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2840900000019

第19章 道德心理常识(4)

其次,酝酿效应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一般是在对问题苦思冥想之后,在出其不意的时间或状态下突然发生,因而表现为思维运动的突然飞跃,自发性是其又一基本特征,体现突发、突变和突破的特点。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决定性观念,就是在他提着箱子准备上火车之际突然闪现的;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长期未解出的一个数学难题,据他说也是在一次看戏时突然领悟的。

所以说,酝酿效应是一种有非逻辑性和自发突变性的创造活动,它往往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它不受形式逻辑的约束,能打破常规思路,产生惊人的成果突破和方法突破。

它向我们提示了: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跑到黑,而应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可以去散步、读书等,要耐心地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成熟并产生出来。

我们之所以需要酝酿效应,是因为只有我们抛开对问题的思索后,也就摆脱了长期的精神紧张,但头脑中收集到的资料是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的,它在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着加工和重新组织,进而产生了新的想法。

我们平时所说的“灵感进发”或者“恍然大悟”,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酝酿阶段之后,突然出现的智慧火花。

挑战自我定律

在电视里我们常看到国外汽车拉力赛的场面。几乎在每场比赛的过程中。都有“人仰车翻”的镜头,也都有车手死伤的情况发生,但是车赛却年复一年,久盛不衰。还有,西班牙的斗牛运动举世皆知,那更是对死亡的直接挑战,也正因此,具有最强的刺激性。

这样的人是敢于向自我挑战的人,也是最具有拼力的人。但有很多人对那些强刺激而又十分危险的运动,不以为然,常常发出感叹:何必这样玩命呢?值得吗?对此,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我们揭示了这种特殊活动背后的心理原因。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正常的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马斯洛说:“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它才会停止吵闹。”“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些话的确揭示了人类深层的本性。

其实,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黑格尔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小孩用石片在水面上扔出了一连串的水圈,他从一串串的水圈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而感到满足和高兴。

有人曾经问过不少钓鱼爱好者:钓鱼中什么时候最高兴、最快乐?他们一致回答:在鱼上了钩把鱼提上水面的时候。按我们的想象,大概钓鱼是为了吃鱼。为什么最高兴、最快乐的时候不是在吃鱼的时候,而是在把鱼钓上来的时候呢?这恐怕是因为把鱼钓上来,让钓鱼人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才能。从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吃鱼的目的倒在其次,因为想吃鱼也可以到市场上去买呀!

其实,人们的本性就是注定要向前发展。如果停滞不前,人会无法忍受。有的人生活表面似乎平静,没什么变化,其实只是他的变化我们看不出来罢了,或者他的变化比一般人要小,但人的本性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世界上许多喜欢冒险的人,就是因为对平常的生活感到太习惯了,没有新奇感,没有刺激感,使他们无法振作起来。就是为了追求那种刺激性,人们选择了许多向自己挑战,表面上看似乎与自己过不去,其实不然。

比如,像比尔·盖茨等大富豪,挣的钱已经够他花几辈子的了,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杀呢?说到底,他们无非就是要在自己的活动中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这种心理追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支配着许多人的行为,甚至赋予他们激情和韧性人格精神。

所以,敢于向自己挑战,是不甘于现状的一种表现,是要发掘和贡献出新的东西。一位哲人说:“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不仅要看其提供了多少东西,而且还要看他提供了多少新东西。”提供新东西,有所作为,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更高、更快、更强,就是要提供新的东西。体育比赛为什么吸引人,关键在于它永远向极限挑战,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杰奎斯法则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这两个疙瘩结的十分巧妙,很难解开。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瘩,能解开的有重赏。”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这些人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这时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而且洞明世理。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看了看他,信任地点了点头。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但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它是个死结。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就这个现象,伦敦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埃里奥特·杰奎斯曾经说:“有些管理者从开始时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不仅是在说管理,也是在说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聪明的朋友,能够面对和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这种聪明的朋友,却不是最明智的。如果一碰到问题马上下手解决,那么解来解去,最终却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错过寻找替代和补救措施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而且不止一个。

第一个选择就是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寻找用别的方法来“解决”。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就是这样被解决的,那就是戈迪亚斯之结。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戈迪亚斯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能征服亚洲。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3年侵入波斯领地阿拉伯半岛,并占领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古代伦帝那王国的首都格尔迪奥恩。在首都的街道中心有供奉天空之神宙斯的神殿,在神殿中摆放有那辆古老的战车。

亚历山大造访了这座神殿,他来到戈迪亚斯绳结前,考虑了一下,从腰间解下佩剑一剑便砍断了绳结。后来,他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从无头之结中找出头绪,这是传统的思维定式。但是转过头一想,要解开它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不能用剑斩断呢?政治的疙瘩无法用舌头解开,那就只能用牙咬,这就是战争。

