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近现代卷)
2811800000014

第14章 民族国家的壮大(2)

当然,作为一个受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还将其父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完善,1763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过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番,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他的多才多艺更为他增添了魅力。

****渐露端倪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气息越来越浓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德国的影子。

俾斯麦与德意志的统一

在中世纪,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它由大大小小上百个邦国组成,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邦国。

由于小国林立,各邦之间关卡众多,重重收税,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后来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德意志各邦建立了一个关税同盟,这样一来,货物过境时可以不用交纳通行税了。到1852年,除奥地利和个别地区外,其他各邦基本都已加入关税同盟。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德意志实现统治统一可谓历史的必然。而铁腕人物俾斯麦在此时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奥托·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出生于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入大学以后,他强暴、凶悍的性格暴露无遗,在大学里,他曾与同学做过27次决斗。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属于自己的两块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招募起军队,准备凭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成为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的履历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对武力情有独钟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真实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在使用武力来对付敌人方面驾轻就熟。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实现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个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19世纪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奥三国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员们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进攻丹麦。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

“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3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斯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4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4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想法,而法国又是那么强大,不打败它,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铁血宰相”的“铁血政策”,顺应历史潮流,使德国最终走上统一之路。在英、法等欧洲国家都已通过资本主义变革走向富强以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已刻不容缓。统一后,德国经济有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德意志民族不再受欧洲强邻的欺压和宰割,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但是也应看到,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仍被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保守。而且,普鲁士的****传统和俾斯麦在统一中煽起的民族主义情绪渗入新帝国的各个领域,戕害德意志民族的肌体。而俾斯麦在统一中割据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结下了德法之间的民族仇恨,促使法国投入俄国怀抱,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争霸局面,给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遭遇刺客后步行回家

1866年4月,在俾斯麦的努力下,普鲁士与意大利结盟,随时准备向奥地利开战。但是他的战争政策遭到宫廷和许多民众的反对,很多人都指责他把国家推向深渊。

俾斯麦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说:“我知道,我被普遍咒骂。正像人们常说,命运无常。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

群众的反战情绪终于达到极致。5月7日,俾斯麦回家途中突然听到身后两三声枪响。他急转身,看到一个青年正向他射击!俾斯麦猛扑过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卡住青年的喉咙。刺客用左手拿过手枪,再向俾斯麦射击两枪。一颗子弹打在俾斯麦的外套上,一颗击中了他的肋部。俾斯麦死死卡住青年的喉咙。这时一个过路人和两名士兵赶来抓住刺客,俾斯麦才得以脱险。

俾斯麦肋部隐隐作痛,但他还是坚持走回官邸。夫人约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麦没有打搅他们,而是走进书房,给威廉一世写了一个简短的报告,然后走进餐厅,吻了夫人的前额,像讲故事似的说:“小宝贝,你不要害怕,一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

传奇英雄加里波第

19世纪初的意大利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它的北部被奥地利统治着,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控制在西班牙手里,中部则是罗马教皇的辖地。国家的分裂和外族的统治,阻碍着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了意大利的统一,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爱国者成立了秘密组织,领导人民进行反抗外族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出现了许多著名领袖,其中有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

1807年,加里波第出生在北部的威尼斯,年轻的时候当过水手。他眼看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山河破碎,深深地为国家的前途和同胞的命运担心。他认为只有奋起革命才能拯救意大利。后来,他加入了秘密的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1834年,他又参加了意大利的海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拉丁美洲,在南美投身解放运动,一直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加里波第立即返回欧洲,亲自指挥了罗马共和国的保卫战。革命失败后曾去美国避难,直到1859年才回到意大利参加统一祖国的运动。

1860年4月初,西西里岛发生了农民起义,首先在巴勒摩一带,随后扩展到其他城市和地区。各地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联合起来进行战斗,整个西西里岛都卷入了这场斗争。起义虽然很快遭到了镇压,但起义者仍然英勇地坚持分散的游击战。他们渴望得到外来的援助。在北方的加里波第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组织志愿军。他向人们发出呼吁,说:“我不能提供薪饷和营地,也不能提供军需品;我能提供的是饥渴、强行军、战斗和牺牲。让衷心爱国而不是口头爱国的人跟我来吧!”很快,加里波第就组织起了一支由工人、手工业者、渔民、大学生、自由职业者组成的“千人远征军”(因为这支队伍身穿红衫,也称“红衫军”)。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却斗志昂扬,情绪高涨。

5月5日,远征军从热那亚乘船出发,经过6天航行,在西西里岛的马尔萨拉登陆。附近的游击队都赶到这里来欢迎他们,又有很多人加入远征军。不久以后,这支队伍就扩展到2.5万人。15日,远征军同两西西里王国政府军第一次交锋,王国军被打得大败而逃。接着,远征军攻占了首府巴勒摩。6月底,远征军取得了政权。加里波第下令,废除教士和贵族的特权,把没收来的王族的土地交给农民,西西里岛得到了解放。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两西西里王国的那不勒斯地区。那里的人民也纷纷起义,盼望着加里波第远征军的到来。8月,加里波第挥师北上,横渡麦面那海峡,在卡拉布利亚登陆。在各路游击队的配合下,势如破竹,直捣两西西里王国的首府那不勒斯。9月7日,那不勒斯被攻占,国王和宫廷官员仓皇出逃。10月1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加里波第被人民拥立为两西西里国家的元首。西班牙对意大利的统治宣告结束。

两西西里国家的解放是意大利人民的胜利,是实现意大利民主统一的重要步骤。加里波第有可能通过革命战争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是撒丁尼亚王国,它是意大利唯一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早就有统一全意大利的野心。不过,它不赞成通过革命战争实现统一,而主张以撒丁尼亚为中心,通过国与国的战争和谈判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王国。王国的首相加富尔表面上答应同起义军联合,同时又采取欺骗的办法,要从人民手中夺走南意大利。

加里波第虽然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他轻信了撒丁尼亚王国政府,把俘获的原两西西里王国的舰队交给撒丁尼亚王国的海军,支持它派兵攻打罗马教皇国。但是,撒丁尼亚的4万大军并没有向罗马进军,却进入了那不勒斯境内。同时,加富尔又要求加里波第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南意大利的归属,加里波第轻易地答应了。1860年10月下旬举行公民投票,结果两西西里国家并入撒丁尼亚王国。人民争得的权力被夺走了,农民分到的土地被收回。加里波第带领起义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就这样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