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280900000008

第8章 心斋要术:给自己的救赎 (1)

向圣人学习,力求三不朽

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

——曾语良言

曾国藩和明代的哲学家王守仁有很多相似之处,王守仁年轻时立志要做圣人,曾国藩也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认为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圣人原就是普通人,只要通过不断的雕琢一定能够成器。

曾国藩把自己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总结为“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而八德的形成,正在于个人德精神修养。

勤指的是无论读书治家还是为官,都应当勤勉治事;个人在生活上应该注意俭朴,有助于磨炼自己的品质;刚说的是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人应当坚挺刚强,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同时人还应当有洞察时局的眼光,懂得随机应变,是为“明”;心中存有“孝道”才能治家,所以要尊老爱幼,体贴父母;信就是为人应当信守承诺,这样的人才值得信任;谦即为人谦和,随时把心放空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浑说的是人在适当的时候需要韬光养晦、藏匿锋芒,这样才能够给自己留有余地。

怎样才能在实践中去修养这些方面呢?曾国藩是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进行的。

曾国藩综合道释儒三家之说,把“静”字功夫看得非常重要。他在日记中说:“静”字功夫要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在“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字上下工夫,所以他不能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那时,人的心中没有丝毫杂念,把心沉静下来,世事渐渐通透,自己才能看得更清楚。

平淡指老庄那种清心寡欲,故能自在无为的境界。一个人的心如果被欲念塞满,他就会暴躁不安,离开生活的本身。曾国藩说:“思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把世事看淡,才能真正把胸怀放大。

人如果总是不能达到心态的平和,就应该寻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反省检讨自己,这样人才能够走上更高的境界,人通常是需要借助这样的“改过”方式来提升自己的。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的所作所为,认真检讨,如实地记录下来,以此帮助自己“改过”。纵观他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其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省自责的语句。譬如,他在朋友家中见到别人奉承卖唱之女子,“心为之动”;梦中见人得利,“甚觉艳羡”,等等。于是,他痛责自己:“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之下流矣!”仅在1842年冬天他就连续一个多星期,写下了诸如“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白日过恶,总是多言,其所以致多言者,都从毁誉心起”;“语太激厉,又议人短,每日总是口过多,何以不改”等语。对于友人的忠告,曾国藩则虚心接受,力求改过。

曾国藩对自己如此不懈地进行雕琢,剔除身上的不足之处,最后终成大器,达到了圣人之境。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评价曾国藩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君子重稳,不慌不忙

吾于尔有不放心者二事:一则举止不甚重厚,二则文气不甚圆适。以后举止留心一“重”字,行文留心一“圆”字。

——曾语良言

轻浮之人说话总是缺少分量,旁人听来也就是一阵耳旁风,不会太在意;而稳重之人所说的话总是丁是丁,卯是卯,不由人不往心里去。 这种掷地有声的作用就是来自于他自身稳重的气度。一个稳重的人具备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的品质,能在风雨之中屹立不倒,而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往往就是他内心的表露。

易宗夔曾如此描述曾国藩的仪容:曾涤生年逾六十,精神奕然。身长约五尺,躯格雄伟,肢体大小咸相称;方肩阔胸,首大而正,额阔且高,眼三角有棱,光极锐利;两颊平直,髭髯甚多,鬈鬈直连颏下,披覆于宽博之胸,盖增威严。

曾国藩的门人描述他的形象时也说: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想见曾国藩在举手投足之间有着怎样的威仪。

曾国藩对自己也有着稳重的要求,在他的日记、书信中,曾多次谈及”重”字。无论是在为官之道、军事战略还是取才标准上,他都极看重一个“重”字。

他对曾国荃说:我前年在作战上之所以松散没有成效,也是太过焦躁的缘故,应该心平气和、心态平稳地去办事情。

湘军在拔营的时候有两个特点,一是队伍整齐,哨探严明;二是不追求速度之快,但一定要稳妥。对此,李鸿章说:军营规定,无论要把军队调到何处,去支援何处,无论事态紧急与否,都要遵守原来的方法,每天行军三四十里,每天半日用来赶路,另外半日用来筑营。粮食和药物随军携带,这样处处可以立足。

可以看出,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求稳已经成为了湘军集团的共识。与推崇“重”相对,曾国藩认为人不应当轻薄,他说:“大抵激之而变薄者,吾辈之通病。此后请默自试验,若激之而不薄,则进境也。”

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者失败之后,往往会愤世嫉俗,言辞激切,因此他再三告诫说,人不要因为世事变化而远离了稳重。他在家书中对儿子曾纪泽说:你在读书方面天赋很高,但是文笔不够劲挺有力,说话举止都太过轻浮。

王蓝田性子很急,一次吃鸡蛋时,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到这事大笑着说:“假如王安期(王承字安期)有这种性子,尚且无一点可取,何况王蓝田呢?”

与之相比,谢安在大军作战时能够从容下棋,听到捷报后也不喜怒于色的稳重和气度就令人佩服。

一个处世稳重的人,总是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像谢安那样处变不惊才堪当大任。曾国藩一生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虽然有过失利,但他及时地吸取了教训,求稳不求快;在官场上,他也因一稳字所以仕途通达,有小波折而无大波澜。

身在福中要惜福

有福不能想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曾语良言

据说朱元璋在上朝前令文武百官齐声呐喊: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后世对历代开国帝王的评价总是相对偏高,因为他们知道天下得来之不易勤勉朝政,恪尽职守,为开创一个朝代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而他们的子孙中总有人不珍惜这份基业,最后将江山葬送。

不仅是江山如此,一个家族同样也是,曾国藩就对子弟说: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曾经有一个穷困的读书人在曾国藩帐下谋得一份差事。在吃饭前他必定要先仔细地将饭中的谷粒挑出来,丢在地上,然后才吃饭。曾国藩见后立刻通知账房要此人结账走人。

旁人不明白,向他请教。

曾国藩回答说:“这个人先前受苦吃不饱,吃饱没几天就忘了根本,变得如此挑剔,将来一旦位高权重,那还得了?他根本不会考虑黎民百姓的利益。”

一个不懂得珍惜所得之物的人,怎么能长久地拥有它呢?曾国藩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得到重用的资格。

曾国藩兼任刑部左侍郎不久,就有个在某地任知府的湖南籍老乡带着一箱金子前来拜见。

原来那个知府的侄子跟别人争一个歌妓,把人打死了。死者家属告到府衙,虽然被他暂时压下,但是对方不服,还要上告,不久巡抚衙门就会插手这件案子,那时他的侄子就性命难保。他和兄长虽然都三妻四妾,但只有这一个男孩子,因此希望曾国藩能救救他。

曾国藩动了恻隐之心,答应先去打探一下消息再说,但是坚决不肯收下金子。

曾国藩派人打探后才知道这个阔少爷仗着自己的叔叔是知府,平时就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曾国藩很生气,说:“我和那知府虽然是同乡,但在这件事上也不能帮他说情。我不仅不能偏袒他这个同乡,更要严惩他那个恶霸侄子!同时,我还要弹劾这个纵容侄子横行乡里的知府!”

在曾国藩的弹劾下,不仅那个知府的侄子受到了严惩,就连那个知府本人,也受到了丢官罢职的处分。在这件事情上,曾国藩联想到自己那些在家乡的兄弟子侄,唯恐他们也一样倚权仗势,在乡里作威作福,因此特意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