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行词语看中国
2834300000005

第5章 1979年(2)

特区

● 专用名词,特指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资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 关联词:深圳 蛇口 引进外资 合资企业 袁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虽然觉得新奇,但当时很多人对“特区”一词的出现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以为这是和自己离得很远的事情,它进入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当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的时候,只有那些敏感且善于行动的人、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才能意识到,一件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出现了,一个可以让中国迅速发展的机会降临了。

特区在中国的成长经历有几个标志性阶段——

1979年7月,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它们的位置和区域。按照规划目标,深圳、珠海特区要逐步办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区;厦门、汕头特区则以加工出口为主,同时发展旅游业等。邓小平曾对特区的建设者们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而1979年负责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袁庚,以改革者大无畏的勇气与胆识,在蛇口2.14平方公里的“实验室”冲击着当时的两个禁区: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第一个进行民主选举,率先在全国实行人才公开招聘;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个实现住房商品化;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一个企业自办的对外开放港口;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1980年5月,中央正式发文,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1984年1~2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及至1988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尽管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尽管1980年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但1992年以前,特区一直处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旋涡。直到1992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再次视察经济特区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要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戴雷达,闯天下

● 瑞士雷达表当年的广告词。

● 关联词:不易磨损手表 西铁城 精工 梅花 铁达

从1979年起,少量的商业广告开始小心翼翼地出现在中国。

在“文革”刚刚结束的时期,盛行着这样的论点:“广告是资本主义生意经,要它干什么?”“橱窗里摆的都是吃、喝、穿,是在宣扬封、资、修”,那时商店的橱窗不见有商品陈列,是统统要封闭起来的,而所有的广告统统被砸烂。“文革”虽已结束,橱窗渐渐打开,里面有了朴素的陈设,而广告的限制却一时还未被冲破,虽然没有了“资本主义生意经”这顶帽子,但它的含义还基本等同于“摆噱头”、“吹牛皮”。

这一年的3月15日,雷达表的广告出现在《文汇报》上。广告上有三款手表被当做了主推产品:雷达女庄自动日历首饰表、雷达男庄永不磨损型石英表、雷达男庄自动星期日历表。远在瑞士林诺的雷达表通过商业广告,告诉中国人什么是“现代化的手表”。

雷达表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则外商做的电视广告。当时这则电视广告甚至还是用英文解说的,只是配上了中文字幕。虽然当时中国懂英文的人并不多,但是广告出现以后三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这个品牌手表的消费者就超过了七百人次。 1979年,距离1941年美国播出全世界第一则电视广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八年。

事实上,雷达表真正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它打出广告以后三年多的时间,它在真正进入市场前把品牌先打出去,造成一种需求,消费者想买却没有,越买不到的东西,希望买到的愿望就更加强烈。1980年代初期,雷达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戴雷达,闯天下”的广告词更是深入人心。

随同广告同时出现的,也有实物的手表。同样驰名的“西铁城”,它的广告语是“西铁城领导钟表新潮流,石英技术誉满全球”;精工表的广告语是“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准确计时”;梅花表的广告语是“先进石英科技,准确分秒不差”;铁达表的广告语是“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计时”。

当商业广告纷纷出现之初,《人民日报》在1979年3月12日刊登了一则消息,名为《上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只是作为新闻发出;直到下半年的7月18日的报纸头版刊登了一则时评,名为《一条广告的启示》,表示了对广告这一新生事物的肯定。

邓丽君

● 台湾著名艺人,一代歌星。

● 关联词:《甜蜜蜜》 《何日君再来》 歌手陈琳 《小螺号》 饭盒式录音机

围绕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有太多的赞词:天籁歌手,有线女王,梦中情人,温柔使者,永远的甜蜜蜜,永远的邓丽君……而当年,围绕邓丽君也有太多的微词。

诚然,献给她的鲜花与掌声,她都受之无愧。但我们还是不能不提到邓丽君出现在祖国内地的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美妙歌声的出现也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心灵抚慰。

1979年,人们的情感刚刚经历了岩石般粗粝的年代。人们所看到的女性形象,是样板戏中的方海珍、江水英,李铁梅,还有红色娘子军,人民公社的铁姑娘,延河边上的女石匠等等;人们听到的是高亢入云的革命戏曲,是激情昂扬的战斗歌曲。突然邓丽君出现了,她清纯甜蜜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那温柔的曼歌吹枝拂柳,征服了许多人。通过邓丽君,那时的人们才发现久违了的温馨,才发现原来他们对柔情似水、甜美如梦有着如此长久而巨大的饥渴,邓丽君的出现只能以久旱之逢甘霖来形容了。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

但在1979年听邓丽君的歌并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一是没有正式发行的录音磁带,只能靠借磁带,收录机转录,二是政治上还得冒一定风险,要提防被扣上“思想不健康”、“喜欢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的帽子。毕竟改革开放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1980年代以后,邓丽君的歌风靡一时,只要有一台录音机的地方,就一定有邓丽君的歌带。国内乐坛也有大量模仿邓丽君的歌曲和歌星出现,歌手程琳和她的《小螺号》《妈妈的吻》就是其中之一。港台歌手如罗大佑、刘文正也继邓丽君之后越来越多地进入内地。

