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2851300000002

第2章 社交礼仪1)

手插口袋打招呼是不礼貌的

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每一个关于礼节的小细节都可能决定你下一步行动的成败。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入到一个新环境后,因为不得体的问候,或一个无意中失误的动作,阻碍了你和“新面孔”的交往。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陈和小梁是同一公司的新人,但小梁比小陈晚来一个月。上班第一天,小梁在公司门口遇到小陈,小梁热情地点头微笑说:“你好!”小陈看到小梁的手随意地插在裤袋里,准备挥动的右手略微抬了抬,又放下了。小陈淡淡笑了一下就走过去了。小梁一直很纳闷儿,不知道小陈为何对他的热情视而不见。

小梁的失败在于,他不知道把手插在口袋里和人打招呼是失礼的行为。

打招呼是礼貌和友好的表示,是对友好关系的肯定或期许。小小一个招呼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交际能力,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打个招呼只需要几秒钟,却能影响到你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招呼是一门重要的礼仪课程,有许多细节问题,比如,见到不同的人该怎么打招呼?在各种场合下怎么打招呼?什么情况下不必打招呼?遇到许多人在一起时先跟谁打招呼?别人跟你打招呼时你该如何回应?如何恰当地使用招呼用语?种种情况不一而足,都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和有充分准备的。如果你现在还不能准确地回答以上问题,那你就要重新开始学习了。

恰当的“招呼”是成功交际的第一张门票

想要成功交际,首先就要与别人相识。“打招呼”事关你在别人眼中的第一印象,是结识新朋友的必要前奏,不可小觑!

如果你向别人打招呼,应注视对方的眼睛,面带微笑,声音饱满,音量适度,手势自然。如果你把手插在衣袋里,冲对方满面微笑,下巴一扬,你的形象肯定要大打折扣。

双方见面时,一般是男性先向女性打招呼,年轻人先向年长者打招呼,下级先向上级打招呼;若是两对夫妻或情侣相遇,惯例是女性互相打招呼,然后男性分别问候对方的妻子或女友,最后男性互相打招呼。女性身处公共场合时,均应主动向别人微笑并点头致意,以示问候。熟人相见,谁先看到对方,谁就先开口,不用过于拘泥。

在大街上相遇,三四步距离的时候打招呼较合适。路上偶遇不很熟悉的异性时,不必因为怕对方误会而不打招呼。如果你是女性,不要只是表情冷漠地点点头,而要礼貌地同对方打声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如果你是男性,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如果对方根本没有和你说话的意思,你也就假装没有看到对方好了!

两人以上结伴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说明同伴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不必逐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需表明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大学同学”。被介绍者应相互微笑示意。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出行,遇到女士的熟人,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最好在她俩寒暄时自觉地在两米以外的距离等候,待她们谈话完毕后继续与女伴一起起;女士则应感谢男伴对自己的等候,且不要与人闲谈过多而使男伴长时间等待。若遇到男士的熟人,男士千万别忘记向对方介绍女伴,女士应在此时向对方点头致意。

有人远远地从对面走来,应该如何打招呼呢?如果是很熟的人,可能你会迫不及待地喊他的名字,如果是领导或不相熟的人从你对面走来,你就要郑重对待了。双方距离在10米以外,你可视而不见;双方距离5米左右时可视情况而定,若对方步速极快,看起来很忙,不宜打招呼;对方步态从容,则可以选择适宜的方式打招呼。如果对方是个小群体,你应做到面面俱到。打一个面向集体的招呼如“你们好”即可;如果他们谈笑正酣,你可不打招呼,以免打扰对方兴致(但事后有机会要说明);如果你只认识对方集体中个别的人,只同熟人打招呼即可,但你的目光要照顾到其他人,以示尊重,这是一个能体现你修养的细节。

如何打招呼更得体

热情大方,亲切主动。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沃尔玛超市有一个著名的“3米微笑原则”,要求员工能做到看着顾客的眼睛微笑,向离自己3米之内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我们不必遵照这个商业礼节与人打招呼,但这个原则中包含的热情和诚恳以及主动的态度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热情大方的态度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亲切自然的表情给人优雅从容之感,无形中拉近了你和被招呼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你的魅力。

得体适度,符合身份。打招呼要适可而止,不温不火,既不显得冰冷淡漠,又不显得虚假客套才是较好的境界。时间也不要拉长成一次讨论。对长辈要谦恭有礼,可以相应的辈分称呼对方,如“伯伯”、“阿姨”之类。对同事叫名字或姓加职务即可,但态度要尊重,用语要正式。在办公室面对前来视察的领导,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起立问好。关系密切的人之间打招呼,用语可轻松随意。与外国人打招呼,要采用相应的外国礼节。此外,我们还应根据对象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打招呼的方式和用语。

