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儒家——求理想生活的主流精神 (2)
冯友兰先生有句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中庸”出自儒家的《中庸》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著名理论叫做“golden mean”(黄金的中和),与儒家的中庸十分类似。我们在诧异于古今中外的相通之余,不免要感叹,这深奥难懂的两个字看来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智慧。
中和庸分开来看都是比较消极的字,冯友兰先生却说,中不是指不彻底或模棱两可,庸也不是庸碌和庸俗。
儒家的这个高深莫测的“中”字,孔老夫子的解释很地道。
一次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颛孙师做得过了,而卜商做得还不够。子贡就又问:“那么 是颛孙师更好一些吗?”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如是来,过余和欠缺都不好。比如炒菜,炒过了太老,炒不及又太生。“尾生之信”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尾生和一个姑娘约好在桥下见面,尾生准时赴约,姑娘却还没有到。桥下涨水了,尾生为了守约没有离开,最后被水淹死。。
无独有偶,为了成好事而弄巧成拙的还有齐国的黄老头。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但这位黄公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谦虚”地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致他两个女儿因“丑陋”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求聘。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自然也是天姿国色。
齐国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他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真是得不偿失。守信是一个美德,可是尾生的守信却太过了。过和不及之间的均衡,就是中。无疑这个均衡的“中”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冯友兰先生用了一句非常浅显通俗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做事恰到好处。
如果一个人想发财,他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呢?买彩票,抢银行,入室行窃,还是什么也不做,抬头望着天,指望着天上能掉钱呢?许多辛苦经营奋斗来求发财的人,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这种几率是均等的,方法也是平常的。铤而走险的所谓捷径,后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的大路,却能出现意想之外的美丽风景。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一个人应该努力地照着平易的大路走。
庸就是这条大路。最平常的方法,往往却是成功的关键。就在这平常的世界,走平常的大道,把平常的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这种“道”,谁说只有仙人才能得?
文化拾遗
一则墓志铭: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天命不在人事外
古人常常说命,孟子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他们的意思是,不想它来而来的,无意中的遭遇才是命。冯友兰先生说,命是人为努力所无可奈何的,能够被战胜的就不是命了,而是环境。我们常说与命运抗争,这个命运其实指的也是环境。
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下。”试想,如果一座墙快要倒了,一个人还以为命好,站在下面被压死了,那是活该,不是知命。
从前有个信神的人,经常虔诚地在菩萨面前磕头、祈祷,希望能得到神明的庇佑。
有一天他一个人赶路,经过一座荒山的时候感到累了,就靠在一颗树下休息。突然,他感到身后有动静,回过头一看,一条蛇正吐着舌头盯着自己。
他十分惊恐,吓得屏住呼吸,脚像灌了铅似的,站不起来。他闭上眼睛,心里默念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直打哆嗦。突然听到一声响动,睁开眼一看,一头老鹰正咬住蛇的身体,刚才还威胁着自己生命的蛇已经成了老鹰的食物。
这人大松一口气,跪在地上拜了又拜,口里念叨着谢谢神明保佑。一边得意地想,我的命真好啊,原来拜神真的能逢凶化吉。
他接着赶路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一个很深的陷阱。这一次他很镇定,心想反正菩萨会保佑自己的,以为像上次一样,什么都不做也能脱离困境。
于是他悠然自得地在陷阱内蜷着身子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又渴又饿,但是他仍然告诉自己,菩萨在保护我呢,一定会来救我的。
几天过去了,他除了磕头求神明保佑就是幻想和睡觉,最后渴死在陷阱内。其实他只要站起来伸手在陷阱的内壁上摸一摸,就能抓到结实的藤条,然后顺着藤条轻轻松松地爬上去
心存侥幸,一点努力也不做就等着老天来救的,不是知命。人力所及是有限的,人力之外的遭遇,才是命。如汉朝的冯唐,汉文帝在位时,他还年轻,而汉文帝喜欢采用年龄大的人,所以他不能升官。到汉武帝执政时,他年岁已高,而汉武帝又偏好采用年轻有为的人,所以他又没能升官。这种情形对他来说,都是“莫致之而至”,又是他的才力不能改变的。所以他的这种遭遇,就是他的命。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冯友兰先生说这种觉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顺受其正”。一个人对于逆境,他也顺受。这于我们平常用来形容委曲求全不懂反抗的“逆来顺受”不同,而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在所谓的逆境中,也能坦然对待,不怨天尤人,从容地尽自己所能,这样的人才真正知天命。
19世纪中期,青年李维斯也像许多其他年轻人一样,满怀着梦想去美国西部淘金。
一日,他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他西去的路。苦等数日,被阻隔的行人越来越多,都无法过河。于是陆续有人从上游、下游绕道而行,还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来到大河边思考,对自己说:“大河挡住我的去路,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果然,他想到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摆渡。没有人会吝啬一点小钱坐他的渡船过河,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居然因大河挡道而获得。