第二个选择比第一个选择更为智慧,也更有效率:那就是放弃。不仅放弃对解开的方法的寻求,连这个死结本身也放弃。

最明智的人要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遇到一个问题后,不是急于下手解决,而是先推敲一下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预测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如果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也可以不解决:或者一时无法解决或者代价过高,那么就暂时搁置,另觅他径。因为有时候,我们如果一味地急于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问题的扩散,带来问题本身不会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总面积约8889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火来了让火去烧,任大火自生自灭,而不去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去抗洪,对水和火等自然现象不加人为干预。只有当大火或者大水直接威胁到游客、工作人员的生命和文化遗迹的安全时,才采取必要的措施。

这个公园就是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这一反常的管理举措,来源于1988年遭受的一场大火,当时公园1/3的森林被烧毁了,到处是被大火烧焦的一片片死树。

大火10年之后,公园管理局对大火的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火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它可淘汰森林中的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如松树的生长周期大约是250年,超过这个年龄的树木即开始衰老,森林大火常发生于衰老的过熟森林。有些树木要借助大火种子才能发芽。

另外,焚烧过的土地会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1988年的那场大火使必须借助火的力量繁衍的树木,繁衍了后代。大火过后有些物种数量减少了,但更多的物种却从此得到新生,总体上看,大火促进了那片已进入垂暮之年的过熟林的自然更新。在大火烧过的地方,葱绿茂密的小树开始茁壮成长。

这个发人深省的发现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当对一个问题不知如何决定时,或者可以决定可以不决定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做任何决定。有时,这样反而可以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在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时,从实际出发,避免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挫折必然定律

全长346公里的泰晤士河,像条彩带飘荡在大不列颠的东南部,然后从西部插入伦敦市区,东流入海。

一个多世纪之前,英伦三岛成为“世界工厂”。无数的工业品通过泰晤士河输往海外走,无数的矿产、羊毛、粮食、橡胶……从这里进入伦敦,使泰晤士河成为大英帝国的黄金之源。

然而,工业的发展虽然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泰晤士河充满了垃圾、化肥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伦敦的雨水又将大量烟尘和灰渣冲入河中,使河水发黑发臭,变成一条死河。

与此同时,从工厂烟囱和无数居民家壁炉中冒出的浓烟,又在伦敦上空形成了含有大量有害气体的浓雾,使伦敦成为“雾都”。并对市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害。

严酷的事实使人们警醒,只顾经济发展,无视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必将受到惩罚。从此,英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到1981年,伦敦的环境才大大改善。

尽管世上有无数卓越的科学家,但是面对各种人们预料不到的困难,人们仍需要从挫折中学到智慧。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比如生了病不能上班、上学、游玩,乘车外出突然车坏了,上街买东西买了伪劣产品,做饭切菜不小心切破了手,两口子拌了嘴,在单位受到了批评,工作没完成任务,恋爱婚姻失败,亲人亡故等等。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概括地称为挫折。

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一个人愿意不愿意,它是必然要发生的。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即使贵为天子,富可敌国,也无法逃脱挫折的侵袭。

实际而言,一个人在一生中不知要遇到多少挫折。人生道路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酷暑严寒,没有人能逃避得了。为什么挫折不可避免而具有必然性呢?

就是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困难是层出不穷的。战胜了旧的,新的更大的困难又会冒出来。

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项成就,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许多挫折和失败。比如人类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刻认识,就是在挫折中进展的。

对我们个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人们的智力差别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一些被公认的天才人物,与其说他们智慧超群绝伦,倒不如说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超乎常人。比如爱迪生,试验电灯的材料,试验了几千次才成功。你说他聪明吗?如果聪明,怎能失败那么多次?其实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怕被挫折打垮,他执著地试验下去,直到成功。

其实,一个人只要在前进,他就不可能避免挫折。因为几乎任何一个进步都是挫折带来的。正是因为过去的水平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才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高水平。只有挫折才能让我们意识到自我需要的提高,没有挫折,人只会停步不前。所以进步必是与挫折同在的。

因此一个名人说:“成功的次数比失败要多一次。”也就是说,成功失败只是跌倒爬起的不断更迭而已,而最后一次,如果能爬起来,就算成功了。

指标定律

有一个人经过一个正在建筑中的工地,问石匠在做什么,三个石匠各有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挣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楼房。”

最后,前两个石匠做了一辈子的石匠,而第三个石匠则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这个故事中,第三个石匠之所以最后取得比较高的成就,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成为建筑师的目标。这个目标激励他去努力实现它。当然有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没有目标肯定什么都实现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关于目标与人生绩效的关系。通过对一群普通人进行了二十五年的跟踪,发现没有目标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目标模糊的人成为蓝领;目标明确的人成为白领,属于专业人士;目标远大,且把目标写在纸上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最后成为社会的顶尖人士、各行各业的领袖。

调查显示:目标对人生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极端重要。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依据,就有了人生的动力。

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规定时间,结果用了8分钟全班才完成。第二次,规定5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5分钟时间都读完了。

这个实验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做事情如果事先定一个指标,会有利于这件事情的完成。

让我们试想,一个人随兴所欲地去做事,还是被规定完成指标地去做事,哪一种方式效率更高呢?很多人都会明白,是后一种效率更高,虽然后一种会让人更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