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古代卷)
2843500000002

第2章 东方的曙光:从巴比伦到印度(1)

从弃婴到国王的萨尔贡

苏美尔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冲积平原上,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这里土地肥沃松软,气候炎热干燥,降水虽少,但两条大河的定期泛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中心之一。

大约在5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经建立了许多小型村庄,后来又逐渐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化。

苏美尔是一个各民族杂居的地方,但当地居民自视为一体,没有优劣之分,他们还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以楔形文字为代表的苏美尔文化。所以,各城邦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

苏美尔地区的统一,首先是经过长期混战,形成了南北两个军事联盟:一个是以乌尔-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一个是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它们分别联合了南北各城邦,形成对峙局面。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中叶,基什王萨尔贡崛起,逐渐征服了南北各邦,首次使两河流域得到统一,建立了阿卡德王国。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属闪米特人种,与以色列人、阿拉伯人是近亲,长得长脸钩鼻,眼窝深陷,男人大多有卷曲的络腮胡须;而苏美尔人个子矮小,身体健壮,头颅较圆。在当时,阿卡德人还处于落后的部落阶段,刚刚学会农耕,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是些“土老帽儿”。

萨尔贡出身卑微,是个没爹没妈的私生子。史籍记载中只说他“母卑,父不知所在”。也许他的母亲生活困窘,或有难言之隐吧,生下他后,将他放在一个用芦苇编的篮子里,用松香糊住篮口,丢弃在幼发拉底河滩上。这孩子命大,第二天一个叫阿奇的贵族家的园丁正在打水,听见婴儿撕心裂肺的啼哭,发现了那个篮子,便将孩子抱回去,取名叫萨尔贡。

转眼间,萨尔贡长到20岁,气度不凡,身体魁梧健壮。他先是做了基什国王的园丁,后来又成了国王的近臣。

有一年,基什国王在与外敌作战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国王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回。早就怀有野心的萨尔贡看夺权的时机成熟了,便在一个深夜,利用国王熟睡之机,带领一帮自己的支持者闯进王宫,杀死了国王,宣布自己为新国王。但是,萨尔贡慑于基什旧贵族的势力,一时还不敢立即改称为阿卡德王国,而是仍旧使用基什王国的国号,称自己为基什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萨尔贡首先加强军事力量,招募训练了一支常备军。在他执政期间,先后东征西讨,发动了几十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这支部队成为军事核心力量,为他统一两河流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萨尔贡为了摆脱基什王国旧势力的影响,在统一所有阿卡德人王国后,另建了一座新城阿卡德作为都城。并且开始厉兵秣马,准备与当时唯一能与他抗衡的南部乌玛决一死战。

战争打响后,萨尔贡的弓箭队箭术精准,很快打乱了乌玛军队的阵脚,俘虏了乌玛国王卢伽尔扎萨西。他用套狗的绳索套住这位昔日的国王,锁在神庙的门口,留作祭神的牺牲。他还把卢伽尔扎吉西的妻子占为己有,充当侍妾。

打败乌玛之后,萨尔贡又一鼓作气,挥师南下,将南方的苏美尔地区全部收为己有。从此,萨尔贡控制了地中海到波斯湾之间的广大地区。他把疆域北部的地中海称为“上海”,把南部的波斯湾称为“下海”。

考古学家曾在尼尼微城(今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发掘出一个阿卡德时代的优美的青铜艺术品,这是一个统治者的青铜头像,可能就是萨尔贡的塑像,他神情威严,气宇轩昂。

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之后,接受了南部苏美尔人的先进文化。他借用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只稍稍改动一下字体和缀音。他采用苏美尔人的天文历法、数字、文学、宗教。从此,苏美尔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苏美尔人与闪米特人

苏美尔人,属黄色人种,是历史上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他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苏美尔人的语言、文化和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不同。大约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的国家被闪族人所灭,自此苏美尔人退出了文明史的舞台。

苏美尔人擅长农耕,有高度的文明。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文字。他们将软泥做成泥版,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以后烤干,以便文书的保管。由于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是采用尖头的笔,因而写出来的字是楔形的,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的起源。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塞姆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美尼斯统一埃及