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打招呼要分时候,要随时间变化而变换招呼用语。早晨说“早上好”、“您早”、“天气如何如何”;中午说“上午很忙吧”、“午饭可好”;晚上说“晚上好”、“下班了”等等。“您好”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招呼语,尽可随时使用。

打招呼还要分场所。在路上、车上、商场、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偶遇熟人,理当问候交谈,但没有必要表情和语调夸张,引他人侧目。如在会场、影剧院、音乐厅看到熟人,务必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安静,不要大喊大叫,影响他人。微笑着挥挥手、点点头即可。

碰到特殊的场合,即不宜按惯例和常规打招呼的场合,使人不便应答的场合,打招呼就得三思而行。比如两人在厕所相遇,尤其是领导和下属在厕所相遇时,简单的一个表示,点点头表明看到对方即可,也可以说一句“噢,你呀”、“嗨”等简短的话语,并不需要双方谈什么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在葬礼进行中遇到熟人,不必言语,点头、以目光示意即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对方恰逢落魄、伤心或难堪的事,建议你避开正题,绕开对方不愿提及的事,谈些轻松话题以缓和对方情绪。在此类情况下与当事人打招呼时,一定要说话谨慎、态度自然、合乎情理。避免使对方觉得奇怪或无聊,甚至怀疑你有不良动机。

握手时谁先伸手有讲究

握手,是社交场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礼仪之一。握手意味着礼貌、尊重、友好,有时是表示礼节性的问候,有时候则是表示希望与对方结识和交往的诚意。握手,说起来是“举手之劳”,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大家看大型晚会时会发现,一旦明星们走进观众席,观众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伸出双手期待与偶像握手。明星们则像一个领袖或施予者,从容地握向一双双手。在这种场景中,观众们必须先伸手才能引起明星的注意,他们的主动无可厚非。但如果换作社交聚会或其他公共场合,握手时,应该先伸手的是地位相对较高的明星。

小新是某歌星的忠实歌迷,在一个著名景点游览时,意外地看到了那位歌星。她赶忙冲上前去向对方伸出双手,歌星却戒备地退后几步,并礼貌地连声说“对不起”。小新双手悬在半空,既尴尬又伤心。

小新的遭遇在于她不懂得握手时该谁先伸手的规则,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没有选对场合。那么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握手时究竟谁该先伸手呢?为了成功社交,必须对握手的“游戏规则”有明确的了解。

相握该谁先伸手

现代社会到处强调人们要有主动精神,但握手的时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主动。握手的时候,首先要懂得先后次序,知道谁该先伸手,何时该先伸手。

“谁该主动”取决于握手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以及当时的场合。具体而言,在正式场合如公务、商务场合,双方的身份和地位决定握手时谁先伸手;在非正式场合,如休闲聚会,双方的年龄、性别、婚否决定握手时谁先伸手。

“尊者”主动。握手礼仪的基本原则是地位较高的一方先伸手。握手的双方是长辈和晚辈时,长辈先伸手;握手的双方是长者与幼者时,长者先伸手;握手的双方是领导与下属时,领导先伸手;握手的双方身份地位有所区别,身份地位较高者先伸手;握手的双方是师生关系,老师先伸手;握手的双方是已婚者与未婚者时,已婚者先伸手;如果握手的双方性别不同,应由女性先伸手。

甲公司的秘书小凤是个年轻女性,有幸随总经理会见乙公司的总经理刘波。看到甲公司的总经理,刘波马上加快脚步走过去迎接对方,并伸出右手。小凤被刘波的领导风范所折服,一看到刘波向自己投来问候的目光,条件反射地伸出手,热情地说:“刘总您好!”刘波一边伸出右手,口中寒暄着,一边暗自猜测:“这是谁呢?这么年轻,看起来像个秘书,可是她主动和我握手,派头还不小。难道是另一位经理?没听说呀!”这时小凤对刘波自我介绍说:“我是秘书小凤,请您多指教。”刘波这才明白小凤的身份。他觉得这个秘书不是不懂礼仪就是妄自尊大,心里马上看轻了小凤。心想,第一次和甲公司打交道就遇上这么个小错误,以后的合作过程中还不知道会出什么错呢!刘波还没进甲公司经理办公室的门,就已经给对方判了刑。

女性先伸手的规则只适用于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当女性面对自己的上级领导或与重要客户进行商谈时,均应由对方先伸手。

