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2812500000006

第6章 恪守礼节

一般说来,中国人和东方人的礼貌问题,可以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来看,一是赞赏;二是批评。盎格鲁—撒克逊人时常夸耀自己有许多美德,但是内刚最为显著,外柔则差强人意。

当我们来到东方,内心充满了羡慕,这是一种不会做某事的人对能轻松做这桩事的人的羡慕,因为亚洲人在调解人际关系方面,有着比我们高得多的技巧。中国人已经把礼貌升华到了一个完美的高度,一个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也从未体验的、想不到甚至几乎不可想象的高度,这是连对中国人有过分偏见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我们知道,中国的典籍上记载的礼仪准则有三百条,行为准则有三千条。一个民族背负着如此多的礼节,很难想象怎样将它延续下去。但是,中国人做到了,就像对待教育一样,他们设法把恪守礼节这种外在的需要,熔铸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能。

在西方,一切繁文缛节只适用于宫廷和外交往来,而这个民族的圣贤,为人们的日常交往都制定了许多的规矩,但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完全被束缚,他们把这些繁文缛节当成节日的盛装,该用的时候才拿出来用;至于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需要这样做,全凭一种准确的本能去辨认。在怎样的场合该用什么样的礼节,如果他不知道的话,就会像西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忘记九乘以九等于多少一样,让人感到滑稽而且可笑。

“礼貌是某种善意的表达”,这是西方人的一种观念,也是我们不欣赏中国人的礼貌的原因所在。在西方,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整个内心的表达,但是中国人的礼貌却推翻了这个观点。中国人对人表示的礼貌只是心态复杂的内心部分的需要,就像所有的文艺表演一样。

在中国,礼貌用语的制定和使用,其目的只在于维护既定的关系。这样做,在西方人看来,即使不令人发疯,也会让人不知所措;而在中国看来,这是调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凡事都有前后,前后也各有其秩序,这样才能各得其所,万事亨通。这就像下棋一样,先走棋的要说:“在下先走一子”,对手要说:“在下也走一子”;在要赢得一步棋的时候,棋手要事先告知说:“在下的士要吃尊兄的卒,走到在下的象位”,这就是在下棋。

虽然一局棋的输赢与说几句客套话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下棋人不事先说出下一步棋,就会显得荒唐可笑。而对于对手的棋若不能给予适当的回应,也会成为笑柄。对于中国人来说,客套就像在下棋,不懂这些客套就等于不会下棋。

中国人讲究礼貌的程度,在城乡也是有差别的。一个乡下人,他不知道像城里人那样的礼貌有些什么具体的要求,虽然他知道要有礼貌。

虽然如此,但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使不懂礼貌的中国人,也要比最有教养的外国人强得多。在礼貌问题上,外国人同中国人相比,就像个婴儿。一般说来,外国人要想做到像中国人那样有礼貌,他不仅要有在中国长期的生活体验,还要谨言慎行,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但是,那么多的“规矩”超出了外国人的理解范围,就算是学会了那些漂亮的礼貌用语,在运用上的表现也显得很呆板无知。在效仿中国人最基本的礼貌方面,外国人明显表现出来的无能,让中国的知识界总是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轻蔑(理所当然的)的眼光看待这些“野蛮人”。

礼貌就像气垫一样,里面虽然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却能很好地减缓颠簸。客观地说,中国人对外国人表现出来的礼貌(与他们之间表现的相同),首先考虑的不是客人的感觉,而多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待人。

譬如说你到了中国人的家里,你不想喝茶,而主人偏偏为你生火烧水沏茶,结果你被烟熏得流泪,喉咙也呛得不舒服。他确信自己尽了待客之道,完全不去考虑客人是否乐意。

再比如,你在乡下租了一间房子,房子的主人认为自己应该把房子打扫一下、布置一下。虽然你已经来到了房间,他还在打扫,灰尘让你睁不开眼,你要他别做了,但他仍然继续。或者这就是《礼记》上所教诲的,一定要为客人打扫房间。

还有令初来乍到者生畏的礼节,那就是在请客吃饭的时候。中国人请你吃饭的时候,热情的主人会特地为你准备一大堆他以为你喜欢吃的食物,事实上可能你不喜欢吃,也吃不下那么多。可是如果你不吃的话,就是你的不对了,主人不会认为自己失礼,别人也不会那么认为。如果外国人不懂得这些规则,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一位中国新娘去拜访一位外国夫人时,正是按照这个原则的。行礼时,她背朝着夫人,女主人感到非常奇怪和生气。事后经过询问才知道,新娘按规则应该向北行礼,因为那是皇上所在的方位,她并没有在意女主人是站在屋子的南面。就是这样一个事实,既然外国夫人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新娘也就不在意女主人会怎么想了,反正她知道应该向什么方向行礼就够了!

中国人的礼貌也常常表现在送礼上。像前面讲到的,这是给受礼人“面子”,所送的礼物也都有着固定的样式。一个经常与中国人接触的外国人,时常会收到装着油腻糕点的礼品盒,他不想收,因为他根本不可能吃,但是即便他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接受了也只好拿去送人,送礼的人还是不会把礼品拿回去。

中国人的礼貌还表现在对礼貌的反应上。比如说,受礼人经常会问:“这些礼物花了多少钱?”或者做完客与主人告别时说:“给您添麻烦了”或“让您破费了”等话语。

下面我们看一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参加婚礼的例子。在外国人应邀参加的婚礼上糕点非常丰富。在婚宴进行中,侍者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糕点,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好像都喜欢热的)。由于这位外国人是贵客,糕点就端给了他,但他拒绝了这样的盛情。

令他想不到的是,由此给婚宴投下了一片阴影,那盘糕点撤了下去,也没有再传给其他人。原来,按照中国的风俗,参加婚宴的客人要送一份礼钱的,主人要在客人还在席上时收,但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就以向客人送热糕点为托词来收礼钱。除了这位外国人,每个人都知道送热糕点的用意,他的拒绝让别人也不便拿出自己的礼钱了。

更有趣的是,后来这家人在另一次婚宴上也邀请了他,婚礼主持人显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直截了当地对客人们说:“请吧,这是放礼钱的地方!”

中国人礼貌中的繁文缛节固然令人厌烦,但是在社会交往方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在西方人坚定的独立性中加入东方人的温文尔雅,继续保持我们的诚实,抛弃我们的鲁莽,那一切将会更好。

但是,许多西方人看待事物时,还不会运用这个观点。曾有一个熟人在巴黎居住多年,回伦敦后照样向每一个见到的朋友脱帽鞠躬,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接受了那里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一位朋友和他开玩笑:“老朋友,你看看,这儿可没有你的法国猴子可耍!”如果人们都能够集东西方的精华为一体,能够熟练运用中庸之道,该是多么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