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823800000006

第6章 析字妙联(1)

二人天合一了子平过去江南许多地方,男婚女嫁盛行“对轿联”的习俗,以显文明和高雅。即男方先在迎娶新娘的轿门上贴出上联,女方对出下联,新娘才能上轿。

某日,一书香门第的公子与秀才之女完婚,迎亲花轿门上贴着半副四字联:“二人天合”。女方准备应对的几个文人一看就傻了,琢磨了好一阵儿,也没能对出下联。最后,还是老秀才亲笔写出“一了子平”四个字,贴在轿门另一边,这才打发女儿上了轿。

这是一副析字联。上联“二人”合成“天”字,“天合”是通用婚联横批“天作之合”的省略,用于此处,非常得体。下联“一了”合成“子”字,“子平”含典,是“子平之愿”的省略。据《后汉书》载,向子平,朝歌(今河南淇县)人,淡泊名利,不随世俗。儿女婚事毕,即嘱家人曰:“当如我死也。”遂云游四方,不知所终。后世因把完成儿女婚事,称为了却子平之愿。此处用以应对轿联,可谓珠联璧合,妙极孤鸿站碛扶橡观泷这是当代联家施子江先生撰写的一副奇联。说它奇,是说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副对联;实际上联中有联,里面藏着另一副对联,叫做母子联。

先看第一联:“孤鸿站碛”中的“碛”,指水边的沙石,即浅滩。“杖橡观泷”中的“杖”,形容树木孤立貌;“泷”,指急流之水。全联意思是:一只鸿雁立足于浅滩,单棵橡树面对着急流。“孤鸿”对“杕橡”,“浅滩”对“急流”,构成一幅古朴幽雅的风景画。

再看第二联(上联的左偏旁和下联的右偏旁,正好组成另一副对联):

子江立石大象见龙作者不愧为嵌字联的高手,在这副状物联中,十分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名字“子江”,在母联中属于暗嵌,在子联中为明嵌。“子江立石”,表现坚强的意志;“大象见龙”,表现高雅的情趣。母联状物,子联喻人,相得益彰,皆为佳构。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上联“鸿”字拆开是“江”字和“鸟”字,“鸟”字位于“江”字的旁边,故曰“鸿是江边鸟”。下联“蚕”字拆开是“天”字和“虫”字,“虫”字位于“天”字的下面,所以说“蚕为天下虫”。“鸿/蚕”、“鸟/虫”动物对,“是/为”定语对,“江边/天下”方位对,对仗极其工整。上联“平仄平平仄”(“鸿”字可平可仄),下联“平平平仄平”(“天”字可平可仄),平仄极其和谐。堪称是一副十分工巧的析字趣联。

此联出自清代联家梁章钜《巧对录》。

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传说这是某秀才为潘、何二姓联姻而作的一副喜联。

上联“水”、“田”、“米”三字合起来正好是男家姓氏“潘”字,下联“人”、“口”、“丁”三字合起来正好是女家姓氏“何”字。“有水有田兼有米”,表示家庭富有,“添人添口又添丁”,借喻人丁兴旺。这些由两家姓氏析字而来的吉祥词语,用于喜联十分得体。真是天然巧合,令人叹绝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析字趣联,作者无考。

上联“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除去秃岭荒岗,几乎山山皆出木柴。俗语上山砍柴,遣词十分恰当。下联“因火”合成“烟”,“夕夕”合成“多”。每到夕阳西下,村舍中缕缕炊烟袅袅升腾,举目皆见,造句十分合理。

此联对仗极为工巧,惜前两音步平仄失对。

妙人免倪家少女混小子孙氏三昆上联是孤悬的“绝对”,下联是今人的应对,作者韩昱盛。

此联妙在拆合自然成趣,析字顺理成章;首尾拆字以作形容词,中间合字而成姓氏。上联“妙”字拆开为“少女”,“人兒”组合成“倪”姓。下联“混”字拆开为“三昆”,“小子”组合成“孙”姓。“妙人兒/混小子”,称谓对;“倪家/孙氏”,姓氏对;“少女/三昆”,形容词对。堪称字字对仗工稳,处处平仄和谐,巧夺天工,令人叹绝此联另有江西罗来东先生对句“犟小子孙氏强牛”,亦堪称妙对。

