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2840800000015

第15章 礼仪及习俗(1)

握手礼

握手的起源究竟何时,何人何地最先采用,已无法考证。据说,握手最早产生于人类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在狩猎和打仗的时候,如果遇见熟人,双方为了表示均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以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简单的做法渐渐演变成今天人们最常用的“握手”礼节。

握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永远将握手的主动权让给女性,如果女性不伸手,没有握手之意,男人就点头或鞠躬表示敬意;

2.永远将握手的主动权让给主人;

3.永远将握手的主动权让给年长者;

4.永远将握手的主动权让给地位高、知名度大的人。

握手时应避免眼睛东张西望,为了表示尊重对方,要目视对方;不要坐着和站着握手,若因病或其他原因确实无法站起来,也应欠身表示敬意;不要带着手套握手,如果来不及脱去应向对方表示歉意;男人同女人握手,用力不可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不能一只脚站在门里,一只脚跨在门外握手。

接吻礼

传说,古罗马时严禁妇女喝酒,男子外出归来,常常要检查一下妻子是否饮酒,便凑到她的嘴边闻一闻,嗅一嗅。这样沿袭下来,夫妇把嘴凑到一起的举动逐渐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后来,这种礼节逐渐普及开来,终于演化成今天的接吻礼。

一般来说,男子见到女子不能随便拥抱和亲吻。欧美人对于亲朋好友或是表示亲热,往往以拥抱、接吻代替握手。在社交场合,则应先握手,再拥抱、接吻。长辈吻晚辈,只吻后者的额部;晚辈吻长辈,只吻后者的下颌;同辈朋友,兄弟手足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夫妻之间,情人之间,才是嘴对嘴地亲吻。

拥抱礼

拥抱礼是同握手礼、接吻礼并列的最重要的见面礼仪,盛行于世界许多的国家和民族之中。至亲好友见面,新知故友相遇,总要热烈地抱一抱或轻轻地搂一搂。拥抱礼不仅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礼仪,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外交场合中的见面礼节。

点头礼

点头礼是可与握手同日而语的最普遍的见面礼仪,盛行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在剧院、会场、展览会、宴请等不宜随便走动的公共场所,朋友远距离相见时也可用点头致意,用右手打招呼如果带着帽子还应脱帽再点头示意。由于点头礼简单随意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故深得世界各民族的青睐,一直盛行不衰。

举手礼

举手礼也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仪,在学校、军队中使用频繁。举手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骑士们常常在公主和贵妇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他们还要唱歌来赞美公主,歌词往往把公主比作光芒四射、美丽绝伦的太阳。因而,武士们看到公主时总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太阳的姿势。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举手到眉的“敬礼”了。

脱帽礼

入室脱帽,起源于冷兵器时代。由于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盔甲,而一旦安全时,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到友人家拜访,表示友好,也要脱掉。

碰杯礼

古罗马时,贵族间流行决斗的风气。在决斗之前,双方要互换一杯酒喝,为了证明酒中无毒,双方在喝酒之前要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对方一点,以证明里面没有毒药,然后一饮而尽,沿袭下来就成为碰杯礼。

祝酒时,主人先举杯,杯口应与双目持齐平,微笑点头示意,其余人举杯,然后与客人碰杯,祝酒不要交叉碰杯。客人之间互相碰杯,是礼貌、友好的表示。一般应起立举杯,轻轻相碰,碰杯时目视对方,口念祝酒词。碰杯时一般与对方的杯口齐高,或比对方略低,以示谦恭。人多时可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喝果汁、矿泉水等非酒饮料时者,不必碰杯,但大家起立举杯相碰时,也应站起来举杯。

合掌礼

即合十礼,是佛教徒的普通礼节。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表示衷心敬意。原为古印度的一般礼节,佛教沿用下来,如今演变成为民间交往和外事往来的常用礼节。

致合掌礼对不同辈分和地位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为三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得较高,一般至前额;平辈相见举到鼻子高度;长辈对小辈还礼到胸前为止。地位较低或年纪较轻者应首先向对方行合掌礼。当别人向你合十致意时,你应合掌回礼,否则失礼。合十以后不必再握手致意。在分别告辞时,也应行合掌礼。若行走中施行,要双脚站定;若是坐着施礼,则应打着盘脚;戴帽者须摘帽,并夹在左腋窝下,然后双手合十施礼;撑伞或手不空者,应将东西归拢在左手,用右手施单手合掌礼。

拱手礼

中华传统的见面礼仪,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

古代在同辈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可以行拱手礼。注视对方、将双手在胸前合拢,一般称“作揖”,同时发“喏”声的为“唱喏”。

如今,在行礼时,要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眼神礼

世界各族民众,往往用特定眼神来表示一定的礼节或礼貌。

注视礼:阿拉伯人在倾听尊长或宾朋谈话时,两眼总要直直地注视着对方,以示敬重。日本人相谈时,往往恭恭敬敬地注视着对方的颈部,以示礼貌。

远视礼: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当同亲友或贵客谈话时,目光总要向着远方,似东张西望状。如果对三位以上的亲朋讲话,则要背向听众,看着远方,以示尊敬之礼。

