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临水照花人(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5500000014

第14章 宋美龄:权力之巅,爱之冠冕(1)

她是宋氏家族最受宠的小女儿,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杰出的外交代言人,亦是蒋中正死生难弃的爱妻。人们戏称,宋家三小姐最爱权。殊不知,在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第一夫人心中,权力和爱情早已融为一体。

关联人物:蒋介石、宋庆龄、宋霭龄、宋子文、罗斯福夫妇、蒋经国等等。

宋氏有女初长成

历史已经被记录在册,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其间的蝴蝶效应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篡改。若是寻根究底地去找出牵动蒋宋王朝命脉的蝶翼一振,这故事恐怕得追溯到 1878年的爪哇岛。

这一年,海南籍学徒韩教准在他乡遇到了一位堂舅,姓宋。他原是在美国修铁路的华工,后来攒了点钱,在波士顿开了个专售中国丝茶的小店。这位堂舅见韩教准灵活机巧,因而很喜欢,便带他离开了这个南洋小岛,去了美国。不久之后,堂舅又让韩教准从了自己的姓氏,改名为宋耀如。

在丝茶店打工期间,小学徒长了不少见识。他结识了几个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其中就有牛尚周和温秉忠。他们与这个小学徒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还向他灌输知识的重要性,劝他去读书,以后谋得好职位。

宋耀如向堂舅说了此事,可堂舅却不允许他读书。为了获得更好的出路,他只得独自出走。一个言语不通毫无资本的少年在异国他乡谋生已是难事,遑论求学。可是,宋耀如好像天生就有好运气。几经辗转之后,他传奇般地得到一个富人的接济,进了北卡州三一学院 (即如今的杜克大学 )读书。他在此猛补英语,勤学《圣经》,最终在田纳西州纳希维尔的范德比特大学获得神学学位。

当然,有人伸出援手来帮他,自然也是有代价的。近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很大一方面就是靠传教士的宗教传播。而那些美国人认为:宋耀如这样一个黄皮肤的年轻人要是能带着《圣经》走回中国,无疑要比那些外国传教士事半功倍。所以宋耀如本来预期在美国学医的想法还未实践,就被匆匆打发回中国传教了。

这个年轻人虽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却不适合做牧师,反而更像是生意人。多年来,在各地打拼的经历给予他敏锐的眼光,他能很好地把准时代的脉搏,引领今后的走向。在传教期间,他便瞄准了宗教的市场,大量翻印《圣经》和宗教刊物,以此发家。

而他的妻子倪桂珍,是徐光启的后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名媛,有着一双天足,满脑子都是自由思想。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式女子。更重要的是,她沿袭了从徐光启时代就已经坚守的天主教信仰。这两个人的结合,可谓是天作之合。若是从经济上来考虑,那就是绝对的双赢。

上海地名“徐家汇”中的徐家指的就是倪桂珍的娘家,人脉广,名望高,已然是大族。而宋耀如的“宋家”则是日后权倾朝野的蒋宋家族。

从爪哇岛上身无分文的小学徒,到蒋宋王朝的盛极一时,这简直是一场资本融通再生的经济神话,而这奇迹背后的秘密则是:识时务的双赢联姻和宋耀如毕生信奉的美国梦。

徐家的固有资源加上宋耀如的精明能干,使得这位中国牧师手中的《圣经》如滚雪球一般不断胀大,小学徒也很快成了名震上海滩的大买办。

如果宋耀如只是醉心于生意经,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宋氏家族。他一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地方。结交孙中山,倾其所有地支持革命。

若问其中缘由,最主要的,当然是因为宋耀如在国外接受过新式思想,对于旧社会深恶痛绝,他毕生仰慕林肯,希望在中国能够推行自由民主。另一方面,很难说他没有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商贾眼光。

而对于六个子女的教育,他更是不遗余力,甚至放言:“不计毁誉,务必占先。”于是,1907年,年仅十岁的宋美龄就跟着二姐一同前往美国,接受当时全世界最优等的女子教育。

在当时,只有少数一批留学生是由国家公费派出国的,他们的性别也基本上都是男子。大多数女孩子还在裹着小脚,在深闺里做女红,像宋美龄这样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简直是“逆天”了。

然而,只有独具慧眼的宋耀如知道,这是时代所趋。他只是比别人看得远,做得早,占了个先机。如他所说:“只要一百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

在美国,小美龄如鱼得水。她在国内念的就是教会女塾,全英文教学,课本也是从美国编印好了送到中国的。因此,来到美国之后,她也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反而因为年纪太小,不能与姐姐们一同入学,相伴左右,这让她很失落。

大姐二姐来到美国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艾。而宋美龄则在这个南方小镇度过了一整个青少年时期,这段时间正是一个孩子性格和思想渐渐养成的时期。从小备受宠溺的宋家小女儿,来美国之后更是校园宠儿,同学说她是全班最喧闹、最爱吹牛的一个,完全没有中国女孩的温婉矜持。