月月有朋门口问夕夕无多一二三从前有个秀才学识颇丰,进京赶考却屡试不中,便决意弃绝仕途,隐居深山,以图清静。但他还是不得安宁:张家请他写贺帐,李家请他撰祭文;这个请他改诗句,那个请他续对联。后来,秀才因病卧床数月,却不见有人来看望。问及家人,回答说:“月月都有人来,只是来到大门口,听说您病了,就转身回去了。”秀才由此感到世态炎凉,不禁苦笑着摇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秀才病愈以后,又有不少人前来拜访,但都被拒之门外。

门上贴有半副悬联:“月月有朋门口问;”附言云:“对出下联方可进门交谈。”许多来访者都望而却步,叹息而去。

数月后的一个傍晚,有三位书生急步闯进大门,家人急忙上前阻拦。吵闹之中,一书生大声叫嚷:“学生已经对出了下联,特请老师赐见!”秀才闻听,急忙走出书房,问道:“下联在哪里?”书生指着西下的夕阳和同行三人,对曰:“夕夕无多一二三。”秀才连声夸奖:“对得好!请进,请进!”

此联妙在拆字与合字,故又名“拆合字联”。上联“月月”合而为“朋”字,“门口”合而为“问”字;反之,“朋”字拆开是“月月”,“问”字拆开是“门口”。下联“夕夕”合而为“多”字,“一二”合而为“三”字;反之,“多”字拆开是“夕夕”,“三”字拆开是“一二”。全联选词恰当,组句合理,拆合自然,对仗工稳,似佳偶天成。美中不足之处,是上下联音步上的“月”与“夕”(人声)皆仄、“朋”与“多”皆平,声律失对,不无遗憾。

踢倒磊城三块石劈开出字两重山传说古时候有一座县城名叫磊城,磊城人很有学问,个个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对对子。

有个新县官偕夫人乘坐轿子,前去磊城上任。快要到达磊城时,忽听前面一片吵闹声,县官落轿掀开轿帘一看,见城门外护城河桥头上,一个童子拦住头前开道的衙役叫嚷:“你赔我城墙!赔我城墙!”衙役怒喝道:“新县官上任,快快让开!”童子仍不让开,衙役举拳欲打……“住手!”县官制止了衙役,问道:“怎么回事呀?”不待衙役开口,童子抢先答道:“小人不知老爷驾到,正在桥头玩耍,衙役不说因由,就一脚踢倒了我垒的石城。老爷,您说这是谁的错?”县官笑着说:“有道是先礼后兵。不宣而战,踢倒垒石,自然是衙役之错。”然后问童子:“小兄弟,本县今日前来上任,能不能给个面子,让我过桥进城啊?”童子上前施礼道:“新县官上任,理当欢迎。我出个对句,请老爷对上再过桥进城,也算是见面之礼。”县官说:“有道理。就请出句吧。”童子遂出句云:“踢倒磊城三块石。”县官听罢,急得抓耳挠腮,一时对不上来。身后夫人小声说:“这好对。”遂向县官耳语。县官大声对日:“剪开出字两重山。”童子说:“对是对上了,不过好像妇人之语,不似大丈夫之言。”县官惊问:“何以见得?”童子说:“‘剪’为妇人常用之物,大丈夫执戟仗剑,何用剪刀?”县官又问:“大丈夫当如何对之?”童子答日:“劈开出字两重山。”县官由衷赞叹道:“久闻磊城多才子,果真名不虚传!”

此联通过一段虚拟的故事,巧妙地解析了“磊”字和“出”字。三石成磊,两山为出,这是依据象形和会意的造字原理组成的复合汉字。单纯解字,感觉枯燥乏味;有了这段故事,顿觉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这副趣联的下联,有的写作“斩断出字两重山”。“斩断”与“劈开”,意相同而音迥异,“断”字读仄声,与本句音步失替,与上句音步失对,殊不可取。或日“开”字若为左右分开,恐难析两山重叠之“出”字。予日否!既然上下左右同是分开,又有两山之“重”为限,当然是上下分开了。

