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无处不在的物理(人生解密)
2813100000009

第9章 口技的秘密

《聊斋志异》中记载了一位奇人,他不但能够模仿别人的声音,甚至当他一开口,好像有七八个人在说话,其中男女老少都有,而且各自在讲不同的话题。这在现在看来显然有点夸大其词,不过现代艺人除了可以模仿不同动物的声音之外,还创立了很多不同的声响,例如:火车、破碎、婴儿啼哭等。人是人,动物是动物,这模仿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同是因为声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讲的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电子乐器能模仿许多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它能发出与模仿乐器声音差不多的声音。

《聊斋志异》中的奇人就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声带形状,改变发声体的振幅和发生频率来达到模仿目的的。

你对口技了解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发展历程吧。

口技是杂技、曲艺节目的一种。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得以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古代称口技为“相声”,取仿声之意,是一种仿声艺术,至今仍流行。但“口戏”已经消亡,一是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二是因为“口戏”的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