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2790400000016

第16章 青春的“无形杀手”--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1)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之和。”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引发青少年走向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破碎家庭中折翅的青春

2004年9月2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一个题为《折翅的花季》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实录--

2004年19岁的小婷从14岁时开始就成为一个抢劫团伙的主要成员,两年时间里,她一共抢劫了10多次,涉案金额7000多元。而调查显示小婷走到今天这一步,家庭离异因素和不当的教育方式都有一定责任。

小婷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童年的小婷生活得无忧无虑,这一点从小婷的相册里每年增加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来。然而,小婷的照片到了13岁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小婷现在到底在哪里呢?记者见到小婷的时候,她已经是19岁的少女了。然而,见面的地点却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里。

如果不是小婷亲自告诉记者,很难相信这个年仅19岁的少女,在4年前就是一个4人抢劫团伙的主要成员了,而小婷抢劫的对象竟然都是与她年龄相仿的在校学生。他们的抢劫手段是,看到有同学骑车经过,就突然从旁边冲出将学生从车上拽下来。如果碰到不愿意掏钱的同学,他们就用铁链子殴打。截止到小婷案发时,在两年的时间里,小婷一共抢劫了10多次,涉案金额7000多元。

这些从同龄人手中抢来的钱,除了日常的吃住以外,全被小婷用在了蹦迪等固定的消费上。迪厅、摇头丸、抢劫,小婷在不到16岁的时候就一一尝试过了。如今,小婷已经在高墙电网内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变为抢劫犯的?在小婷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小婷最先感觉到的变化出现在父母的身上。由于感情不和,父母之间常常爆发争吵,使她感到困惑和不解,也给小婷年幼的心里留下阴影。这种天天面对父母之间争吵的生活持续了1年多的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很多事情对于小婷来说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她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年仅8岁的小婷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小婷的爸爸把她叫到身边问她,我和你妈妈要离婚了,你愿意跟谁呢?那时小婷什么也没说,这个问题对于她来说还太沉重。

最终,法院判决小婷由她的父亲抚养。从那一刻起,小婷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失去了母爱。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繁忙的工作使得他的父亲连小婷的日常生活都顾不上,更别说在学习和成长上对小婷进行教育了。小婷经常独自一人要面对一天的孤独。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关爱,父亲总是尽可能在经济上满足女儿的要求,小婷想要什么父亲都会花钱买回来。

渐渐地,小婷懂事了。每当她看到同龄人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玩耍时,她心里总是酸酸的不是滋味。有一次,她对父亲说自己很想见见妈妈,没想到父亲当场发了火。从那以后,小婷再也没有在父亲面前提起过母亲,而她的母亲同样也没有出现过。事实上,小婷的母亲已经11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她为什么长达十几年不见自己的孩子呢?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小婷的母亲。刚刚50多岁的她已经因为身患卵巢癌而将至生命的尽头。对于离婚以后没有再见过自己的女儿,小婷的母亲向记者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当初离婚后,小婷母亲不再负担孩子的抚养费,于是小婷父亲和她达成协议,今后孩子的事情母亲不能干涉,母亲也不能再和女儿见面。对此,现在的小婷无法理解,她觉得如果母亲真的关心自己,是可以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的。

小婷进入看守所之后,父母都认为她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受了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的伤害。如果说小婷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绝情就是导致小婷走向犯罪道路的全部原因确实有些牵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同小婷一样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少见。事实上,接下来在小婷身上发生的事情才彻底地导致她丧失了希望。由于长期以来从父亲那里养成的经济依赖,使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爱好穿着打扮,甚至还学会了偷东西。为此,小婷的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帮助小婷改掉偷窃的毛病,父亲和学校的老师决定让小婷在全校同学面前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深刻的检查。随后,小婷父亲也上台做出声明,让同学今后不要在钱物上和小婷打交道,同时也不要再相信她说的话。这次当众检查和父亲上台讲话,使小婷失去了同学们的信任。对小婷来讲,在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之后,学校的生活本来已经成了她的全部寄托,而老师和父亲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小婷在同学中被彻底地孤立了。从那以后,她开始讨厌学校,讨厌周围的同学。

就在这件事情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它把这时已经非常脆弱的小婷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一次偶然的机会,14岁的小婷从父亲那里第一次知道,她是被现在的父母抱养回来的私生女,这给小婷带来巨大的打击。但是,小婷的父亲和学校的老师一样,都没有太在意小婷的心理感受,他觉得女儿本来就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已经不在意家庭环境了,即使知道了这个秘密也不会对她产生很大影响。