人类早期的文明往往和大江大河有关,正像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一样,奔流不息的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高原,全长6670公里。这条世界著名的大河,给埃及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也带来了生命和繁荣。每年5~6月间,来自上游热带地区的尼罗河水汹涌而下,在下游谷地形成一片泽国。直到10月底,雨季过去,河水才随着下降,流入河床。随着河水冲刷下来的腐殖质,就是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

在尼罗河的中下游,有一条狭长的地带。它宽15公里~25公里,从现在的埃及南部边境开始,直到首都开罗附近。到了开罗,谷地渐渐开阔起来,形成尼罗河三角洲。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最初,他们过着原始生活,用简单的工具,清除两岸的荆棘和草莽,开渠筑坝,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尼罗河年年给古埃及带来丰收,这个国度因此被称作地中海粮仓。

自从农业发明以后,社会向前发展,古埃及开始从原始社会慢慢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尼罗河附近逐渐出现了奴隶制小国。这种小国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一些村庄,它们组合起来,叫作“州”。当时埃及有40多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崇拜的神,后来又出现军队和用来代表自己部落的旗帜。各州之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把狭长的尼罗河谷地分成北部和南部两个独立王国。南部叫上埃及,国王戴白冠,以神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北部叫下埃及,国王戴红冠,以蛇神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

上下埃及相互争战不已。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逐渐强盛起来,国王美尼斯一心要统一上下埃及,成为霸主。于是,美尼斯亲自率领大军北征下埃及。

两军对垒,激战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展开。当时埃及人还没有使用金属,将士们把木头和石块绑在一起当作武器。美尼斯头戴白冠,冠上装饰着一只神鹰,亲自在阵前督战。在阵阵呐喊声中,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经过三天三夜的恶战,下埃及军队被击溃。下埃及国王只好脱下红色王冠,跪倒在地,双手把王冠献给美尼斯。古埃及初次实现了统一。

美尼斯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把这个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两个世纪后,这里成了统一的古埃及王国的首都孟菲斯城,它历经三千多年直到公元7世纪才毁灭。

战争结束后,美尼斯考虑到自己刚在下埃及立足,根基不稳,为了赢得当地人民对自己的拥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首先表示自己尊重下埃及国王在位时的一些做法,而不标榜自己是埃及的唯一代表。美尼斯只是在上埃及才宣称自己是上下埃及的国王;在下埃及,他则戴着下埃及的王冠,表示自己尊重那里的人民。美尼斯甚至照顾到下埃及人民的宗教感情,允许下埃及的人民信奉自己的保护神。这些举措赢得了下埃及百姓的拥护。

美尼斯统一埃及后,逐步建立了一套专制统治机构。国王自然就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后来,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尊称为“法老”。大臣们见法老时,都必须说出一番溢美之词,并匍匐在地,以上胸贴地,吻着法老脚前的土地。

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直到公元前1100年的两千多年里,埃及主要经历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共31个王朝。此后埃及逐渐衰落,先后遭到利比亚、亚述等国的入侵和兼并。公元前7世纪中叶,埃及重获独立。以后又被波斯帝国、希腊、马其顿所征服。公元前30年,古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古埃及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文字、历法、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有过重大的影响,因此,古埃及不愧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古埃及人为何要制作木乃伊

在埃及有一则广为流行的关于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奥西里斯原是埃及之王,是埃及国家和典章制度的创建者。其弟塞特用计将他杀死,割裂其尸,弃于四方。妹妹伊西斯到处寻找,收寻碎尸拼合起来,并化作一只鹰,伏于尸上,感而生孕,生子霍鲁斯。霍鲁斯长大成人后,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塞特,并使其父复生。塞特恶人先告状,在诸神之前控告奥西里斯。诸神经过审讯,判定塞特为诬告。

奥西里斯深为古代埃及人所崇拜。他作为植物生长之神和丰产之神,受到人们的爱戴。他无辜受害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埃及人对恶人的憎恶和对好人的同情,强化了人死后要接受神灵对其道德行为进行审判的宗教观念。他的复活则进一步加强了关于来世生活的遐想。

同时,植物与农作物每年一度周期性地死而复活这一现象,也可以萌生“复活”观念。有了这种信仰,古代埃及人便想尽各种方法来保存尸体的不朽,并为之建造陵墓。为国王建造宏伟壮观的金字塔,并将国王尸体制成能使之不朽的“木乃伊”,都是这种灵魂不死观念的体现。

犹太人,何处是家乡?