邓丽君一生从未曾踏足大陆故土,虽然她在这里有着巨大的声名,据称年龄四十岁以上的不止一代人几乎都是她的歌迷,她的歌声更是成为几代人的精神慰藉。直到现在,邓丽君过世十多年,她的文化能量仍在发散。凡在她诞辰与逝世的纪念日,空中总会飘起她轻柔而甜蜜的歌声,不知是哪个电台,还是哪个家庭的音响设备播放出来的,把听见的人们拉回到那段过去了的时光中……

《第二次握手》

● 一部长篇小说。

● 关联词:手抄本 张扬 丁洁琼 科学家 爱情

一部小说,一部歌颂科学家,歌颂爱国的科学家,歌颂爱国科学家高尚爱情的小说,却不可能出版,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暗中流传。

正在手抄本传遍了全中国,感动着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时候,作者却因之获罪,坐牢,并且“内定死刑”。

——不用说,只有在 “文革”时期才会发生如此荒唐的事情。这位作者就是湖南作家张扬,这部手抄本小说就是《第二次握手》。

小说人物相当“光彩”,小说内容相当“革命”,小说对爱情的态度也相当“健康”——作品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人生道路。女主人公,聪慧、美丽、坚贞的女科学家丁洁琼那句关于爱情的名言,在当时相当具有代表性:“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只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爱情”。这样的小说为什么会是一本“反党”的书?写出这样的小说的作者为什么会是“十恶不赦的反革命分子”?真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还是作者出狱以后道出内情:因为小说歌颂了周恩来总理,小说中的科学家们对周总理的尊重和爱戴令“四人帮”很不舒服,但又不便明说,就盘算以“黄色小说”的罪名论处。但是小说中的爱情是那么纯洁而高尚,相恋一生的男女主人公,直到小说结尾时才有了相距几十年的“第二次握手”,一点色情的影子都没有,遑论“黄色”?最后只能以莫须有的“反党”罪名把作者抓捕入狱。

张扬在叙说自己在1960年代头两年写这篇小说的动机时,有一个对比发人深省。1957年的他不过是一个中学生,但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情让这个中学生受到震撼,一是学校里他的五位老师被打成了右派;二是同一年,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他为此愤慨,发誓要用笔写下中国科学家的人生遭遇,却不料自己也因之被打成了“反革命”。1975年他被捕入狱,只是因为次年“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政治气氛有所松动,才得以逃脱“死刑”之厄。1979年作者“平反”出狱,当年就正式出版了这本书,四百三十余万册的总印数至今仍高居新时期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同时,该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名话剧,风靡一时。

高仓健

● 日本著名电影演员。

● 关联词:《追捕》硬汉寻找男子汉真由美

当年看过日本影片《追捕》的人,可能已经淡忘了剧情,但一定还记得因这部影片而引发的那场“寻找男子汉”讨论,影片中饰演主角杜丘的日本影星高仓健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成了硬汉、男子汉、深沉刚毅、有勇有谋……等一切男性理想品格的代名词,那张表情冷峻莫测的脸征服了千千万万中国女影迷的芳心。

一个魅力独具的电影明星确实可以引起轰动效应,但是不需细想就可以品味出,当时“寻找男子汉”的讨论是带有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多少把中国男人置于了尴尬的境地。表面上是对当时中国荧屏上充斥着“奶油小生”形象的抨击,究其实质,还是一种女性审美意识的觉醒。传统中国文化中其实并不缺少硬汉形象,所谓自古燕赵多壮士,江湖好汉南北都有,绿林英雄遍地都是,那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男子汉。和影片中高仓健饰演的杜丘相比,却少了修养、少了绅士风度,缺乏内涵更没有深度。杜丘的爱情深沉,杜丘有责任感有担待,高仓健一副不苟言笑的冷面孔后却藏着一副火热的心肠……这才是真正打动中国女影迷的所在。但那场讨论后来流于外在化和浅表化,集中在“男人如何才算有阳刚之气”,甚至“男人能不能提篮买菜讨价还价”、“要不要做家务”这类琐屑事情上,自然导致跑题的结论。

这一场大讨论引发了几年以后著名剧作家沙叶新的话剧《寻找男子汉》热演,剧中女主角的呼唤让这个由高仓健引发的问题得以继续。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导演张艺谋邀高仓健出任他执导的《千里走单骑》男主角,让中国观众在中国电影里一睹其不曾衰减的风采。

日本女演员中野良子在影片《追捕》中饰演的女主角同样光彩夺目,她柔情似水,又热辣如火,她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爱一个人爱到置生死于度外!片中女主角名叫“真由美”,这个名字在中国作为一个符号也流传多年,很多人是按中文同音字来理解它,那就是“真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