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三书
279800000012

第12章 《论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

第五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

此外,与朋友相处,还要注意把握住与朋友交往的距离。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并不是在说女性,而是说如何保持距离。女子与小人是最难办的了,对她太爱护、太亲近了,她就会恃宠而骄,让你无所适从;如果疏远她,又会招来怨恨。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其实更是偏重于做朋友来说的,“近则不逊,远之则怨”,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要懂得保持距离。

有一则关于豪猪的寓言,常常被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相处的距离。

冬天来了,森林里的一群豪猪想靠在一起取暖,于是就想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豪猪身上长满了长长的刺,所以彼此都被扎伤。于是它们赶紧散开,但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不得不重新挨在一起。经过扎伤后,豪猪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豪猪不仅能取暖,还能避免别的豪猪尖利的刺扎伤自己。就这样,豪猪们安然地度过了冬天。

对于人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人们既需要朋友间的友情,又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距离产生美,距离也能保证安全。我们常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两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很难有人能够永远的亲密无间。

撰写《百年孤独》的作家马尔克斯,就曾因为与好友来往过密,最后引发了一场误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本为知己,他们都曾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两家人交往甚密,马尔克斯是略萨二儿子的教父。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曾在文坛传为佳话。

1976年,拉美一些文学家和知识分子在墨西哥城出席一部电影的首映式。首映式后,马尔克斯走过去拥抱他的好朋友略萨。马尔克斯口里正叫着“马里奥”走上前去,迎接他的却是几个“犀利的耳光”。略萨大喊着说:“你在巴塞罗那对帕特里夏做了那种事,还敢来见我!”帕特里夏是略萨的妻子。

两个家庭缘何闹翻,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传言说略萨的妻子帕特里夏曾到马尔克斯家诉苦,马尔克斯建议她离婚。之后略萨与妻子和好,得知“这该死的建议”,于是挥出那记耳光。之后,两人不再说话,停止了交往,而且还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马尔克斯与略萨的友谊终结者,正是来往过于频繁。他们是文坛上的知己,却不是生活中的好伙伴。人生的路途上难免中途停车或者减速,如果想要让我们的友情更加长久和健康,就请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吧。

说出你的忠告就好,万不可强求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

子贡向孔子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衷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就要停止劝告,不然会自己找侮辱。

孔子讲“忠告而善道之”,是说你在规劝朋友时,要娓娓道来,不一定要苦口婆心地说,这就是“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要适可而止了,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而自取其辱。

有的朋友知道自己有不对的地方,而且也愿意改过,但是很少采纳别人的建议。如果你不了解朋友的性格,一味地叫他不要怎样,这样只会让他的心情更沮丧,会慢慢地疏远你,甚至会变成冤家。

诚如朱熹所言,对朋友要能“规过劝善”。这正是朋友的价值所在。时你应该认清朋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规过劝善虽好,但也不应该过度,否则便会失去朋友。

那么,看到朋友的不对怎么办?用宽容来化解,不要总盯着朋友的缺点不放,多多看到朋友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一些时间,也许他就能慢慢改过来。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的家里比我更需要钱。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颈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拒绝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世人用“管鲍之交”来比喻君子之友谊,果真如此。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朋友之间难免发生误会。曾国藩对朋友就十分包容。

在曾国藩的朋友中,李鸿章不仅文章了得,对战事的判断和预测也远在众人之上。但也正因为李鸿章是极有主见的人,所以经常因固执己见而与曾国藩起冲突。

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决定将大营迁往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如同“釜底”,毫无进退的余地,认为到那里安营扎寨十分危险。在太平军攻击下,祁门险情不断,李鸿章等人一再要求移师他处。曾国藩坚持己见,甚至对李鸿章等人说:“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不久,双方又因别的事情矛盾再起,更加尖锐,李鸿章一怒之下负气而走,前往江西准备独自闯荡。这件事使曾国藩大为恼火,他当时认为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甚至得出“此君难与共患难”的结论。

曾国藩的决策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他险些命丧祁门大营。事后,他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过失,最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离开祁门。他对李鸿章也捐弃前嫌,诚恳写信邀其回营,共创大业。不久之后,李鸿章的淮军成为曾国藩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李鸿章非常感激曾国藩的宽宏大量,在李鸿章的晚年,仍十分敬佩地对人谈起曾国藩:“别人都晓得我前半生的功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运动老师还不如我内行,却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其实,不仅是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身上也有曾国藩看不惯的地方,有的甚至还闹过很深的矛盾,但曾国藩最终都以包容赢得了众人的支持和拥戴。

过分挑剔和苛求,最后会使你一个朋友也没有。所以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怎么样才行。时至今日,连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朋友之间更应该注意这种尊重。只要能说出你的忠告,尽一份规过劝善的责任,就是好朋友了。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说:一开始我看一个人,听到他说什么就相信他会做着什么。如今我再去看一个人,我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做到了如他所言。

“听其言而信其行”,这是考察一个人的正确方法,与朋友相交也是如此。如果仅凭他的滔滔雄辩,你就信以为真,把他当做至交好友,这样是很容易判断失误的。比如,当有的朋友突然对你说很好听的话,极力地赞扬你,但是你们之间并不了解的时候,你就不能相信他真的是在夸奖你,或许只是为了照顾你的情绪而说的一些场面话。

之所以要懂得分辨语言与行动,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言出而不行,出尔反尔。每个人的想法都很好,但实施起来必然会困难重重,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了,推翻了自己原先的承诺,虽然我们不必苛责他,但也不能和这样的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次他对儿子讲,如果有难解决的事情时,可以去找你洛河的李叔帮忙。儿子问父亲,为何要找那个不太说话、平时又不苟言笑的李先生,为什么不去找平时与父亲交往颇多的那些人呢?

父亲听完后笑笑说:“别看我自小在社会闯荡,结交的人多如牛毛,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两个真正的朋友。一个是你徐州的刘伯伯,可惜他住得太远怕是不能及时帮忙;一个就是你李叔。其他的不足所托啊。”

儿子纳闷不已,因为他始终不明白为何平时那么多经常来往的“和善”的叔叔伯伯们不是父亲真正的朋友。他的父亲看出儿子的疑虑后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些朋友,朋友的含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李叔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别人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那位李叔一听,容不得思索,赶紧叫来自己的儿子带着这位素不相识的人进了地下室,并且让儿子也在地下室里面陪着他,不让他出门半步。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一位朋友那里,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逃犯”说:“孩子,我不是不救你,只是事情太大了,你看我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这下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出手相救的人,可以称为你的一个朋友;在你患难时刻,那个急于脱身,怕惹祸上身的人是不足以把他作为真的朋友来托付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朋友之中又有多少是值得托付的呢?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又是否可以做到对朋友承诺的那样呢?

孔子的这番话,既让我们知道要去根据别人的行动判断人,同样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我们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