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2812700000011

第11章 忍让妥协

日本和中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成的邻国,应该和睦相处。了解对方的气质,有助于处理好这种关系。本文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进行了大量历史性的研究而写成的。六十年前,伦敦泰晤士电台的中国通讯员库古曾说过,由于各种原因,要想正确理解中国人的气质不是容易的事。本人也深有同感,因此,此文对中国人的看法可能有偏颇之处,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忍让妥协(—)

中国人是最富于妥协的,妥协性的确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之一。文弱、长于打算的中国人,很早就明白小到争斗、大到战争这些是有危险又没有利益的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尽量避免它的发生,代之以妥协来解决问题。

在中国古代,曾开设过一种镖局,专门负责保障旅行者的安全。镖局派出去的镖师,一般携带一种类似梭镖的武器,用来保护雇主的安全,镖局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梁山泊所在地山东省,以抢劫为生的人非常多。小到全家、大到一个村子,甚至一个乡的人全体出动,拦路抢劫行人的财物。行人若想安全通过强盗经常出没的地方,一般都会出钱请镖局派镖车护送。由于镖车上插着镖旗,抢劫的人见到镖局的标志一般都会罢手。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强盗忌惮镖师,不如说是镖局和抢劫的人已经达成了一种妥协和默契。

中国人经常使用秤来称量物品,像葱、白菜、豆腐、米谷等,都要用秤来买卖。但是,中国人使用的秤是最不能让人相信的,南斗北秤的说法就说明他们的度量衡并没有统一。即使在北方,秤的计量也存在着不同。靠着这种没有信用的秤,人们是怎样进行买卖的呢?买者和卖者都打出最利于自己一方的秤,然后将计量的结果进行中和。至少我在中国北方留学期间经常看到这样的妥协场面。

忍让妥协(二)

妥协性的体现不止在民间,在官场上也是如此。中国的政府在很多情况下,考虑的首先是怎样妥协,尤其是像山贼、马贼等难以对付的团伙,很少先去考虑怎样擒获剿灭。政府采用的办法往往是用功名利禄去诱惑他们,让盗贼变成尽享荣华的官吏。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政府将这种妥协称之为招安或招抚;盗贼们的回应,被称之为归诚或归顺。其实,无论是招抚还是归顺,也都只是漂亮的字眼而已。在这种相互妥协中,在这些字词背后,隐藏的是政府的怯懦、贼匪们贪图荣华的嘴脸。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例子,在今日中华民国声名显赫的大官僚中,据说也有以这种方式出仕的。

“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滥施暴力者接受政府的招安,就可以出仕做官。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语,也是一种讽刺。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着实让人吃惊。

关于贼徒招安的事件,流传下许多笑谈。南宋的时候,有许多贼徒被招安,朝廷给了他们从七品的武官官职——宣赞舍人。但是这样一来,引起了不是贼徒出身的宣赞舍人的不满,认为不能同贼徒出身的人等同视之,于是上书朝廷,提出了抗议。

朝廷就让正途出身的宣赞舍人出任兼官(宣赞舍人之外的其他官职)以示区别,即有兼官的宣赞舍人是正途出身,没有的就是招安出身。这下正途出身的宣赞舍人倒满意了,而招安来的宣赞舍人又开始不满,这让朝廷非常苦恼。

有一个叫郑广的海盗头目受招安后,朝廷照例赐予他官职,但是同僚们却看不起他,在公共场合时常被排斥。郑广看那些官吏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个个贪得无厌,就做了一首讽刺诗传给他们看:

郑广有诗上众官, 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 郑广做贼却做官。

这首诗指出了朝廷命官和盗贼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做官的以权位干着行窃偷盗的事,做盗贼的也可以做官,两者只是手段的不同,实际效果是一样的。据说同僚们看完诗后都苦笑了一番,从此也改变了对郑广排斥的态度。

忍让妥协(三)

