信任的前提。

将心比心,你的真诚将会换来他人的信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对方眼中的信用度评价,就像银行贷款或者信用卡使用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任度标签,而要在信用度上增值,首先要真诚对待别人,拿出自己的诚信和诚意。

在北大人眼中,真诚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真诚温和地对待比起激烈地较劲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意,因为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表现你的诚意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表达诚意的技巧。

对待别人如此,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我们的学问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做事要一步一步,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总想着走捷径。我们必须要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所获取的,面对自己所失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完美的自身中寻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

没有人是完美的,传奇大师傅斯年也不例外。作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学术领袖,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他的一生充斥着传奇色彩。

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在胡适面前,他可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不过,这一切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傅斯年对待学问"真心,真意,真诚"的态度。

1913年,年轻的傅斯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读了三年,又顺利考进北大本科。当时,入读北大预科的时候,傅斯年只有17岁,可是已经表现出非同凡响的功底。他的记忆力非常强,总是非常用功地学习,通读中外典籍。只要他看过的,都会通晓一二,而且理解能力也很强。在胡适等教授眼中,傅斯年简直是用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去做学问的,别人看书是一行一行地看,他看书可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务求将每一个说法都看懂、理解透才罢休。同时,他也是最大刀阔斧的人,遇到不同的学问,他会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可见,傅斯年对待学问是非常真诚的,而且这种真诚的品行在他北大毕业、考取官费留学资格之后更是可见一斑。

凭借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努力不懈的治学精神,傅斯年在1919年至1926年间,先后到英国和德国留学。当时,很多留学生都会不务正业,因为从封建传统的中国进入西方世界,很容易被西方自由、浪漫、奔放的主流社会风气所迷惑。但是,即便在新世界中,傅斯年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一心扑到学问上,用尽全力地读书,心无旁骛地钻研学术,以至于很多留学生把傅斯年和另一个全神贯注的中国留学生陈寅恪比喻为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总是木讷呆板地学习。

不过,傅斯年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要的只是学问。所以他和陈寅恪一样,不花时间去考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单纯地把所有思想著作学了个滚瓜烂熟,因此到最后,哪怕他半个研究生学位都没有拿到,仍旧成了所有人心中敬佩的学问渊博之人。

此外,傅斯年不仅对待学问真诚,对待莘莘学子,傅斯年更加真诚。

他出了名地疼爱学生,总是不分尊卑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术自由,捍卫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从而得到了学生们的敬重。在傅斯年离世之时,新闻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学生们听到之后,以为是"傅斯年先生气死",结果全部学生聚集在校区,要求校方一定要严惩气死傅斯年先生的"凶手"。学生追思之情的高涨,充分体现了傅斯年对待学生的真诚之心。最后校方公开公布了傅斯年去世的原因,解释了误传,学生们的群情激奋才得以平息。

人生就是这样,没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可是,拥有真诚的品质却能让你获取更多,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对待学问,我们都要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用真诚去求进步,用真诚去关心身边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自己,给予自己更好的生活和成就。

北大行动指南:

1.换个角度看问题,拿出诚意来

做任何事情,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对方的追求与目标放在首位。为了使对方信任自己,彰显自己的诚意,要先迎合对方,以真诚来激发对方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今后的合作打造良好的基础。

然后,要动之以情,如果对方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无论你如何能说会道,如何熟谙各种洽谈技巧,都将无济于事,都将无法使对方心悦诚服。相反,如果我们能正中下怀,在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去发现对方的需求,并提出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法,对方就会产生"信任感",这样不但能好好地体现我们合作的诚意,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懂得"互惠",在充分表达自身诚意和坦诚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彰显你和对方目标的一致性,激发对方的信任。如果想要对方充分信任你,还要强调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与互惠性,从而提高对方对你的接纳程度和信任程度。

2.为人处世要低调,谨记"树大招风"的道理

中国有句俗话"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我们生活进步及长远发展的道理。因为在生活上,有能力的人会在工作、学习中时刻展现自己的水平,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垂青。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时刻谦虚做人。这是北大才子深谙的道理,也许年少轻狂时,他们会刻意彰显才华,但是随着不断成长、成熟,他们渐渐明白了低调的重要性。然而,谦虚也要有度,要把握住这个尺度并不容易,我们既要学会保存实力,又要适当彰显。说到底,低调做人其实就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当出头鸟,但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北大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实验室中,不会一个劲地表现自己,可是当接受提问和被征询意见的时候,他们会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三句现真章,一个人有无能力,通过他的举止谈吐,别人能明确地感受得到。所以说,对待事情,我们不必过于高调,要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不必争先恐后,只需等待时机。

北大思考题:

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先生在太太面前掏口袋的一刹那,一些袋内的酒吧火柴盒、未中奖的马票,以及旧情人的照片等,均散落一地。他在慌张之余,为了避免吵架,双手各遮起一件东西。那么,他所遮起最有效的东西是什么?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了,那就是太太的眼睛。

确实,学生的回答很聪明,不过,教授却不建议大家这么想。因为教授希望大家明白,真诚才是相处之道,难道遮住太太的眼睛之后,她会不问因由吗?