希伯来人属古代北闪米特民族,是犹太人的祖先。

在西亚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它的形状像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形沃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希伯来人早就听说这被人叫作“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但这里早已被一个叫作迦南的部落占领。为争夺这块土地,希伯来人同迦南人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迦南人十分英勇,希伯来人败下阵来。

被迦南人打败的希伯来人处境十分的困难,只好迁往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经过千难万险,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埃及有着适宜的生存环境,希伯来人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居住在埃及南部和北部的希伯来人越来越多。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布了一项残忍的法律,规定希伯来人如果生男孩,就应该把男婴杀死。法老认为对外来的民族,最好是灭绝民族,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拉美西斯二世把希伯来人变成了奴隶,让他们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希伯来人真正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苦楚。过了几年,拉美西斯二世死了,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

公元前1280年,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在逃离埃及的行程中,希伯来人受尽苦难,他们缺水少食,风餐露宿,每天行走在大沙漠中,有不少人想返回埃及,宁可重新当奴隶,也不愿再受这种路途之苦。

摩西看到他的族人对命运失去了信心,十分痛苦。一天,当他们经过西奈山麓的时候,摩西爬上山顶。在山顶,摩西待了足足40天。下山后,他对希伯来人说,他见到了耶和华(希伯来人敬奉的神),并得到他的圣谕,有了它,希伯来人就能交好运。后来,摩西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逃出埃及后,摩西对希伯来人说,只有回到迦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大多数希伯来人再也没有勇气同勇猛强悍的迦南人进行战斗。摩西只好带着希伯来人到处流浪。40年过去了,摩西已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不久,摩西去世了。接替摩西领导希伯来人的是约书亚。这时,希伯来人新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经过长期艰难生活的磨炼,年轻的希伯来人个个成长为强悍勇敢的战士。约书亚带领他们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渡过了约旦河,在迦南定居下来。

这个时候的希伯来人仍然四分五裂,部落众多。其中较大的部落,一个叫以色列,一个叫犹太。由于一直没有一个能使所有希伯来人佩服的人出现,有很长时间,希伯来人的各个部落没有统一的领袖。这时,来自地中海沿岸岛屿的一个叫作腓力斯丁的强大部落,向希伯来人发动了进攻,并使其遭到惨败。

在外敌的入侵下,希伯来人感到有必要组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这时,有一个名叫扫罗的勇敢的年轻人,在一次迎击敌人的进攻中表现得十分勇猛、机智和果断,成了希伯来人尊敬的英雄。一些以色列部落推选他为国王。

扫罗死后,犹太部落的大卫登上了王位。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率领犹太人将腓力斯丁打败。大卫将北方的以色列部落和南方的犹太部落统一到了一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犹太国家。

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即位,使以色列犹太王国进入全盛时期。在犹太人的历史中,所罗门是一位英明、智慧的国王。他修建了辉煌的神殿,每年不计其数的朝圣者从世界各地赶来,虔诚地参加朝拜活动。圣庙里各种乐器的声音穿越山丘传向远方,祭祀的烟火在空中缭绕,“香味直抵上帝的鼻孔”。神殿的主体建筑前有一个“门廊”,约55米高,表面全部用黄金装饰,梁上、柱上、门上、墙壁上处处都有黄金。殿内还有两个镀金的天使守卫着。除了黄金外,还镶嵌有大量的宝石。

所罗门统治期间,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和秩序,劝导他们放弃争吵和战争,从事和平的工商业建设。首都耶路撒冷从环绕一口井建立起来的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交通要塞,财富得到了成倍增长。所罗门利用贸易和外交将自己置于外国盟友的网络中心,埃及、非洲、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地区给他送来金银财宝、雪松、檀香木、象牙、马匹、孔雀等物品。

建造神殿至少花了7年的时间,建成以后,工匠和民众又花费了整整13年的时间,为所罗门和他的妃嫔建造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宫殿。整个宫殿除了所罗门的寝宫外,还包括后妃的寝宫、贵宾接待室和一个武器库。正殿的墙上装饰着亚述风格的浮雕和绘画。神殿和宫殿的建造花费了犹太人许多的金银和心血,它们不仅是所罗门的功绩,更是犹太人民勤劳和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