岛翔風里,食蟲化鳳人到峪边,辟谷成仙上联“風”、“鳳”二字须依繁体才好解析。因为繁体的“風”字是大框里“虫”头加一横,“鳳”字是大框里“鸟”头加一横,所以说“鸟”飞进“風”里,吃掉“虫”,就化为“鳳”了。“鳳”本传说之鸟,为鸟类之王;故由鸟“食虫”而“化鳳”,虽近荒唐,却不悖理。下联“峪”字拆开是“山”、“谷”二字,字义亦为山谷,即两山或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而“谷”字又指“五谷”,即各种粮食的总称。“辟谷”,即不食五谷,道教尊为养生之法。传说华山道士陈抟曾隐居深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来得道成仙。故古欲得道成仙者,多隐居深山行辟谷之法。“人”到了“峪”边,“峪”字除去“谷”(辟谷)字,余下“山”字;“人”字加“山”字,正好成了“仙”字。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无懈可击。

此联构思之奇妙,析字之自然,造成句之合理,令人扼腕叹绝!作者是辽宁省营口县邱老国相号文痴先生。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上联是流传于广西凤山县的一比绝对,下联是今人沈宝贵先生的对句。

相传,凤山县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韦小姐,为择佳偶而出对征婚,写出“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的上联悬于门外。上联一出,前来应对者络绎不绝,然而无不“望联兴叹”,高兴而来,扫兴而去。韦小姐为此饮恨而亡,这半副征婚对联就成了千古绝对。这比出句出得确实蹊跷,它包含了顶针、叠字、重字和拆字、组字等多种修辞技巧。“凤山”为地名,两山相叠为“出”字,十分自然地引来“山出凤”三个字。繁体的“鳳”字拆开来为“凡”、“鸟”二字,又顺理成章地引出“凤非凡鸟”这个结尾。结尾语意双关,一方面是说“凰”,不是一般的鸟;另一方面兼含有韦小姐自诩之意。欲对好下联,首先必须找出能与上联相对应的地名,继之再找出符合上述多种修辞技巧的地名用字,然后才能应工。由此可见,这一“绝对”应对之难,非同一般。

沈宝贵先生别具匠心,以“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对之,终于使绝对成双,圆了凤山才女的夙愿。“龙口”,市名,在山东烟台市西部,是濒临渤海的重要港口。两口套合为“回”字,自然引来“口回龙”三个字。“龙”字与“宀”(宝盖)组合为“宠”字,而“宠”字去掉宝盖,其“本身”当然就是“龙”了,故又以“龙本宠身”来作结尾。结尾亦含双关意义:一是说“龙”为“宠”字的本身,二是说“龙”是最受宠爱和尊重的动物。“龙”对“凤”,可谓天然巧合;“口口回龙”对“山山出凤”,堪称珠两悉称;惟“龙本宠身”不如“凤非凡鸟”那样直观,需经绕解才能会意。但就“绝对”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韦小姐当九泉无憾矣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相传这是苏小妹与佛印和尚属对的一副析字趣联。

有一天,苏东坡的挚友佛印和尚来苏家讲经,大谈佛法无边,潜修成佛,说得天花乱坠。苏小妹隔窗听了不以为然,便提笔写出上面半联,命丫鬟送去。东坡接过一看,便知小妹的用意,含笑递给佛印。佛印看了,知是挖苦自己,沉思片刻,反戈一击,提笔对出了下联。东坡看后抚掌大笑曰:“你们二位的‘对联仗’可谓旗鼓相当。妙哉,妙哉!”

上联“人”与“曾”合而为“僧”,“人”与“弗”合而为“佛”。“曾”者,尝也,“弗”者,不也;意谓:人虽当了和尚,但怕成不了佛。戏谑之意,溢于言表。下联“女”与“卑”合而为“婢”,“女”与“又”合而为“奴”。“婢”者,丫髯也,“奴”者,奴才也。意谓:卑微的女子只配当、丫鬟,而、丫鬟又可称奴才。取笑之意,更加明显。全联遣词恰当,造句合理,十分切合两人的身份。语言幽默风趣,怨而不伤,且是即兴应对,非智者莫属。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瓣,横七刀、竖八刀这是明代才子杨一清考场应对的一副析字趣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