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耳濡目染,对京剧这门艺术也很喜欢。但他的资质却不太好,相貌平平,小圆脸,眼神还有些木讷和呆板,见了人之后嘴也不乖巧,甚至还有几分笨拙。为了使京剧世家的香火延续下去,不至于在他的手里给断送掉,在他8岁那年,家里还是请来了一位很有名的老师做他的启蒙老师,给他“说戏”。第一出开蒙戏为《二进宫》,其中有四句老腔,先生反复教他,还是不能上口。先生见他如此笨拙,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料,便拂袖而去,不再教他了。临走时,先生冷冷地对小梅兰芳说道:“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有办法。”
梅兰芳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先生的这句话像一根钢针似的刺痛了他,他心里想,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矮半截。爷爷常说的“事在人为”这句话,这时也在耳边响起。小梅兰芳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戏,让所有的人都要对自己刮目相看。
不久,家人又把小梅兰芳送到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老先生为师。
在学堂里学戏是一件苦差事,小梅兰芳每天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练习走台步、跑圆场和吊嗓子。他上午练功,下午学唱腔,晚上念戏本子。吴先生对小梅兰芳要求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小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标准,努力完成练功任务。
小梅兰芳不仅严格按先生规定的训练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自己给自己加重砝码,逼迫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梅兰芳刻苦努力学戏的经历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创新的获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刻苦努力,又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呢?要想拥有强于他人的能力,就一定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当时练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先生在桌上摆一摞铜钱,规定练功20~30遍,每练一遍就将一枚铜钱放到漆盘里,直到铜钱放完,练功才告结束。有时先生放的铜钱全放到漆盘里了,小梅兰芳就从自己的衣袋里再取出一些铜钱,继续进行练习。每次练功,小梅兰芳都要比别人练得时间长、次数多,直到将先生规定的动作烂熟于心为止。
当时,有一种功法就是踩着高跷站在砖头上,要求站完一炷香的工夫。高跷是用两根半米多长的木棒做成的,与砖头接触的部位仅有铜钱大小,要想在砖头上站稳,全身要有相当好的协调能力,否则就会从高跷上摔下来。起初,小梅兰芳站上去总是东摇西晃,腰肢酸软,两只脚也异常疼痛,站不久,就从上面摔了下来。摔下来之后,小梅兰芳也顾不得疼痛,再次站了上去。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来回,小梅兰芳又累又痛,而且是汗流满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为了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有时他宁肯将嘴唇咬破,也一声不吭地站到底,直到烧完一炷香为止。
经过艰苦的学习和磨炼,梅兰芳终于成为我国名噪一时的京剧大师,他对京剧有诸多突破性的贡献,其实都是早年努力的结果。
爱因斯坦的“蠢事”
文/佚名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取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希望。
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发现,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3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嘉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起来。直到10岁,他们才送他去上学。
可是在学校里,由于爱因斯坦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而且,他的手工课成绩也不好。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做木头板凳。等到大家都做完了,老师就从中挑出一个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并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
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是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看到如此“愚钝”的学生,老师顿时目瞪口呆。
在讥讽和嘲笑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这时,他爱上了数学和物理。于是,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儿……很快,他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才华开始展现出来。
一天,他对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和光一起向前奔跑,能不能看到在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眼神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极大的震动。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正确认识自己,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6年,他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同学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的书、做和考分无关的实验,都觉得他非常蠢。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经济危机爆发了。为了生活,他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在这段时间里,爱因斯坦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他写出了九千多字的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正是爱因斯坦的不懈努力,使现代物理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把鹰带到悬崖
文/佚名
有一个老人在山里打柴时,发现了一只模样奇特的鸟,它和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于是,老人就把这只鸟带回家给小孙女玩。
老人的孙女很调皮,她把鸟放到鸡群里,充当母鸡的孩子。母鸡没有发现这个异类,就对它负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鸟儿一天天长大了,后来人们发现它居然是一只鹰!刚开始,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鸡,然而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那只一天天长大的鹰和鸡相处得很和睦。
要让人生有所转机,就必须在关键的时候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时间久了,村里的人对这种鹰鸡同处的景象越来越看不惯,大家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因为和鹰相处的时间长了,有了感情,老人一家自然舍不得杀它。他们决定将鹰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然而,他们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那只鹰重返蓝天。最后,人们终于明白:原来鹰是眷恋它从小长大的家园,舍不得离开那个温暖舒适的窝。
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永远不再回来。”老人将鹰带到一个悬崖绝壁旁,然后把它狠狠地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就像在扔一块石头。那只鹰刚开始也像石头一般往下坠,然而快要到涧底时,它终于展开双翅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然后轻轻拍了拍翅膀,就飞向了蔚蓝的天空。它越飞越舒展,越飞越漂亮。原来,蓝天才是它真正的家园啊!
