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行词语看中国
2834300000004

第4章 1979年(1)

中美建交

● 一次意义重大的外事活动,表示中美两国互相承认并建立 外交关系。

● 关联词:邓小平 周恩来 尼克松 基辛格

1979年1月1日,新年伊始,以敌对姿态对峙了三十余年的两个大国,向世界宣布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29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健步登上了中国民航的波音707客机,飞往大洋彼岸,成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为此,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发表了这样的致词:“……春节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开始新的历程的传统日子。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刻,是和解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

尔后,邓小平在祝酒词中也这样说道:我们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作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欢庆的节日。此时此地,我们同在座的美国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美关系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美国《时代》周刊1月1日的封面上,邓小平的头像赫然在目——他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因为是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也因为他在较短的时间里,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在一次会见日本友人时,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赴美访问:“完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件事,我就可以去见马克思了。”

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宣布建交,农历大年初一邓小平启程访美,从这良辰吉日的选择再联系到邓小平的上述谈话,足以见出中美建交在他心目中的重量!

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的时刻,中国人还会想起在中美关系上有着贡献的周恩来总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遥想当年,来到北京的尼克松向周恩来许诺,将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实现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自此以后,基辛格博士又多次来华,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前,两国还互设了联络处。正因为如此,此次邓小平美国之行还专门会见了前总统尼克松,他称赞尼克松在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勇气和贡献。他表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此作出了贡献的人们。

中美建交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正如邓小平在离开华盛顿时所说:“我们刚刚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对越自卫还击战

● 1979年2月发生在中越边境的局部战争。

● 关联词:老山前线 猫耳洞 《血染的风采》 “理解万岁”

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公元1979年开始的两个月,中国外交发生了两件极其重大而性质又完全相反的事件:一月中美正式建交,二月开始对越自卫还击战。其实两件大事都由来已久。此说自卫还击战——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越南当局就不断制造边境纠纷,大量排侨,侵犯和蚕食我国广西和云南境内的领土。1978年底以来,这种行为有增无减,这才最终导致了我国于2月17日开始的自卫还击战。

在此之前,中国和越南有着“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1960~1970年代,中国在自己还相当贫穷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先后给越南近二百亿美元的援助。不曾想到,进入七十年代中期后,越军方面不断严重地破坏和威胁着我国边境地区,迫使中国不得不奋起自卫还击。

中国在自己的边境内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以后,老山前线不断传来的战报占据着各种媒体的醒目位置,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老山位于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以西,那里是自卫还击战的主战场。战事报道中不断出现“猫耳洞”这个词汇。因为大批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集结到中越接壤的云南、广西边境,没有时间修筑战壕,修建房屋,就直接在堑壕里挖洞居住,这样的洞穴狭小潮湿,故以“猫耳”形容之。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影响,应是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以后最大的一次,大量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的歌曲、小说、电影应运而生。《血染的风采》成为当年最流行的歌曲。歌中有这样悲壮的词:“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由于这首歌曲的传唱,“理解万岁”成为1980年代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口号。同样被广为传唱的还有《再见吧!妈妈》。其后还产生了作家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影片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个情节令人难忘:前线战火正猛,我们的士兵在浴血奋战,却发生了手榴弹扔过去不爆炸,冲锋枪突然卡壳的故障——那是因为“文革”时期,兵工厂也难以避免受到冲击,生产质量下降,武器低劣,在战场上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韩静霆创作的小说《凯旋在子夜》,很快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1985年后,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进入了尾声。1990年代中越边境大排雷,中断数年的边境贸易重又恢复。再以后,越共中央着手越南的“革新运动”,中越交往越加密切。

可口可乐

● 一种风靡世界的饮料。

● 关联词:中美建交 引进外资 友谊商店 外汇券 “可口可乐添欢笑”

如今,在消费者眼中是太普通不过的一罐可口可乐饮料,当年却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标志——曾经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在1979年不动声色地进入了中国。

其实1948年以前,可口可乐在上海等地已经可以见到。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交恶数十年,可口可乐退出了中国。但是它一直对中国市场念念不忘,始终在等待时机,随时准备在机会来临的第一时间重返中国。

1976年可口可乐总裁就来到中国驻美联络处商务处,表达了一个愿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并且还希望能在中国建立可口可乐的灌装厂。得到的回答是“为时尚早”。工作人员甚至这样跟他说:对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只在电影里见过美国的可口可乐,而当时的可口可乐又总是和美国大兵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其形象已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料。

1977年这位总裁访问北京,前来探讨在中国建厂的可能性,他这样婉转提出:“我在中国设厂,并不是首先针对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国外消费者。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因为欧美人习惯了它。美国年轻人不管到哪儿去,都只想喝可口可乐,有旅游者的地方就应该有它。我和美国兵没有其他联系,只不过我是生产者,他们是消费者……”

