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2797800000008

第8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3)

随着工农运动的迅猛高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出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呼声。都灵和佛罗伦萨已有“共产”主义城市之称。经1920年地方选举,在全国67个省和8327个市镇议会中,社会党在26个省和2166个市镇控制了多数席位。但社会党内存在极大分歧,主要领导人深受第二国际改良主义影响,1919~1920年意大利工人运动未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战后初期,英法等国无产阶级也掀起强大的罢工运动。1919年英国参加罢工人数达250万,法国罢工人数为120万。他们要求改善自身处境,反对武装干涉苏俄。此外,1923年9月23日,在季米特洛夫等人领导下,保加利亚西北部举行反对詹科夫军事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9月30日,起义失败。

尽管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无产阶级革命都遭到了失败,但这一连串的群众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汇合成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洪流,震撼了资产阶级统治,锻炼了革命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3.《非战公约》签订

1928年8月27日,由法、美、英、比、德、意、波、捷、日等15个国家参加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在巴黎签字。后来签字国增加到62个国家。

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制造和平假象,在1927年4月6日,即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纪念日,由法国外长白里安致函美国人民,要求美国和法国一道以发表“关于不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宣言来纪念这个日子。

1927年底,美国国务卿凯洛格表示同意法国的建议;但不同意缔结双边条约,主张缔结多边条约。法国同意美国的提议,于是美国向各国发出照会。

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以后,“非战公约”文本取得有关国家的同意。1928年8月27日,15国代表在巴黎举行了签字仪式。

“非战公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反对用战争以解决国际争执,并反对在缔约国相互关系中用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各缔约国之间的“一切纠纷及争执,不问其起因及性质如何,其处理及解决,概不得用和平方法以外的方法”。“非战公约”打着“和平友好”、“消灭战争”、“永恒友好”的旗号,实际上这是为了掩盖帝国主义争霸的野心,法国期望通过加强美法关系来巩固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美国则认为条约对稳定欧洲局势是有利的,从而对它在欧洲的投资利润将起稳定作用,并能加强美国对欧洲的影响。

事实上,签字的这些主要国家从来没有放弃用武力和战争解决与它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的立场。英国宣称:“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和完整,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因此,英国认为保护这些地区的“自卫行动”不受条约的约束。法国在缔约时就提出要“保留合法的防御权”。美国也声明: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它诉诸战争。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保留条件和声明,清楚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搞“非战公约”的虚伪性。

4.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突然崩溃,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来势凶猛,由美国开始,迅速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蔓延,造成了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

经济危机引起工厂停工、商店倒闭、银行破产、失业激增,整个工农商业陷于瘫痪。国家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1929~1932年降至66,其中美国降至52,德国降至46.5。德国和美国受危机的打击最为严重。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农业危机。农产品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德国几乎下降一半,美国下降一半有余。为了确保大地主和交易所大亨谋取暴利,资本家和大地主曾有计划地大量销毁农产品、食品和原料。例如,美国焚毁小麦和玉米,巴西焚毁大量咖啡,丹麦大肆屠宰乳猪。

在财政金融方面,银行信贷系统崩溃。1929~1932年,美国有5万家银行倒闭,1933年达到11703家。继美国之后,英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1931年5月,维也纳一家主要银行——信贷银行破产,随即引发了德国一家大银行达姆施塔特国家银行破产,德国全部银行交易所被迫关闭。

经济危机导致银行倒闭,经济萧条。图为英国百万矿工举行大罢工。

在国际贸易方面,整个世界国际贸易额下降2/3。其中美国下降50.8%,德国下降47.6%,英国下降21.9%,法国下降34.1%,瑞典下降32.1%。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倒退了25年。其中,美国倒退了27年,德国倒退了36年。

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929~1933年,德国下降35%,英国下降23%,美国下降42%。失业成了广为流行的瘟疫,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其中德国失业人数高达800万,美国高达1300多万,法国100万。德国和美国的失业现象最为严重,即使就业,大约也有一半人打短工。

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工人罢工此起彼伏,中小资产阶级掀起阵阵抗议声浪,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次经济大危机是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封建主义和****影响较大的德国和日本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

与此同时,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为130万人,1932年秋天增加到600万人。在此期间,城市中小商业者、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

根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1倍。德国的官吏、职员和知识分子的收入及退休金也大大减少。政府规定自1932年1月底起,减少工资10~15%。1932年5月,工业部门只能容纳原有职员的61.7%,绝大多数在职官吏工资也削减20.3%。德国政府还不断削减社会保险费和补助金期限。

在经济危机中,德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1932~1933年间,农业收入降至1913年以来最低数额。农业危机首先表现为农产品销售困难。1928~1932年,农产品出售利润由102亿马克下降到74亿马克,农业债务激增。在农业危机的冲击下,小农户都受到影响,就连有田250公顷以上的大地主也均负债。在债务重压之下,农民被迫出卖地产,其贫困化程度相当严重。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中小资产阶级在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提出“我们需要一种新时代的信仰”,“我们要改造社会、强烈地渴望一种进行改良、改善自己政治、经济处境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城市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企业主强烈地希望,在大垄断资本面前得到国家的保护,限制大工厂、大企业的势力,以求生存,进而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中小农希望政府推行保护关税政策,降低地租,调整农产品价格,禁止拍卖地产,保持乡村风格。官吏、职员和大学生希望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总之,自1930年起,中小资产阶级强烈地要求改变现状,希望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的强权国家。

日本经济危机的爆发较晚,直到1930年春天,日本才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1929~1931年间,重要出口商品生丝、棉制品价格暴跌,数量锐减,出口数额减少44.6%,1932年减少62.5%。以日本对华输出(不包括对中国东北的输出)为例,1930年比战后最高年份1926年减少约40%。