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到1个月,小婷第一次离家出走。没有了任何关爱和监管,不到15岁的小婷开始独自一人踏入社会。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睡觉,下午有时候上网,而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在迪厅里度过的。小婷在网吧和迪厅里认识了一些与自己有着相似身世的孩子,他们一起吃喝,一起上网,一起跳舞,共同消磨过剩的精力。

但是,这样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于是他们开始抢劫。一没钱,她就和同伙去抢那些比他们小的在校学生。从14岁开始,一直到16岁出事被抓,小婷的父亲承认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没有过问过孩子的下落。对于小婷,父亲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而在看守所里的小婷却认为,在自己滑向犯罪的过程中,如果母亲能够来看望她、关心她,也许自己不会走到这一步……

可以说这个悲剧个案的起始点在父母的离婚,青春之所以折翅完全是因为完善家庭教育和正常家庭功能的缺失--

首先,一个8岁的孩子她是根本没有能力去支配金钱的,其父亲用经济补偿这种方法是对孩子习惯的一种纵容。一个家庭除了经济上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于情感的功能,因此她父亲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习惯。可以说,她父亲恰恰忽略了家庭当中的情感交流。很显然,其实在任何一个家庭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一定要彼此有推动力这个家庭才完整。一个家庭如果处于冷漠状态或者不完全状态,比如该案中母亲不在,父亲没有去关心她,这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在父母离婚之后,父亲不许孩子提母亲,而母亲也很决绝。就因为她和自己的丈夫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导致的结果竟是她固执到了11年没见孩子。显然,父母的责任相当明显。她的父亲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不交抚养费,你就不要来见这个孩子。很多的父母把两个人的恩怨发泄在孩子身上,最后一个无辜的孩子成了承担成本的人。在本案中,家庭功能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的方面,一个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说这个家庭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悲剧得以产生。

最后,父亲居然在全校开会的时候在全校告诉同学们:以后她说什么你们别再信了。这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对自尊心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崩溃式的打击。

其实从这个孩子的犯罪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她8岁父母离异的时候,父母的争吵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这对她幼小的心灵是第一次损害。父母离异以后,母亲不再来看她。第二次就是她出现了偷窃这种轻微不良行为的时候,父亲和学校开了全校大会,给了孩子自信心一次打击,她既没有家庭环境的这种温暖,又失去了同龄人的温暖。第三次也就是当她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时候,使她对学校对家庭彻底失去了人生的希望。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犯罪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1.4倍。同时,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犯罪类型增多。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伪造各种专用发票等新型犯罪出现。中央综治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将呈高发态势,诱发、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将大量存在。在青少年违法犯罪原有的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偶发性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呈现出5个新的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据中央综治委的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

家庭教育弱化下青春走上弯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有不少家庭虽然十分注重子女教育,但方法不当。有些家长教育的方法简单粗暴,令青少年难以接受。有的家长以为承担了所有家务、给予足够的经济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其实这恰恰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成长环境。因此,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滋味,树立成才的信念,培育孩子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责任感是现代父母的一大课题。当然,还有的父母自身品行不端,其行为对青少年身心产生消极影响,诱发青少年走上弯路甚至违法犯罪,则更是容易发生!

2003年5月初,在陕西汉中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城固县三名中学生在恶意伤害一名女乞丐并致其死亡的过程中,手段之残忍、犯罪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是什么导致悲剧的发生?--一个女乞丐的死在拷问目前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和体制。2003年7月21日至8月8日,陕西省综治办历时21天,调查了12个市县区、25个乡镇,并形成调查报告--《对陕西省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在调查中,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现在青少年犯罪形式如此多样、手段极其残忍,最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对犯罪居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青少年竟然供出一大批比自己更’坏‘、更恶劣、继续逍遥法外的人,并表现出一副尊重、崇拜的表情。”

根据调查资料,他们总结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7大特征,其中“主体多来自家庭教育功能有偏差并不断弱化的家庭”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陕西省某市有一家长对子女是“恨铁不成钢”,为了严格管教子女,居然将孩子用绳索捆绑殴打致死,家庭教育功能的偏差至此,教训之沉痛更是令人深思。

调查显示,除了上述“不良型”家庭容易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之外,还有“放任型家庭、溺爱型家庭以及简单粗暴型家庭”等各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偏差和教育弱化的现象存在。而正是由于家长对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青少年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了家庭教育弱化的“恶果”。

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能够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家庭教育弱化的原因和表现相对明显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父母教育弱化。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父母作为负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

(2)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不仅不能发挥家庭亲职教育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家庭归属感与温馨感,并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对父辈权威的认同感趋于淡薄,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他们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倨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