于是一场特殊的谈判开始了。经过数番交涉,经过层层请示,中国方面终于允许其进入中国。在可口可乐装瓶厂未建立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的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这正是中美正式建交的那一年,而且引人注意的是,在允许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协议签订四天之后,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所以在中国人印象中,可口可乐是随同中美建交一起来到中国的第一个美国品牌。它当时的广告语是“可口可乐齐欢笑”。

可口可乐当时的消费对象是有限制的,它只在北京建国友谊商店出售给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友谊商店”是奢侈品的象征,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体现,在那里买东西要用“外汇券”。当时的可口可乐看出进入中国市场的复杂性,谈判时主动提出只以“在华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群是极聪明的。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可口可乐也在中国遍地开花了。

Follow Me!

● 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一部教学片,中文即“跟我学”。

● 关联词:《许国璋英语》《星期日英语》《走遍美国》 疯狂英语 李阳 俞敏洪

新东方、托福、雅思、GRE……已经被现在的中国人视为出国学习深造中十分正常的一环了。中国人学英语,其发端正是1979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Follow Me》这套教学片。它在中国初露头角时,还仅仅是一套英语听力教学节目,一打开收音机便能听到Follow Me!Follow Me!有如二十年之后李阳的疯狂英语:I enjoy losing my face!I enjoy losing my face!据说这套节目当时在日本以几十万英镑成交,而却只以3000英镑的价格就进入了中国,因为英国广播公司更看重的是,在刚刚向世界敞开国门的中国,作为第一个引进的英语节目的巨大影响。

是的,正是《Follow Me》在中国掀起了学英语第一波热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外语学习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

1953年,教育部决定七所师范大学的英语系都停办,只保留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英语系,于是当时好多中学就不再开设英语课而改设俄语课,英语书也越来越少,而且还不能随便买,必须持有特别介绍信。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1957年初中恢复了英语课,但是由于师资匮乏,俄语班仍占绝大多数。1963年,我国自行编写的统一英语教材《许国璋英语》正式出版。第二年,教育部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同时要求调整中学的外语教学。

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学的英语教学就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翻开教材,第一课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26个英语字母还没认完,就跟着老师背诵英语版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样的英语课当然不能让学生感兴趣,而且当时没人看到学习英语有什么用处。1977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尤其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全社会的学习热情才空前高涨。国门打开了,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外国人可以来中国,而中国人也可以出国看世界了。在这样的情形下,《Follow Me》在中国掀起第一波学英语的狂潮,就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了。继《跟我学》之后,又出现了《阿扬在日本》《跟我学德语》、Family Album U.S.A.即《走遍美国》等同类型节目,各种英语学习方式如“逆向式英语”、“四轮学习法”、“双向式英语”等更是层出不穷,到后来,“新东方”的俞敏洪和“疯狂英语”的李阳成了新时代人们学习外语的偶像。

张志新

● 一位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其含义是“勇敢,坚强,美丽”。

● 关联词:革命烈士 思想解放的先驱 坚持真理的斗士 遇罗克 顾准

中国的1979年被称为“思想解放年”。正是这一年,一个以思想获罪,当然也是因坚持自己的思想而被杀害的女共产党员的事迹被披露出来。当“张志新”这个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及各种媒体时,整个中国震惊了!所有善良人们的眼睛一时竟然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一个反对林彪、“四人帮”,坚持真理、敢于说真话的女共产党员,被残暴地结束了生命——而在结束她生命前竟然被割断喉管。

这惨绝人寰的一幕发生在1975年。张志新,原本是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勇敢、率真的她,一直公开阐明自己反对当时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的观点,反对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代理人,1969年被扣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遭逮捕入狱,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服刑的监狱里,她受尽人间最残酷的折磨和最下流的污辱,精神和肉体都承受了难以容忍的各种摧残。但是不管在牢狱中还是法庭上,直至最后被押赴刑场,她仍坚持真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行刑前,审判人员怕她喊出“真理之声”,竟把她的喉管割断,心虚和残忍到极点!

1979年3月31日,中共辽宁省委为她公开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认为“张志新同志是一个好党员,她坚持真理,坚持党性,坚持斗争,宁死不屈”,号召党员、革命者向她学习。

这一年,新版《辞海》增加了一个辞条:张志新。

这一年,鲜花和热泪、悲愤和沉重都堆积在了这个名字上面,人们悼念她,歌颂她,她美丽的脸庞成为那一年人们最深刻的记忆,最普遍及刻骨的心痛。

这一年,人们用泪水为她写下的诗歌传诵在中国大地,“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韩瀚:《重量》)“我们有八亿人民,我们有三千万党员,七尺汉子,伟岸得像松林一样,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面,挺起柔嫩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雷抒雁:《小草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