在宋美龄的一生中,大姐宋霭龄一直是她最亲近的人。然而,由于年龄的差距,她来到美国之后没几年,宋霭龄就完成学业回了国,两人聚少离多。在美期间,反倒是与二姐宋庆龄相依为命。相比二姐的娴静庄重,活泼的美龄显得十分调皮。宋美龄的性格里完全没有中国女性的影子,她热情真诚,不造作,与周围的同学打成一片……当然,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大家根本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外国人。

在卫斯理学院,宋氏三姐妹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淑女教育:学习文学、艺术,弹钢琴,拉小提琴……这样的教育,俨然是要培养出优雅的贤妻良母。宋美龄在这里练得一口地道的乔治亚腔,并以“南方人”自居。她甚至在书信中向友人坦白:“我只有脸孔是属于东方的。”

1912年春天,宋美龄和宋庆龄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一份特别“珍贵”的新年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面中华民国国旗。从父亲的信中她们得知,这一年的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了,父亲和大姊他们都参加了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誓仪式。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姊妹俩高兴得拥抱在一起,跳跃着,欢呼着。她们把悬挂在宿舍里的清朝龙旗扔在地下,踩了又踩,换上了父亲寄来的新国旗。(阳武《桃花映面宋美龄》)此时的宋美龄开始对政治敏感起来,原本离她那么远的东西,忽然显得这么近。祖国改朝换代,原先的陈腐封建被打破,父亲的挚友成了大总统,这些都令她十分兴奋。

从少女时期开始,宋美龄的性格里就有着贵族气的骄傲,盛气凌人,自视甚高。当然,这一切与她都是相匹配的。她在美国开始养成的爱出风头的癖好,倒成了她日后风靡全球的资本。

1917年,在美国待了十年的宋美龄终于要回国了。此时的她,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胖乎乎的“小灯笼”了,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举止优雅,一派美国式的淑女作风。毕业之时,她还获得了学校最高荣誉“杜兰学者”的称号。

这次离开,她的心中五味杂陈。留美十年,对故国的印象早已成了她记忆里的浮光掠影,她吃西餐,读英文著作,甚至连母语都早已生疏。然而,她明白,在这里自己始终都是一个寄居者,父母姊妹都在别处。

两种乡愁掺杂,令她感到十分矛盾。这位二十岁的女孩已然分不清楚大洋的哪一岸才是自己的家乡了。

倾国倾城的婚礼

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说:“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我想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种爱情观显然是小门小户家的少女迫于无奈的抉择。面包,还是爱情?谋生,还是谋爱?都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然而,在宋氏这般富贵的人家,原始积累早已完成,他们需要的是更为有力的资本扩张。宋耀如苦心栽培三个女儿,自然希望她们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宋家三姐妹,却不是那么好掌控。在父母的暗中撮合下,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山西富商孔祥熙,孔祥熙有留美背景,还信奉基督教。这桩姻缘算是门当户对,令宋耀如夫妇很是满意。

然而,宋庆龄与孙中山这对“国父国母”的爱情,当年却在宋家引起轩然大波。宋庆龄从美国毕业之后,前往日本探望正在避难的父母。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孙中山。因为宋霭龄婚期渐近,宋庆龄接替大姐的职务,成为孙中山的秘书,两人不仅在工作上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思想上更是志同道合。

革命的信念渐渐演绎成了爱情的火花,这本该是段佳话。可是,此时的孙中山早已不是大总统了。袁世凯称帝,他被迫流亡日本,困于危难,正在准备第三次革命,一切都是未知数。

虽然宋耀如与孙中山情谊深厚,在革命上也一直倾力相助,但是,面对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他还是希望能够选个稳定殷实的女婿。况且,孙中山与宋庆龄,相差十七岁。他儿子的岁数比宋庆龄还要大。

为了阻止这段感情,宋耀如结束了流亡生涯,举家迁回上海。然而,宋庆龄对爱情却十分坚定。最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逃回日本,与孙中山私定终身。宋耀如震怒,一度与孙中山断绝联系。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当时还在美国的宋美龄耳中。与其他家人不同,她对于二姐的婚姻是支持的。同时,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涉,令宋美龄不禁自危。她不想把自己的将来交给父母掌控,于是悄悄地计划着,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当时,宋美龄常常去探望正在哈佛念书的哥哥宋子文。宋子文有个好友叫刘纪文,才气颇高,又擅长钢琴等艺术。他对这位品貌出众的宋家小姐一见倾心,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宋美龄是个英雄主义情结很重的人。从小到大,她一直被公主似的捧在手心,在还未理解爱情为何物的时候,就已经坚信:公主是要配英雄的。因此,她从少女时期便开始向往亚瑟王传说中的情节: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血流成河,提刀立马的骑士款步走到美人面前,呈上敌人的首级作为求婚的献礼。

文质彬彬的刘纪文显然不是这样的恋人,校园恋爱再怎么轰动也无法带来这种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在刘纪文的苦苦追求下,宋美龄虽然芳心初动,却有些迷茫,她不满于这样的恋爱。