所以说,撒谎是辛苦的,你得为自己的谎言编织更多的借口。因此,真诚比起撒谎要有效得多。

今天的一小步,是明天的一大步

北大箴言: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季羡林

上天总是公平的,它纵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给你所想要的,也会提供给你所需要的条件。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和境遇,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将其视为训练意志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来看一则在培训界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在举办营销会议的大厅中央悬挂了一颗巨型铁球。有位老人询问参加会议的人员,谁能用锤子使这颗铁球晃动。有两个青年跃跃欲试。他们紧握着大锤子,狠狠地向那颗大球击去,但大球毫无动静。

当所有的人都对此表示怀疑时,那位老人拿出一把小锤子,开始敲击那颗大铁球,敲敲停停。厅中的人都疑惑地看着老人,沉重有力的大锤子都做不到的事,难道这把小锤子能吗?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半个小时过去了,人群开始骚动。又过了十分钟,忽然,围在最前面的人大声叫道:"看!铁球在动!"

大家仔细一看,果不其然,那颗大球真的开始晃动了。

而后,那位老人淡然说道,如果你在等待成功的途中失去了耐心,那么,你将会用你所有的耐心去等待失败。

正如老人所言,做人要有耐心,才能等来成功。我们要明白,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明天的一大步,千万不要忽视和轻视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劳。

不要以为那些北大的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他们不是顺风顺水地进入这座学府圣殿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千万学子中出人头地,经历的艰辛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

布衣教授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是北京大学唯一一位终身教授。回看季老先生的一生,诚如他自己的总结,关键在于勤奋,一步一个脚印。他曾经说过:"在长达60年的学习和科研中,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从一步一步的勤奋中,季老先生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撼动中国文化界的泰斗,这是不容易的。他一辈子都在发奋努力,锲而不舍。虽然季老先生总是将"我年少无大志,中无大志,老也无大志"挂在唇边,可是他却"说一套做一套",固然没有扬名立万的追求,但是他穷其一生经历做学问,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出生于贫困农村、食不果腹的他,没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他曾经为亲戚们放牛,捡牛草,然后花费一个上午去晃悠,只是为了中午的时候亲戚们给他一口粮。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坚持每天上学,再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外语。在当时,正规小学是没有英文课的,他只能自学。到了中学的时候,除了上课学习,他还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阅读大量课外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他通通熟读。

当然,这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季老先生只是对古文有浓厚的兴趣,他觉得只有从各种古典读物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奠定自己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博学的知识基础。

就是这样,季老先生秉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思维,勤劳学习,成为了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

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系,专修德文,并利用闲余时间用心写作散文,赚取稿费。他清华毕业后,顺利担任国文教员。但是对知识的渴求驱使他继续努力求学,所以当了一年国文教员后,他就远渡重洋,到了德国留学,一学就是十年。

当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国内物资非常匮乏,他顶住饥寒交迫的压力,苦读钻研,终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于1946年归国,到北大当教授。在长达60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始终将自己看成是一名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学术研究。

在文革动荡的十年中,他蹲过牛棚,到北大女生宿舍当过守门人,可是他却从不放弃对学问和研究的追求。在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把一些小纸条,撕成小小的一片,在没有人来拿信件的时候,偷偷翻译古印度巨作《罗摩衍那》。一遇到有人来,或者生怕被红卫兵发现的时候,他就赶紧把纸条塞回衣袖中,如此艰辛的条件下,他还坚持翻译出了《罗摩衍那》的前三篇。

文革过后,季老先生得到了平反,能过上简单安逸的生活了,可是他的努力并未停息。在他八旬之年,依旧天天努力工作,坚持每天去图书馆跑一趟,风雨无阻,译释出了两部巨著《蔗糖史》和《弥勒见会记剧本》。他说:"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季羡林先生是典型的农民出身,可是他一生都在努力。从小时候的自学外语,到"文革"时期的偷译巨作,再到晚年的活一天,干一天,季羡林表现出了一种严谨治学,永不停息的精神。

就像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一样,学问和成就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去吸收和经营,将所学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用今天的汗水和努力去编织,才能看见璀璨的未来。

北大行动指南:

1.一定要有耐心、有耐性,这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耐心"与"成功"之间往往是成正比关系的,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成功不是买彩票,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像北大人一样做事、做人、做学问,沉下身心、踏踏实实去做,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北大人如此,普通人更应该如此。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耐性,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学习和工作,都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品质,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停住脚步。我们必须要明白,人生路上,拼的是谁能走到最后,谁能扛得住。那么,到底拼到最后的人、扛到最后的人,凭的是什么意志呢?其实,往往就是耐心和耐性伴随他们出征,帮助他们取得胜利。所以说,耐心和耐性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是不可或缺、不可丢弃的。

2.将自己每天的日程表细化

如果你想要从别人给的框框中跳出来,那么你先要给自己制作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做事要做到快人一步。北大人强在哪里?他们胜在细节!

对生活没有规划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更不知道如何去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因此导致效率低下。这样不仅把时间给浪费了,而且还耽误了工作。

别傻愣着了,快去制作今天的日程表吧!

在北大人看来,没有规划是愚蠢至极的,他们在考入北大之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就懂得了细化每日的日程表,因为这样可以将时间完美利用,提高效率。

北大思考题:

教授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小花每次跑步都跑最后,但这次却在体育考试上拿了个第一,为什么呢?

学生们正在思考,但是教授却哈哈大笑,因为小花得到的是倒数第一。

教授告诉学生们,一个永远跑最后的人,是不可能得到什么第一的,除非是倒数第一。所以,如果你想向第一名冲刺,那么你起码要让自己每天跑快一点。

过去已过,学会展望将来

北大箴言: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那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马寅初

北大人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具竞争力,更有价值"。但是江山自有人才出,年年岁岁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和海归回流的各种人才让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但是,从北京大学走出来的学子从不为此担忧,因为他们时刻着眼于未来,在他们心中,早已为自己设计好了一个完美的未来。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会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困住脚步,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容易使他们把自己定性为:差生。两三次的工作失意,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己总是不及别人"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