眯目礼:在波兰的亚斯沃等地区,当已婚女子同丈夫的兄长相谈时,女方总要始终眯着双眼,以示谦恭之礼。

眨眼礼:安哥拉的基母崩杜人,当贵宾光临时,总要不断地眨着左眼,以示欢迎之礼。来宾则要眨着右眼,以表答礼。

挤眼礼:澳大利亚人路遇熟人时,除说“哈罗”或“哈”以示礼遇之外,有时要行挤眼礼,即挤一下左眼,以示礼节性招呼。

名片礼

在许多社交场合,彼此初识时,往往将自己的名片毕恭毕敬地呈递与对方,以示礼遇。有些国家的人,如印度尼西亚的商人,就颇重视此礼。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也可在名片的左下角用铅笔写上具有一定含义的法文小写字母,如“pf”(敬贺)等,或上极简短的话语,如“谨呈示贺,深致谢忱”等,然后寄送予对方,以示恭贺、感谢、慰问、辞行或吊唁等礼。

鼓掌礼

鼓掌礼是在公众场合常用的一种较热烈的礼节。欢迎客人时,上级来临时,对演出表示欢迎、祝贺时,对演讲、发言者表示赞同、致意时都常用鼓掌礼。鼓掌时,目视受礼者,动作要文雅、自然,不应过分猛烈,并要随众而止,看体育比赛尽可以热烈些,但也应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可忘形失态,影响公共秩序。

陪车礼

在亚洲许多国家,人们把轿车的后排座视为礼宾的上座。迎接贵宾时,主人总是陪同客人坐于轿车的后座,以示敬客。相反,欧美的许多国家,人们却把轿车的前排座视为礼宾的上座。迎宾时,若让客人坐在后排座,会被视为“失礼”。

鞠躬礼

鞠躬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日本、韩国等国家尤其盛行鞠躬礼,在我国和西方国家,人们常常用鞠躬来表示非常尊重对方。

据说,鞠躬的行礼方式起源于我国,由敛身演变而来。鞠躬礼分两种:一种是三鞠躬,鞠躬前应脱帽,身体立正,目光平视。鞠躬时,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成九十度,然后恢复原状,这样连续三次。参加追悼会,向遗体告别时进行三鞠躬,应注意庄重、严肃。在喜庆的结婚仪式中,新郎新娘三鞠躬应面带微笑,自然大方。另一种是一鞠躬,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场合。如晚辈对长辈、学生对教师、下级对上级或同事之间以及讲演者、表演者对听众、观众等都可以行一鞠躬。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度,随即恢复原态,只做一次,受礼者应随即还礼。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不鞠躬,欠身点头即示还礼。演员对观众致鞠躬礼后,观众或听众以掌声还礼。日本人非常讲究礼节,行鞠躬礼时,双手自然垂落放在膝前或两侧,手指自然并拢,脖子和背部挺直,以腰为轴向前深鞠一躬,鞠躬时眼睛朝下看。鞠躬的深度、时间和次数要视彼此身份、地位、相识程度而定。鞠躬时若把手插在衣袋里,是极为失礼的行为。

鸣放礼炮的由来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鸣放次数与战舰级别(装炮门数)相当。21响为最高,以下次数为19、17、15、13响。据说当时认为双数不吉利,因此,舰炮都是单数,现在也有鸣双数的。

21响全都鸣放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我国曾多年停止鸣放礼炮,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的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

下半旗的由来

所谓下半旗,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又降到与杆顶距为旗杆的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至今已300多年。1612年,有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寻一条海上航道时,船长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就以降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成了一种国际惯例,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一般说来,只是在一国主要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叩拜礼

叩拜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古人席地而坐,非常讲究礼节仪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表示恭诚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叩头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别。

九宾之礼

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1)“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2)“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冠礼和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如果还未许嫁,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抓周

抓周亦称作“周啐”或“试晬”、“试周”、“试儿”。

相传,抓周起源于三国东吴的“孙权选嗣”。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其他的儿子们便各自在母家的支持下,结交权臣,争夺嗣位,孙权对此十分烦恼。有西湖布衣景养,进宫献策,说是诸皇子虽有贤德还不够,还要看皇孙表现如何。于是择一吉日,景养端出一个摆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小盘子,请皇子各自抱自己的儿子来抓取。其中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其余都是抓那些金银财宝。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其他皇子却不服气,迫使孙权改变了主意,另立孙亮为太子。孙亮继位方三年,便被一场政变推翻,改由孙休做皇帝。孙休死后,群臣又拥戴孙皓接位,应了当时预测的结果。以后,此法传开,抓周渐成风气。

抓周一般在婴儿周岁时进行。家长通常在桌子上放些纸、笔、书、算盘、玩具、食物和纸制生产工具等,任其抓取,以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如抓取纸、笔,预示将来喜读书;抓取算盘,预示经商;抓取生产工具,预示耕田劳作等。“抓周”,其实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

过百天

小孩出生满一百天时,主家请接生者吃饭。一般吃鸡蛋,寓有“圆满”之意;或吃面条,寓有“长寿”之意。这种活动俗称“过百天”。

“百天”过去只是外祖父母给予小外孙送首饰和银钱、银锁,现在一般亲朋好友也在百天馈赠送类东西。锁上有“长命百岁”、“连生贵子”、“麒麟送子”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所谓吉祥物品。此日,多给婴孩照相,以作百日纪念。

压岁钱的来历

农历新年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