日本对外贸易剧减,给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日本经济打击极大。国内物价、股票行情下跌,刮起阵阵解雇工人和企业倒闭之风,失业人数曾突破300万人。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普遍减少。农产品价格暴跌。其中,1930~1931年,40%的农户赖以为生的蚕茧价格暴跌50%左右。1930年特大丰收年,米价跌到略高于生产费用的一半。

1929~1931年,日本农户负债总额由45亿日元增至60亿日元左右,相当农产品总值的2~3倍。沉重的债务,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此外,大批失业工人流向农村,加重了农村难以承受的压力。据1931年对中上农户调查,50%以上农户入不敷出,其他农户贫困境况可想而知。

日本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广泛存在的国家,在职业人口中,1930年中小资产阶级所占比例为34.3%,1935年为33.8%。经济危机使中小资产阶级的处境恶化。在一般城市居民中,掀起要求降低房租、电费和煤气费的运动,中小商人纷纷反对大百货商店的排挤。中小资产阶级成员,既对现状不满,特别是对财阀怀有强烈的愤恨,要求“革新”和“改造”社会,又具有保守和反动倾向,易于接受民族侵略扩张和专制思想的宣传。日本虽然在20年代经历了政党政治的鼎盛时期,但是此时政党政治不能解决日本的内外危机。同时,各政党经常从本党利益出发,争权夺位,互相攻击,为政党政治自掘坟墓。同时,选举中的收买、舞弊现象愈演愈烈,重大贪污案接连不断。政党政治在民众中威信扫地。

不难看出,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从而为法酉斯主义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小资产者受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对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惶恐不安,对于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强烈要求改造社会,幻想出现维护本阶层利益的强权人物和权威国家,形成了对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猛烈冲击。

***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但是,在具有议会民主制传统的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尽管***组织活动频繁,但统治阶级通过调整现存的议会民主制,阻止了***运动的发展。而在封建主义和****影响较大和议会民主制传统薄弱的德国和日本,***势力却发展成为强大的***运动,为***党派的合法上台奠定了重要基础。

5.共产国际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拔款,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也已瓦解。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工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列宁为创建国际革命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1917年4月列宁就已提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以取代堕入社会沙文主义的第二国际。1918年,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都成立了共产党。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巴黎和会上筹建国际联盟,共同镇压苏维埃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也在积极筹划复活第二国际。为了与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相对抗,削弱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各国共产党人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提上日程。1919年1月,由俄国共产党(布)发起,召开筹建共产国际的国际会议,并以与会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的名义向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发出参加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

当时,到苏俄参加会议的代表历经艰险。奥地利共产党接到了列宁的邀请书后,奥共中央决定派党的主席格鲁贝尔去参加会议。

1919年2月10日,格鲁贝尔从维也纳动身了。当时,从维也纳去莫斯科道路险阻,障碍重重,意外的事故层出不穷。一路上,格鲁贝尔在车厢踏级、车顶、车厢连接处,哪儿都坐过了;接着又坐上运送牲口的车皮;最后,连运送牲口的车皮也没得坐了,只得步行。

这时,俄国国内战争未停息。进入俄国国境以后,还要穿过两道白匪封锁线,才能到达莫斯科。一次,格鲁贝尔经过彼得留拉匪帮盘踞的村庄,被白匪发现了。他拼命逃跑,一群白匪紧追不放。格鲁贝尔跑上一座山坡,脱下棉大衣包住头顺着坡滚进一条沟里,才摆脱了白匪的追赶。他浑身都受了伤,衣服也划破了。于是,乔装成一个被红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穿着破衣烂衫的士兵。他把列宁的邀请书和奥共签发的代表证缝在军装里,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继续身莫斯科前进。

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群人从背后赶来,把他包围了。他被押到一个司令部。“这下可完了!”格鲁贝尔心想,一定是给白匪抓住了。

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一个长官开始审问他,并叫他搜查他的军装。格鲁贝尔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正在这时,格鲁尔蓦地在煤油灯的昏黄的光线下,瞅见这个长官的军帽上面缀有一颗小小的红星!

“你们是……”格鲁贝尔惊异地问道。“我们是红军……”长官回答。

“那太好了!我是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格鲁贝尔说着,撕开军服,掏出了列宁的邀请书和代表证。代表证是一块碟子般大小的布,布上用化学钢笔写着字。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立即向格鲁贝尔表示歉意。

第二天早晨,审问他的那个长官——红军师长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安排在头等车厢,还给了他一口袋食物,并请他向列宁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格鲁贝尔终于在3月初到达了莫斯科。走在莫斯科大街上,格鲁贝尔心情特别激动。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早已背叛工人阶级。他们公然拥护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甚至号召人民去保卫资产阶级的“祖国”,为资产阶级去当炮灰。早在1914年,列宁就尖锐指出,“第二国际死亡了,它被机会主义征服了!”当时列宁就提出建立共产国际的主张,随后又为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第二国际已经彻底破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亚洲和许多地区都起义革命,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格鲁贝尔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同志告诉他,会议已经在3月2日正式开幕,列宁致了开幕词,现在各国代表们正在进行大会发言。格鲁贝尔走进会议厅,引起了全场的瞩目。前几天大家得到传闻,说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已经在旅途中牺牲了。他的突然出使代表们又惊又喜。

格鲁贝尔走上主席台,列宁站起来,满面笑容,向他伸出双手,亲吻了他。“格鲁贝尔同志,我们马上请您发言。”列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