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朝花落知多少(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2825900000011

第11章 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2)

赵祯既已归到了刘娥名下,这时的刘娥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史载其“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刘娥贤良淑德,一直陪伴在真宗左右,自然就会再一次被提名为皇后。虽然解决了子嗣的问题,但是宋代是一个儒家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朝代,君臣礼仪恪守到极致,刘娥低微的出身永远是真宗意立她为后的重要障碍。而且宋代的士人一向以舍生取义为骄傲,士大夫朝议的时候通常敢谏,不顾天子颜面,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都要议一议。关于刘德妃“借腹生子”的事情,朝中有一些皇亲大臣们是知道真相的,此时的真宗还是采取的绥靖政策,退让以求他们同意,而刘德妃也自知士大夫们遵循纲常礼仪,背后里可能对自己指指点点,于是每当真宗欲立之为后,都会固辞不受。尽管如此,在她被册封为德妃的时候,宰相王旦作为当时士大夫的首领仍然称病不朝,以示抗议,刘娥对这些士人还是很尊重的,于是她再一次选择固辞不受。就这样一直耗到了大中祥符五年,真宗不想再耗下去了,但是他又不能去招惹宗室贵族和王旦以及他门下的士大夫们,于是他先采取了礼遇的态度,分别给他们加官晋爵:王旦加侍郎兼清昭应宫使,向敏中加中书侍郎,楚王加太师,相王加太傅,舒王加太保等。这样就能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了。但是要册立刘娥为后似乎没那么简单,真宗决定暗度陈仓,免去一切繁文缛节,直接起草诏书。所以在没有地方朝贺、没有封后仪式、没有朝臣廷议的情况下,真宗直接下令中书省起草诏书,自家事自家办了。但是就在这种形式下,真宗还是碰了个钉子:当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的时候,杨亿当面拒绝了,真宗只好再选其他人。这个杨亿是北宋很出名的一个文学家,是“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十一岁的时候就很出名,宋太宗听说以后,下诏送阙下试诗赋,结果杨亿表现不错,就给了他一个秘书省正字的官衔,后来杨亿中了进士,当上了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杨亿这个人性格耿介,很有气节,又是有资历的老臣,所以非常不给真宗面子。不过宋代士大夫受礼遇的程度是任何朝代都无法企及的,历朝历代由于直言敢谏而身首异处的不乏其人,挺直腰杆做人并得到善终的文人恐怕没有几个,而以宋朝居多。宋代的士大夫们重荣誉而轻生死,重信义而鄙狡诈,重文明而藐野蛮,重自由而厌樊笼,是真正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等到南宋时期,皇帝的诏书必须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能生效,而士人们经常集会议论朝政。北宋末年罢蔡京而杀六贼,正是太学生陈东和十几万百姓联名上书施压的结果。当然,那时候的士大夫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而这种气节甚至渗透到每一个老百姓身上。蒙古入侵南宋的时候,蒙古人可以几个月内就踏平花剌子模,消灭俄罗斯,夷平东欧列国,但是元军攻打襄阳时,受到士人的顽强抵抗,用了五年时间才攻下这座城池;元军攻打四川时,蜀中士人带领川民杀掉他们的大汗,直到川人被杀光才放弃抵抗;扬州李庭之军队抗元,直到扬州人都死了,都没有屈服;即使皇帝投降,抗元大军也依然抵抗下去,因为根据宋制,投降诏书必须丞相大臣联署之后才能有效,没有丞相的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国家没有投降。南宋的最后一场战役,崖山之战失败后,三十万宋军将士中除了两万人被俘,其余全部都战死了,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陆秀夫知道国家就要被蒙古消灭了,他对九岁的少帝说:“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做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少帝说:“我明白了,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陆秀夫看着少帝,强忍住快要流出的眼泪,哽咽着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和自己捆在一起,慷慨激昂地仰天长叹:“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说完,他和少帝一起投海殉国。听闻宋朝灭亡后,浙江福建两地士人纷纷跳海自杀,第二天海上浮尸数十万!这是一段读来令人血泪交迸的历史。在这群为了道义不惜生命的士大夫的抗议声中,真宗不得不顶着巨大的压力,手忙脚乱、避重就轻地完成对刘皇后的册封,并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份,终于完成册封。与第一次相遇已时隔三十年,四十四岁的刘娥终于和宋真宗赵恒结为正式的夫妻,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倾世之恋。

关于刘娥和李宸妃,一直有“狸猫换太子”的闹剧之说,大意是说是在宋真宗的后宫中,刘德妃与李宸妃同时怀有身孕,李宸妃生下的皇子被刘德妃派人用一只剥皮狸猫换走,宋真宗以为李宸妃生下了怪胎便将李氏逐出皇宫,而将刘德妃随后生下的儿子立为皇储。李宸妃后来流落街头,直到碰到包拯才揭开这桩谜案的真相,包拯为仁宗找回了亲身母亲,官升龙图阁大学士。前面我们就说到过,刘娥和赵恒对李宸妃一直很好,而且“借腹生子”的计划也是三人一起密谋的,不存在什么“狸猫换太子”之说。而事实上,宋真宗和刘娥、李宸妃都和包拯没有任何交集,包拯中进士后,因为父母年事已高,“父母在,不远游”,直到刘皇后去世四年后,守完孝的包拯才出仕任知县。况且,把这件事作为包拯的政绩,因而得到升迁,未免有些荒谬。

