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2812500000009

第9章 误解频出

你是一个外国人,当学了不少的汉语,并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学汉语是很有天赋的,外国人很难学会。你所说的话,别人听不懂,让你备受打击。于是,你开始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几年后,你可以很自信地与别人交谈各种复杂的问题。

你认为自己成功了,但是,当你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从未见过的中国人交谈,你会发现,这次的痛苦不亚于初说汉语时的失落。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显然,他也不想听懂。他不会跟随着你的思路,也不会去注意你在说什么,他只会不断地打断你:“很抱歉,你说的话,我们听不懂。”

就像期待哑巴开口一样,他看着你,带着一种优越感微笑,像是在对你说:“我们没人能听懂你的话,你天生就不会讲汉语,这不是你的过错,但却是你的不幸。你再怎么学习都是徒劳的,你应该承认自己不行。我们听不懂你说的,不要为难我们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你的绅士风度当然是荡然无存,你发火了:“我现在说的话,你能听懂吗?”他还是看着你,摇摇头说:“不,我听不懂你说的。”

外国人讲的汉语中国人听不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听清楚了你所说的话,但是没有注意到你话中的某些细节,没有、至少没有全部弄懂你的意思。譬如说,外国人注意句子的完整、时态的运用等,假如说“外国人在中国”这个短语,他们会把它放在“在这种条件下”、“有条件地”、“根据这种条件”之类的一大堆短语之中,而中国人则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这种差异给交流带来了阻碍。

不要在钱上造成误会,这是外国人在中国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外国人为所购买的东西付钱时(中国人认为这是外国人的主要职责),本属于将来完成时态的事情,这时候就变得像“军事急需品”了。

汉语中没有将来完成时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描述什么事情将要在什么时间发生的时态。外国人说:“将来干完活,你就会挣到钱。”中国人则说:“干活,挣钱。”在他们的心目中,挣钱是主要的,当然也不会受“时间关系”的限制。他们给人的印象就是,希望马上干完活马上拿到工钱,这样才有饭吃,如果他们没有这个工作的话,就会连一点吃的也没有。

在中国做生意,我们尤其要提醒的是,避免在钱上造成误会。在通常情况下,向谁收钱,什么时候收,收多少,是银锭还是铜钱,银锭的成色、重量,一串铜钱的个数等诸如此类的细节,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的。但是,如果和营造商、经销商或船东签订合同的时候,对方要做什么事,就要清清楚楚、准确明白地讲好,否则可能会一团糟。

“自作自受”在中国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因为这太常见了。船夫或车夫受雇时,常常不按雇主的要求行事,甚至会断然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德昆西对中国人的评论——“像骡子一样固执”的说法虽然有些过头,但车夫的固执可以想见了。

看到过固执的骡子吗?它躺在泥泞中快乐地洗着泥水澡,不管车夫怎么用鞭子抽打它,骡子在不愿起来的情况下,就会视车夫的鞭子如苍蝇挠痒痒一般,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的事。

受雇的车夫固执起来,不但不服从雇主的命令,甚至对雇主警告他要扣掉他的“酒钱”也当没听到。等到了终点要拿工钱的时候,他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开始为自己在半路上的行为进行辩解,并向雇主道歉。旅行者如果要雇佣船夫、车夫的话,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和他们立下字据,避免因可能的误会带来不愉快。

中国有句处世的至理名言,叫“有言在先”。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为了避免造成误会,你费尽心思地订立了字据,也可能会出现意外。外国人碰到这种情况,尽管有许多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不管对方是学者还是苦力,他们毫无例外地会在这样的误解中取得优势地位,这是一种天赋。就像冬天的北风钻进门缝,像河水流进船洞,迅速而不费力。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某些方面也发展了类似于中国人的天赋,即对敌人和朋友都同样地诚实和公正,就像古波斯人具有拉长弓和讲真话两种重要的技能一样,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对此会有所觉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这种天性,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利的,就像犹太人曾有过的某种独特的习惯对罗马人是有利的一样——在对台塔斯时期的罗马人采取军事行动时,无论形势多么紧迫,每隔六天都必定要暂停一次。

中国人很容易误解某些事的习惯,这在1860年之前的一个世纪里的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外交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到现在,这种习惯也没有消失。其实,在中国的外交史上,有着很多被完全误解的事实。

不管怎么说,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外国人大部分是遵守诺言的,也相信他们办事的公正(尽管有些个人或国家不是这样的)。然而,也正是基于这两点,即使最顽固的外国人,中国人也有办法对付,“你是这么说的。”“不,我没有这么说!”“但我认为你是这么说的,而且我们都是这么理解的。不要以为我们笨,请付钱吧,是你自己说过要给的。”

这就是中国人与外国人争论的实质,中国人明白,外国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诚实和公正是会付钱的,事实也如此,百分之九十七的时候是中国人赢。看看下面三个事例,都是由于交流没有成功而产生误解造成的。

在中国居住过的读者,每天都会发现或碰到许多发生误解的事。比如说,为了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平整的草地,你雇佣了一个苦力,让他把院子里的杂草拔掉,只留下正开始生长的草皮。可是,他拿着锄头铲除了所有的绿草,这样的荒地才是他认为的“干净”。他不“懂”你的意思。

让厨子去离家很远的菜市场买一条鲤鱼和一只鸡回来,结果他却买了三只鹅。他以为你就是这么吩咐的。他不“懂”你的意思。

你把一封重要的信件交给送信人,让他把它送到法国领事馆。很久以后他回来了,告诉你说领事馆不收。你奇怪了,追问下,才发现原来他把信件送到了比利时领事馆,耽误了收信的时间。他不“懂”你的意思。

外国人是很容易误解和被误解的,这从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那位朋友去拜访一位中国的银行老板,当谈到银行附近最近发生的一场大火时,这位外国人向老板祝贺,因为大火没有蔓延到银行。

没想到银行老板听后很是生气:“你这是什么话?话不可以这么说!”那位朋友对老板的怒火很是不理解,直到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他的话可以被理解成:大火如果再近点把银行烧了,那才是不幸的。即使是为老板庆幸,但话那么说,也是不合宜的。

一个外国人初到京城不久,一次出门的时候看到一群骆驼,其中有只小骆驼非常可爱,就对车夫说:“你回家的时候,告诉我的孩子,这儿有只可爱的小骆驼,让他出来看,他一定会非常高兴的。”车夫没有回应外国人的话,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就算你要买那只骆驼,也不能太过赞美它,否则就害了它!”

还有一件因误会造成的趣事:有的中国人也参加教堂礼拜,有一次,布道者讲的是有关纳曼的故事。当说到叙利亚大将军纳曼来到埃利沙门前要求进见主人时,为了说得形象生动,布道者模仿叙利亚的仆人喊道:“开门,门卫。叙利亚将军来了!”这时,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人突然消失了,令布道者很是惊讶。事后才明白,这人完全误会了。他是教堂的门卫,因为没有注意到前面讲的内容,当听到有人叫他开门,就迅速地冲了出去,打算让纳曼进来。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传教士为了让听众对他讲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就用幻灯机放映一只普通的寄生虫。由于虫子映现在屏幕上,是几千几万倍的放大,其身躯完全像是埃及的鳄鱼。这时候,就听见一个观众小声地说道:“看,外国的虱子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