中国政府也不是一味地妥协,有时候也会采取强硬的手段,或派大将或任命地方官讨伐贼寇。但令人失望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大将也会不顾上面的命令,而圆滑地与贼寇进行妥协,用钱币和粮食作为条件让其退散到别处,以避免正面的冲突。

《韩非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卫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两国大将相互妥协,保持长期对峙而不真正交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两军的战士没有任何仇怨,战争是君主发起的,为这样的命令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去开战,让自己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是很愚蠢的。这也是军队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弄兵玩寇以为富贵之资”,长期有名无实的战争,也让人趁机从国库中任取军用资金以供自己享乐。唐朝时曾一度进行的藩镇征伐,直到国库用尽了也没有成功,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且不说战国或李唐时代,看一看如今中华民族的状况,与以往也有着几分相似。

1917年11月,段祺瑞政府委任王汝贤、范国璋为征伐南方的总、副司令出阵湖南,没想到他们联名发表了“弭兵和平”的通电,直接导致了段内阁的倒台。驻扎在北方的驻军十分愤慨,于12月召开了所谓的“天津会议”,坚决拥护段祺瑞讨伐南方叛军。可是,在会议上最为坚决主张南伐的第一陆军总司令曹锟、第二陆军总司令张怀芝,在马上要出兵的时候态度却软化了下来。

在中国这是常有的事,即在口头上很强硬,到战场上就妥协退让。虽然这其中也有别的理由,但是为了顾及自己的利益而轻易苟且妥协, 不为这么做感到羞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表面上主张强硬,等领军之后,妥协退让的本性就会马上显露出来。

忍让妥协(四)

中国人不仅在国内滥施妥协,对其他民族也是如此。中国北方的燕赵之地,曾以许多悲歌慷慨之士而著称,但这都已成往事。自唐宋以来,燕赵之人对异族的入侵,就只会妥协退让了。“辽兵至则从辽,宋兵至则从宋,本朝(金人)至则从本朝。”这是金代世宗对燕人的评价,其实,很多中国人都有着这种畏缩退让的态度。

尚且不说他们对女真人、蒙古人、满洲人的妥协退让,在列强国家侵略中国的时候,如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中国的北方人做了什么呢?在外国军队面前打起了顺民的旗帜,献上了德政之伞!实在是不可思议。

当古代北狄种族对中国进行侵略时,中国政府不敢出兵抵抗,用宗女、金帛、土地讨他们的欢心,缓和他们掠夺的态势。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妥协、退让已成为了中国朝廷的一贯态度。成为妥协牺牲品的宗女,虽然宋以后停止了这种行为,但用来苟求和平的却是割让土地,更加可悲可叹。

西汉初年,匈奴强悍、跋扈,让朝廷疲于应付。就怎样对付匈奴的问题,当时名闻天下的才子贾谊曾献了一条五饵计。所谓五饵,即指利用耳、目、口等的欲求,用酒色利禄来引诱匈奴人投降。在五饵计中, 有一计是这样的:先在中原挑选几十位美女,让她们去服侍那些归降的匈奴人,使其成为美色的俘虏。而远在塞外的匈奴人听说自己的同胞到中原后如此的荣华,一定会争相投奔而来。这样,匈奴的实力就会大为减弱,中国的忧患也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一代才子贾谊献的策略!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朝廷对于北方鞑靼族的不断侵略一筹莫展,就在这个时候,学者瞿九思提了一个建议,现在看来十分有趣:因为在北方那么荒芜的地方,很少有美女,所以他们才会轻易地离开家不断地侵扰我们。如果他们都有娇妻在家,就会舍不得出来征战了。

抵御他们的秘诀就是,让那个地方的美女增多,让男子都沉溺于女色,也就是将中国的一切化妆术传过去。这样一来,那儿的妇女都成了美女,他们就会迷恋于美人,失去往日的凶悍了。瞿九思的计策怎么看也不像是妙策,很难想象他居然在天子面前很认真地提出来。

总而言之,汉人不愿意对塞外进行积极的征伐,而且这样的建议也不会受欢迎。但对于这种妥协性的对策,倒是很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