一段时间后,摆渡生意开始清淡。李维斯决定继续前往西部淘金。来到西部,他找到一块合适的空地,买了工具便开始淘金。没过多久,有几个恶汉围住他,叫他滚开,别侵犯他们的地盘。他刚理论几句,那伙人便失去耐心,对他拳打脚踢。当他找到另一处合适地方后,没多久,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他又被人轰了出来。在刚到西部那段时间,他多次被欺侮。终于,又一次被人打完之后,看着那些人扬长而去的背影,他又一次对自己说:“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他开始寻找另一条出路,终于,他又想出了另一个绝妙的主意——卖水。
西部不缺黄金,但自己似乎无力与人争雄;西部缺水,可似乎没什么人想到做这个生意,于是,李维斯做起卖水的生意。不久他的生意便红火起来。慢慢地,有人加入他的新行业,再后来,同行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在他旁边卖水的一个壮汉对他发出通牒:“小个子,以后你别来卖水了,从明天早上开始,这个卖水的地盘归我了。”被一顿暴打,李维斯的水车也被砸烂。他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这当作又一次成长的机会。他发现来西部淘金的人,衣服易磨破,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于是他又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把那些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洗干净,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苦难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遇,错误地认为知天命就是听之任之的结果是一事无成。在困境面前不怨天,在压迫之下不尤人,在苦难面前从容不迫地积极应对。不尽人事,怎知天命?拥有这样的气度和胸襟的人,是无畏天命的。寒梅若不是傲然挺立在冰雪和风霜中,又哪来独一无二沁人心脾的醇香呢?
不心存侥幸,也不听天由命,这样的知命,才是积极的,有活力的。要想真正知天命,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不懈才行。
文化拾遗
牛角挂书: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到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来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回家之后,李密有些懊丧。他左思右想,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密开始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后世传为佳话。经过多年努力,李密终于成为一位博学之士。
浩然之气,充天溢地
浩然之气,这是孟子特有的一个名词。但是它确切的意义,孟子自己都说“难言也”。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个气就是士气和勇气的气。浩然这个词,正是说明了浩然之气比士气和勇气更广泛,更超越尘俗。这是一种胸怀家国的大气,是一种舍生取义的勇气,是一种君子坦荡的豪气,更是一种无畏无惧的正气!有了浩然之气,就可以堂堂立于天地间。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蒙古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 招募三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蒙古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后来,南宋的统治者投降了蒙古军, 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蒙古人的多次劝降, 最终舍身报国,慷慨就义。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正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善养浩然正气”的英雄。
所以我们称有浩然之气的人为“大丈夫”,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史上的大丈夫数不胜数,他们为浩然之气谱写了振奋人心的章节。有了这样的气,面对一切诱惑和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如。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这样的人。
浩然之气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盎然充斥在寻常生活中。
我国东汉的官员杨震,清廉公正,洁身自好。他在荆州担任刺史的时候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于是把他推荐给朝廷,让他担任了昌邑县令。
后来杨震被调动到东莱担任大守,途中经过了王密担任县令的昌邑,王密亲自到郊外迎接他。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两个人侃侃而谈,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王密看天色已晚,就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里掏出黄金,放在桌子上,说:“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礼物,报答您的栽培赏识之恩,请笑纳!”
杨震说:“以前正是因为我知道你的才华,才推举你,希望你做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现在你这样做,难道不是在违背我的初衷,辜负我的厚望吗?你对我最好的报答就是为报效国家,而不是以私人名义送我礼物。”
王密坚持要杨震收下黄金,他说:“现在是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您就收下吧。”
杨震声色俱厉地教育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难道没有别人在,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
听了杨震的话,王密感到十分羞愧。
正义、道德,这两样缺一不可,这文人的浩然之气,也是顶天立地的君子之风。
而孟子说,浩然之气是可以培养的,因为它不是别的,就是充分发展了的人性。这也是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圣人”的观点体现。有了浩然之气,懦夫可以变成勇士,矮子可以长成巨人,弱小可以集成强大,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很简单:通晓道义,心怀正义,常施仁义。这看似平常的养气之术,需要长久的自我修行。修身养性,弘扬正气,圣人的道路,就是这样走。
文化拾遗
我心有主: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