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2787100000009

第9章 北大陪你走更远,开头不拼的人得输(2)

鲁迅终于明白了,要改变中国人最根本的病态,需要从精神层面入手,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离开了仙台医学院,到了东京,不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各种鼓励国民、革新国民意识的杂志,到处发表文章,成为推动思想革命的佼佼者。

1923年,鲁迅兼任北京大学讲师,将新精神、新思维和国民改造意识灌输给莘莘学子,培育出了巴金、黄源等优秀学生,为中国精神文化及社会改革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从鲁迅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目标才能有进步,有梦想才能有追求,不过,单纯停留在梦想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想"是个人的、无力的,只有真正的"做"、真正的奋斗,才能将梦想实践,才能不断富足自己的人生,并用梦想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他人。

因此,与其花时间来做白日梦,我们何不动起手来,试着将梦想细化成一个个微细、可触及的目标,去逐步实现呢?

北大行动指南:

1.有一流的梦想,就要配备一流的行动力

每一位北大学子都很清楚,要想成功,必须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梦想,因为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过,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人生的美好规划,就像一部舞台剧,总是充满幻想。不过,梦想在前,不前进的话,我们永远触及不到。所以,光有一流的梦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行动力。

在北京大学,曾有一位英语系的女生,她来自农村,英语的读写环节非常优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她没有机会练习口语。考上北大之后,面对很多来自大城市、自幼有外教交流经验的同学,她下决心练好英语口语,并且立志成为出色的英语演讲家。为此,她不仅仅是想,而是从大一开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断大声朗诵英语,晚上看外语片,读英语书,最终,在她大三那年,赢得了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

或许你会困惑,到底她最终能否成为演讲家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的目标已经达成。

人生就是这样,梦想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完全实现,但是你必须脚踏实地地走起来,动用你全身上下的行动力,努力实践,才能走到通往梦想的征途上。

2.和人生赛跑,别给自己松懈的借口

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追梦的过程中,你不跑起来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当我们明确自己的梦想之后,就要开始努力奔跑。不过,事实是,梦想有的时候很遥远,无论顺流还是逆流,总有不同的荆棘在等着我们。

很多人跑着跑着,会由于看不到终点而泄气,甚至放弃。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总有人在中途经不住煎熬而放弃。可见,对于梦想,缺乏持续战斗力或稍有松懈都是不行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松懈的思维,要有咬紧牙关、拼命跑的精神。

北大思考题:

一次,一位北大老校长回到燕园闲逛,看到几个女生在校道上闲聊,便上去"搭讪"了两句,老校长问几个女生:下面三件事,你比较喜欢做哪件,遛狗、逛街还是绘画?

女学生们想了想,一个选择了遛狗,一个选择了逛街,一个选择了绘画。

选择遛狗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回避现实,沉浸在自我空间中,相对缺乏奋起作战的能力;选择逛街的人,懂得舒缓压力,有目标,有动力,但是决心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行动力;而选择绘画的人,相对冷静,遇事不怕事,懂得冷静分析,相对具备持久发奋的动能。

试过不一定成功,但不试一定失败

北大箴言:

我认为成功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要有胆,中国人造词,胆识胆识,胆在先,识在后,你要有胆,第二就是你要聪明嘛,你要聪明你要有智慧,第三才是钱。

--叶茂中

英文里面有一句名言:"Youcan"tteachanolddognewtricks."字面意思是"老狗学不了新把戏",常用于比喻某些人总是沿袭老一套,不愿尝试,不愿改变。此话放诸四海而皆准,作为和书本知识周旋的、职场上打滚的、和生活压力死磕的我们更加要切记。是选择当一条"老狗",还是学会不断调节、不断变通?这正好考验了你的调节力和适应力!

世界如此艰难,只有"识时务者"才能更好地生存,谋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加优越的工作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试过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试试就一定不会实现。

冯友兰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使冯友兰眼界大开。恰逢大四那一年,胡适、梁漱溟二人先后到北大任教,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梁漱溟是东方文化的中流砥柱,两大阵营的交锋使冯友兰受益匪浅,也带给冯友兰一个重要的疑问和追求--中国文化路在何方?跟中西文化比较,难道中国文化就那么一文不值吗?