事实上,刘娥对李宸妃母子非常好。赵祯小时候身体不好,刘皇后又忙着协助真宗料理朝政,便将照顾仁宗的职责交给杨淑妃代行,所以赵祯一直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刘皇后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而杨淑妃则对赵祯十分溺爱。赵祯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刘皇后不让他吃海鲜等极寒的食物,但杨淑妃看见赵祯嘴馋,总是偷偷地给他些解馋。刘皇后向来把赵祯看做自己亲生的,她平日里勤俭持家,反对奢侈,不过时常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施舍求佛,行善积德,为赵祯祈福。有这样一个爱护自己的母亲,赵祯从未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他也一直拿刘皇后当做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一切李宸妃都看在眼里,虽然赵祯现在已属刘皇后名下,但是只要他过得幸福,这位母亲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她始终保持缄默,从未向人提及自己是赵祯生母的事情。毕竟赵祯是李宸妃的亲生儿子,所以刘皇后一直感觉亏欠李氏,所以想方设法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派刘美和张怀德四处寻找李宸妃失散在民间的亲戚。最后找到了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向真宗举荐他当了一个三班奉职的官,并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步得到升迁。刘皇后对李宸妃可以说宽厚仁慈,要是换了其他妃嫔,可能会对李氏痛下杀手以保守这个秘密,但是刘皇后在真宗去世后不但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悦,反而按照典制升她为“顺荣”,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先帝守陵的贤妃之一。明道元年,也就是李宸妃四十六岁那年,她身患重疾,刘太后为她请来御医医治,谁知无力回天,刘皇后知道李氏大限降至,便奏请封她为宸妃,可惜在册封的当天就撒手人寰了,可怜的李宸妃直到死前也不能与亲生儿子相认,为了儿子安心地履行人君的职责,她把这个秘密一直带到棺材里。生前李氏虽有真宗和刘皇后的照顾,但由于女儿后来也夭折了,所以这位薄命的母亲未有子嗣送行。

对于李宸妃的葬礼,刘太后虽然与李宸妃姐妹情深,但她并未打算太过张扬,本想以嫔妃的身份将其入殓,不想引起众人注意,对仁宗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宰相吕夷简早已注意到这件事情了。有一天他趁着与刘太后、仁宗朝中议政的时候,问刘太后说:“听说不久前有位先帝宫嫔去世了?”刘娥听后大惊,连忙宣布退朝,将赵祯送回宫之后,她单独召见吕夷简并责问道:“死了一个宫人,与宰相有什么关系?”吕夷简说:“我既然身为宰相,自然凡事都应当过问。说道:

”刘皇后大怒,“宰相是想要离间我们母子之情吗?”吕夷简答道:“太后如果不顾念刘家,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你还对刘家有一丝香火情谊的话,就应该厚葬那名宫人。”刘皇后此时有所思考,便询问吕夷简的意见:“对李宸妃的丧事,宰相有什么主张?”吕夷简说:“当以一品夫人的礼仪将李宸妃殡殓,并在皇仪殿治丧。”刘皇后接受了吕夷简的建议,但承办此事的人借口说时辰不利丧葬,不让棺木从宫门通过,只能从宫墙上凿个洞运送。吕夷简听到这个消息后据理力争说凿墙不合礼制,一定要让棺木从西华门正大光明地送出。来回说了三次后,承办此事的官员还是不答应,吕夷简非常生气,正言厉色地道:“李宸妃乃是皇帝的生身之母,如今居然丧不成礼,将来一定有人要因此而受罪,到那个时候,可别怪我吕夷简事先没跟你们说明白!”刘皇后决定按一品礼仪安葬了李宸妃,给李氏穿上了皇后的冠服、在棺中灌满水银养护李氏遗体,追封李宸妃的父母,对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也再一次推恩晋升。刘皇后深明大义,接受了吕夷简的建议,也为日后证明自己的清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真宗死后,仁宗尚且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大事,教育仁宗为人为国君的知识和道理,但是朝中一些大臣对女人干政非常不满。在刘娥死去不久,仁宗还沉浸在悲痛中之时,大臣们纷纷劝慰仁宗不必伤心过度,毕竟刘娥不是他的亲身母亲,燕王更是过分地说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是被刘娥毒死的,一时间搞得仁宗心力憔悴,于是仁宗便让自己的亲舅舅李用和去开棺验尸。李用和的性格和姐姐一样温和忠厚,打开棺木后发现姐姐的遗体身着皇后的官服,被棺中灌满的水银养护得完好无缺,所有陪葬器物全部按照一品夫人的规格,心中非常感激刘娥,便向仁宗如实地报告了所看到的情形。仁宗听完李用和的讲述后,为自己开棺的行为懊悔不已,痛哭流涕道:“人言岂可尽信!”随后来到刘娥的牌位前焚香祭拜,自责轻信谣言开棺惊扰母亲亡灵的不孝行为,并告天下道:“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为了感激刘娥对他的养育之恩和对生母李宸妃的照顾,仁宗给刘娥的谥号是“章献明肃”,给自己生母李宸妃的谥号为“庄懿”。至此“狸猫换太子”的闹剧终于画上句号,刘娥温淑贤达的德行再一次得到证明,身之察察不受物之汶汶,如皎皎之明月,不获世之滋垢。

◆母仪天下,多有辅政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