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把聪明放在“褡裢”的后面
文/佚名
约翰和汤姆是邻居,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灵光,尽管他也很用功,成绩却总是不好。与约翰相比,汤姆常常觉得很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老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要知道,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与否,只来自于人生的起点,而人生的成败则取决于中途和终点。岁月如梭,约翰虽然自认为是个聪明人,他的一生却业绩平平。而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一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致郁郁而终。当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他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了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你为什么独独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的时候,都在他生命的‘褡裢’里放进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却因为看到或者触摸到了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误了你的一生!而汤姆的聪明却被我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所以只能仰头看着前方,这就使他的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前!”宝石不如草
文/佚名
有一天,富翁奥力姆和他的朋友玛迪来到了一座城市。
走在大街上,奥力姆对玛迪说:“你知道吗?这座城市曾经救过我的命,那时我还很年轻。那天,我突然急病发作,昏倒在了路旁,是这座城市里最善良的人把我送到了医院,又是这座城市里最高明的医生为我治好了病。我不知道谁是我的救命恩人,因为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后来我离开了这里,随着财富的积累,我越来越思念这个地方,越来越想报答我的救命恩人。”
“那么,你准备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呢?”玛迪问。
“我要把我最珍贵的3颗宝石,送给这里最善良的人们。”
玛迪立刻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在这座城市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奥力姆就在旅店的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上面放着3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他还在摊位上写了一张告示:“我愿意将这3颗珍贵的宝石送给善良的人。”
可是,过往的行人只是在这里驻足观望一会儿,然后又各走各的路去了。
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三天过去了,3颗宝石根本无人问津。
奥力姆大惑不解。玛迪笑了笑,说:“让我来做一个试验吧。”
只见玛迪找来一根稻草,把它装在一个精美的玻璃盒里,盒中铺上了红丝绒,标签上还写着:“稻草一根,售价10000美元。”
此举一出,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争先恐后地前来询问稻草的非凡来历。玛迪告诉他们,这根稻草乃某国国王所赠,是王室的传家之宝,能保佑主人永享荣华富贵。
请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让“轻易”二字蒙蔽了双眼。结果,这根稻草被人以8000美元的高价买走。3颗宝石依然光彩熠熠,而在人们眼中,它们不过是假货而已,是哄小孩儿的东西。
事后,玛迪对奥力姆说:“人们总是对难以到手的东西垂涎三尺,哪怕它只是一根稻草。”
保护自己的口舌
文/佚名
柯立芝是美国第30任总统。他虽然政绩平平,却也极有特色。
1924年,柯立芝参加连任竞选,他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当时,共和党的竞选口号就是:“保持冷静,支持柯立芝。”
自从入主白宫以后,柯立芝经常把摇椅放在前门廊,晚上坐在那里抽雪茄。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总统来,他的工作量最少,做的决策也最少。美国著名作家门肯说:“他在五年零七个月的总统生涯中,所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总统都睡得多——睡觉多,说话少。他把自己裹在高尚神圣的沉默中,双脚搭在桌子上,一天天打发走懒惰的日子。”所以,人们给柯立芝起了一个绰号——“沉默的卡尔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柯立芝真正能做到只说三言两语,甚至一言不发,如果他真的要这样做的话。
1924年总统大选时,新闻记者找到柯立芝,问他:“关于这次竞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没有。”柯立芝回答。“你能就世界局势给我们谈点什么吗?”另一个记者问道。“不能。”“能谈一下关于禁酒令的消息吗?”“不能。”
当失望的记者们要离开时,柯立芝严肃地说:“记住,不要引用我的话。”
柯立芝知道自己该怎样应付这种场面。“如果你什么也不说,”他有一次这样解释道,“就不会有人要你去重复。”
据门肯回忆说:“柯立芝作为美国总统的有价值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没有什么人记得他做过什么事,或者说过什么话。”但门肯错了,柯立芝说过的很多话后来都成了名言警句。1919年,柯立芝在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波
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但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士顿警察举行罢工,他对此评论道:“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权力举行罢工反对公共安全。”这句话使他在全美国出了名,对他日后当选总统颇有效力。
保留你的思想
文/佚名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对选拔人才有敏锐的嗅觉,他总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者中找出他所需要的人。因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又有效。
现在正有一批报考学徒工的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弗兰茨·贝尔纳——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了,所以他是惟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就在他们敲门的时候,梅尔瓦因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也得不到回音,只得面面相觑。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又使劲儿敲了一阵。
这时,屋子里传来了一阵叫骂声。
“他说什么?”这次弗兰茨没把握了。
“好像是在说:‘进来吧!’”另一个人回答。
于是,弗兰茨扭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了不要打扰我,难道你们没有耳朵吗?”屋里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叫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了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了?快说呀!”这个声音嚷嚷道。
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别人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谁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难道你们没有看见我正忙着吗?”随后,门一下子关上了。小青年们愤愤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
过了好半天,梅尔瓦因才让他们进去。这时,他终于变得有点人情味了。梅尔瓦因的提问简短而精当,并且要求别人也用同样的风格回答他的问题。
“你们懂得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小青年们显得有点惶恐,小声嘀咕了一句什么。
“你们大声说呀!”
一个人回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的面孔显得深不可测,他严厉地盯住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弗兰茨坚定地回答:“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当时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就是这么想的,对吗?”
“是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大得多!”
弗兰茨的脸庞一下子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了下嘴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还有一点幸灾乐祸。
梅尔瓦因先生仍然毫不留情地问:“我说得不对吗?”
“不对!我绝不让人控制我的思想!”
“噢,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里多留一会儿。”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经验丰富的梅尔瓦因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