但是,比起被父亲乱点鸳鸯谱,她还是希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在哥哥宋子文的见证下,她与刘纪文订立婚约。至于何时结婚,她暂时还没想那么多。这一步,不过是聪明的宋三小姐躲避包办婚姻的一个台阶。

回国之后,宋耀如给美龄请了私塾老师,帮她补习早已丢掉的中文。除此之外,她还积极投身于服务事业,在社交场上亦是十分活跃。在美国修炼十年,又回国继续学习中国文化,看来,宋美龄是早已下定决心势必要做一个脚跨中西的名媛。

1922年,蒋介石初遇宋美龄,一见倾心。在当时看来,这桩婚姻几乎是不可能的。蒋介石出身盐商之家,军人身份。而且他早已结过三次婚,风流浮浪,常年买醉于花街柳巷。在宋家人看来,这些行为可以直接用“出身平庸、行为不端”八字来概括,然后立即判他出局。

蒋介石为了俘获美人,先去找孙中山说合,希望能借力促成姻缘。

可宋庆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本身就十分看不起蒋介石,并且对他口口声声说的“没有妻室”嗤之以鼻。在宋家,宋子文和老夫人对这个军人亦是持反对态度。

然而,一直以来,大姐宋霭龄却对他青眼有加。宋霭龄这个人,是三姐妹中最不出名的,后世着墨最少。可是比起宋庆龄的纯真和宋美龄的高调,她的默默无闻之下却是翻云覆雨的厉害手腕。

起初,宋美龄对于蒋介石,说不上爱。但是,倾慕肯定是有的。她的英雄情结在蒋介石这里有了归宿,若是能嫁给这个前途似锦的军人,她的舞台也会随之扩大。这些,想必宋霭龄是深知的。

凭借与美龄的姐妹情深,她一直暗中撮合小妹和蒋介石。她先是稳住宋美龄,让她伺机等待。一边又施展身手,各个击破家中的反对力量。宋霭龄用调虎离山计劝说宋庆龄去苏联访问。之后,她又从中出手,让蒋介石与宋子文冰释前嫌。一个拨算盘的和一个拿枪杆子的,这交易想必不是很难做。

宋霭龄为蒋介石打点好一切之后,剩下的几件事就得由他自己出马了。

作为资深天主教徒,老夫人倪桂珍是无法接受一个不信基督的女婿的。因此,蒋介石很识时务地加入基督教,从此日日祷告,研习《圣经》。

其次,他与妻子离婚,其中包括他曾经深爱的妾室陈洁如。他请求陈洁如“退让五年”,好让他完成与宋美龄的婚姻。

1927年,蒋介石下野之后,远渡日本,向宋老夫人提亲,终于得到了应允。

此时,距离宋美龄回国已经过了十年。那么,曾经在美国订立过婚约的宋美龄与刘纪文为何没有成婚呢?其间真相,扑朔迷离。有一说便是,蒋介石出手阻拦,与刘纪文做了交易,让他出任南京市长,换得婚约的解除。

此事戏说成分较多,已经不可考。可这故事倒是能说明几分道理,蒋介石追求宋美龄,岂不是倾城之举?而其背后的意图,除了宋美龄倾世的才貌,更重要的,大概是与孙中山连襟的资格,还有孔宋财团背后的金山。

蒋介石的野心很大,一路青云直上,凭的是手中的枪杆子。然而,要是想在国民党中一呼百应,他还缺一个好看的门面。对于宋美龄来说,她需要的是万人瞩目,但是她要是想登上权力巅峰的舞台,她还需要一个一步到位的电梯。

蒋介石和宋美龄,很难说是谁选择了谁。在命运的大海上,他们遇到了彼此,合力架起了一座浮城,从此如履平地。

蒋介石追求宋美龄五年,用的是倾城的权柄。那么柳暗花明之后,迎娶这位佳人自是得用倾国的规格。1927年,蒋、宋在上海最奢华顶级的大华饭店举行婚礼,共有两千多人参加。

婚礼现场,布置着孙中山遗像,婚礼中,两人向孙中山的遗像三鞠躬。当日,宋美龄身着白色婚纱,娇颜动人。婚礼举行了两次,先是基督教仪式,之后又按照中式礼仪再行一次。

这场震惊中外的婚礼被称为“世纪婚礼”,浩大的排场,煊赫的客人,处处都是一时之最。更重要的是,在这婚礼背后,整个中国的走向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婚礼当天,两人还向国际媒体发表了婚礼谈话。宋美龄身穿素雅的旗袍,留着温婉的刘海,用地道的英语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女性的演讲。这是她第一次亮相,不卑不亢的风姿显然是有备而来。她知道,这个舞台已经为她敞开。在往后的岁月里,她只需化好妆,穿戴整齐,耐心地等待世界的掌声。

千里救夫

在世纪婚礼过后的第九天,朝野上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蒋介石重新坐上了总司令的位置,之后又渐渐获得了党政军大权。宋美龄则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夫人。

第一夫人这个头衔有些重,因为加了第一,所以必须做到独一无二。她们因男人而出名,依傍男人而生,可这位置却要求颇高。绿叶比红花难当,要做得引人注目,又不能喧宾夺主,有所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