在迎来送往的场合,谁先伸手取决于谁是主人、是迎接还是告别。客人到来时,应由主人先伸手,表示对来客的欢迎;客人告别时,应由客人先伸手,表示对主人款待的感谢。如果颠倒了次序,特别容易引起误会。

由尊而卑。当一个人面对众多握手对象时,握手时要讲究先与谁握、后与谁握。这种情况下,应掌握由尊而卑的原则。先与长辈握手,后与晚辈握手;先与长者握手,后与幼者握手;先与职务高者握手,后与职务低者握手;先与老师握手,后与学生握手;先与已婚者握手,后与未婚者握手;先与女性握手,后与男性握手。当主动握手者不太清楚对方群体的身份和年龄时,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或顺时针的方向握手。

掌握握手的规则有利于我们在交际场合从容应对,但千万不要把这些规则当成“法律”去规范别人。如果你遇到身份比自己低的人主动伸手相握,万万不可冷眼拒绝,礼貌地与其配合才是得体的做法。

何时主动要看清

懂得握手时谁该先伸手,这不足以保证你能顺利达到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握手也不例外。只要我们选对时机,就能有效增进感情。合适的时刻包括初次见面、重逢、迎接、送别。此外,许多因素都影响到握手的效果,比如双方的亲疏程度、双方的性格与心情、所在场合的气氛等。对此我们要有所了解,充分考虑。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决定伸手之前,要看对方是否有心情、是否得空。对于熟悉的人,要看清彼此的距离和所处的场所、场合。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遇到自己敬重的长者或名人,当对方状态比较放松,身边没有众人围绕时,你可以先礼貌地问候,待对方主动伸手后再与其相握。在社交场合偶然遇到熟人时,要在双方距离较近的时候主动问候,与之握手,表示相遇的欣喜和问候。

在一次赛车爱好者的俱乐部活动中,张凯认识了一个外地的优秀赛车手,两人就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和经验展开了热烈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交谈之后,他们又各自去结识新的朋友,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下午。活动结束前,张凯在人群中找到那个外地车手,主动伸出手说:“你是我在这次聚会上认识的第一位朋友,认识你让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以后咱们能继续联系!”对方露出惊喜的表情,很高兴地握住张凯的手说:“一定的,你是我在这次聚会上认识的最有礼貌的朋友,认识你也让我感到荣幸,电话联系吧!”那位外地车友起初其实没有记清楚张凯的容貌,因为这次告别时的主动握手,张凯给外地车友留下了良好的深刻印象,最后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社交场所与初识者道别时,要真诚与其握手,表示相识的荣幸和离别时的不舍,以加深彼此的印象。

当你被别人介绍给新朋友认识时,要主动与对方握手以示真诚和热情。当别人给我们帮助和关怀时,要主动与对方握手以示感激。当你想对某人表达安慰、祝贺、支持、理解、鼓励时,可以主动与他握手。进入大的社交场所时,比如在大型会议的会场、影院、歌剧院等场所,你只需主动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笑挥手就行了。

死鱼式的握手令人生厌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摩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一位世界级形象设计大师给一个职业经理人上礼仪课时郑重地强调:“握手是陌生人之间的首次身体接触,就是这稍纵即逝的三五秒钟,意味着经济效益!”这段话在很多商人身上都得到了证实。

一位旅美华人在家乡举办了一次酒会,宴请当地几个房地产界的商人,希望借宴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郑先生是本地房地产大户,声名远扬,是旅美华人最为看好的合作对象。但遗憾的是,旅美华人与郑先生握手时,握到了一只潮湿柔软的、被动无力的手,这只死鱼一般的手与它的主人的洒脱热情的外表极端不相称。握手以后,旅美华人对郑先生心生巨大的失望和厌恶。最终,这次合作机会被另一位实力稍逊的地产商获得。郑先生在房地产界大大丢了面子,事后却百思不得其解。

握手者伸出的手像死鱼一样软而无力,不带任何积极信息。这是最被人厌烦的“死鱼”式握手,历来被人们诟病,可谓失败握手方式的“代表作”。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动用拇指。矜持的女性、习惯于被追捧的官员、初次接受面试而心里紧张的大学生、不愿与对方握手的人很容易这样握手。这种握手的方式让人觉得你要么冷漠傲慢、难以接近,要么刻板无趣、软弱可欺。这种握手,特别让一个有品位的人恼火。

握手方式要得体

说到握手的方式,有人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真有人不知道如何握手。那么,正确的握手方式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