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2840800000016

第16章 礼仪及习俗(2)

关于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而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在年三十晚上,就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小孩的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进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冬至吃饺子

河南一带,冬至这天家家除了吃面,还有吃饺子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一年冬天,张仲景看到许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就在冬至这天叫弟子们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向穷人舍药。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物先放在锅里煮熬,等熬好后,再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子包成耳朵样子,下锅煮熟。每人一大碗汤,两只“娇耳”,吃过后人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起热。后来,每到冬至这天,人们就仿“娇耳”的样子,做一种食品,称之为“饺耳”,也有些方叫做“扁食”、“汤面饺”。天长日久,相沿成风,成为当地人用来纪念医圣张仲景的一种习俗。

“福”字为什么要倒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人们在贴“福”字时,都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关于这种做法,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业为何要剪彩?

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州的华狄密镇上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人,争相购买货物。不久以后,当老板的第二家分店要开张时,他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开张时的盛况,于是又如法炮制一番,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孩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男左女右的由来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无处不在。公共厕所,男左女右;夫妻二人出席宴会,男左女右。如果颠倒了位置,就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与古代传说有关。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羽化成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季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代表男,月神代表女。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的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阴阳学说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阴阳学家认为,阳者刚强,阴者柔弱。所以男子属阳于左,女子温柔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由于男尊女卑,古时习俗左为大,右为小,故而在男女排列上也就男左女右了。

小费的来历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给小费的作法。小费也称服务费,是客人感谢招待人员的一种报酬,它对服务人员是一项重要收入,对顾客可换来满意的服务。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insurepromptsei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小费)。

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流行顾客向服务人员付小费的习俗,由于各国各地各行业小费的数额没有统一规定,所以顾客宜人境随俗,酌情而付。但要注意,有些国家是明令禁止收取小费的。比如在新加坡,如若付小费,则会被认为服务质量差。

三寸金莲的由来

裹脚也叫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始于五代末。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嫔窅娘用布帛缠脚,使其呈“新月”状,穿着素袜,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进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

中国古代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的程序为“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除亲迎外其他五礼都属婚前准备工作。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

“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

纳礼:男方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

问名:男方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指在婚姻关系确定之后,男方家中正式将聘礼送到女方家中的礼仪。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黄道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大多不选三、六、十一月;

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拜天地的由来

也称“拜堂”、“拜高堂”、“拜花堂”,中国婚礼主要仪式之一。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拜天地必须在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之间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现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新娘蒙盖头,据说与神话传说有关。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此演变过来的。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闹洞房

闹洞房是中国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闹洞房时,平辈、晚辈、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世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交杯酒的由来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瓢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匏苦不可食,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连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饮过之后把杯子掷于床下,以卜和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则大吉大利。如今婚礼上的交杯酒则简单得多,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饮一口即可。

回门

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