所谓"时势造英雄",冯兰友似乎在中西哲学的交锋中找到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梦想和答案,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毕生的努力探索。以他自己的话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遇到矛盾,遇到疑问,有希望达成的梦想和目标,冯友兰就是凭借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的。

1927年至1937年,可以说是冯友兰集中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时期,他醉心研究,总是废寝忘食,在1931年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册,三年后,再次出版《中国哲学史》下册。这两本书成为当时社会上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的重要哲学史著作,影响广泛,内容深刻,反映出中国30年哲学史研究的高峰水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还被美国作家卜德翻译成英文,成为现在西方世界研究和了解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著作之一。

冯友兰对自己的总结是,他是"释古派"的,和胡适的"疑古派"不同,他穷尽毕生精力,就是希望论证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

事实上,冯友兰也做到了,想当初,从一个普通北大学子做起,从大师的交锋中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思想闪光点,谁知道他也能成为哲学家大师呢!

所以说,有想法、有目标很重要,然而光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行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失败,甚至一败涂地,但是我们年轻,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失败,然而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的话,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强,也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北大行动指南:

1.目光要远大,不过于在意眼前的得失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尝试、不敢尝试的最大原因是害怕"改变"会给原本的生活带来变化,破坏了本有的安逸。比如,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司员工,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这个时候,如果他选择实践自己的梦想,锐志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对半的,一旦失败,很可能会连原本的安逸也荡然无存。

这是一种深思熟虑,同时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约束。谁不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是想要成才,想要实现梦想,把握好"鸡头"和"凤尾"之间的天平,是极为重要的。很多人以为在平稳的生活中,鸡头当好了,也能关上门来当天子,可是却不想想,世界瞬息万变,就像我们的成长历程那样,孩童时期总想着能赚钱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可是一旦长大了,却发现赚钱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每天为了养家糊口奔波也是很郁闷的。所以说,不敢打破现状的人,是目光短浅的,他们缺乏前瞻思维,缺乏大局观,即便能保住安逸,却也让未来失去了色彩。

对于万里挑一的北大学子来说,只求安稳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如此辽阔,岂能没有一席之地?不去"试一试",怎知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所以,更多的北大人选择创业,哪怕在尝试的初期屡屡碰壁,也从不灰心。他们相信,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未来绝不会辜负自己。

2.唤醒心中的勇气

衡量成功与否,最怕的是与别人比,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比会累死你的。你出身北大,还有人出身哈佛,有些人是永远也无法打败的,但是你却能不断战胜从前的自己。

同样的道理,是否具备突破和尝试的勇气,我们也只能和自己比较。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不时回望自己的人生,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更接近自己所想塑造的未来。

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唤醒心中的那份执着的勇气,试着改变自己吧。

曾经有位北大女生遇到一个只有一只左手的残疾人,残疾人请求女孩帮他将行李搬上公交车。然而,北大女孩出乎意料地拒绝了,她告诉残障人士:"我并非歧视你,正因为我觉得你和我一样,所以我认为,我能做到的事情,你也一样能做到,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勇气尝试。"

女孩走后,残疾人果真自己尝试起了搬行李,他的动作很慢,力气也很小,本以为别的乘客会发出哗然的声音,用奇异的眼光看待自己,可是乘客们却在为他鼓掌。足足花了十几分钟,这位残疾人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行李搬了上去。他成功了,踏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唤醒了潜藏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勇气去尝试,也许会一直原地踏步,只有鼓起勇气做出改变,才会迎来希望。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连续三堂课给学生们下达了任务量非常大的项目,其实他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测试题:到底是把一个个项目逐一啃完再开展新项目,还是几个项目一起开动、多箭齐发呢?

结果,在第四堂课上,他发现,支持多箭齐发的学生有47%,支持专攻一项的学生有53%。其实,这个测试并没有既定的标准答案,只是想说明学生不同的心态和做事方式而已。

选择多箭齐发的学生,有挑战极限的冒险精神,他们更加偏重于尝试,面对变化,他们会更加灵活一点,属于冒险型的人。而选择专攻一项的学生,他们相对持久,做事有条不紊,有耐性和坚持,属于稳定型的人。

凡事要如孔明应战,做足前期准备

北大箴言:

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翟鸿燊

行动对于实现梦想、迈向成功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不过,在行动之前,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准备"。

"准备"这个词,说起来简单,但却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情。要实现梦想,要腾飞,我们就要做足准备。正如行军打仗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一样,缺乏准备的横冲直撞、盲目尝试,只能称之为"莽撞",往往难成大器,这也是北大人绝不会犯的错误。

梁漱溟是一代哲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在1917年便应蔡元培校长的邀约,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有一年,在北大开学的第一天,他要求所有新学子做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学会将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往后甩,前前后后,直到甩足300次为止,并且要每天做。大家都不明白老师这样教是为什么。刚开始,新学生们都按照梁老师说的去做了,可是渐渐地,大家都慢慢遗忘了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