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11

第11章 “一鸣惊人”楚庄王

如今,当我们一提起“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时,总不免联想到2600多年前楚国的一位著名国君,他就是楚庄王(?——前591年)。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庄王即位。这一年,他大约20岁。

庄王即位之时,楚国内有权臣,外有强敌,可谓内忧外患。特别是大臣们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政治极端腐化,政权极不稳定。一些奸臣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另外一些大臣或明哲保身,或有心无力,总之是忠奸莫辨。

在这种情形之下,楚庄王主持朝政,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他经常叹息道:满朝文武大臣虽多,却不知到底谁是真心辅佐自己的贤相良臣?谁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

为了辨识忠奸,楚庄王决定“以静观动”,上演一出宫廷“选秀大剧”。于是,楚庄王开始不出号令,不理朝政,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朝政一片混乱。

有的大臣眼看不对,就去劝谏,却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一个叫伍举的大夫听说庄王终日坐在钟鼓之间,“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心想这也太不像话了,决心冒死进谏。

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一脸不悦地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语,便漫不经心地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它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这究竟是一只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语义所指,仍不动声色地说:“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们就等着瞧吧!”伍举见庄王明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高兴而退。

但是,接下来几个月发生的事情,让伍举彻底绝望了,庄王不但不飞不鸣,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淫乐放纵。

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不缺少忠介耿直的死谏之士的。这时,楚国大夫苏从又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顾宫廷侍卫的阻拦,冲进宫里,冒死进谏。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劝谏,即便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我也死而无憾!”

楚庄王说:“你和伍举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这样,伍举和苏从终于明白了楚庄王的良苦用心,原来他是假装淫乐以考察群臣忠奸。

庄王当即撤掉宴席,赶走歌女,杀掉和罢免了一批奸佞小人,选拔任用了一批忠良贤臣,并委任忠心耿耿的伍举和苏从担任要职,辅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年轻的楚庄王意气风发,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楚庄王特别注意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关于楚庄王爱惜人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楚国宫廷有一个名叫优孟的艺人,为人正直,善辩多才。因其擅长模仿和表演,并以乐舞戏谑谋生,故名优孟。优孟经常在谈笑之间对看不惯的现象进行讽谏。有一次,楚庄王最喜爱的一匹马病死了,庄王十分伤心,决定厚葬这匹爱马。众大臣都觉得不妥,但又不敢劝谏。正在这时,只听见宫外传来一阵大哭声,原来是优孟在失声痛哭。楚庄王不解地问:“你哭什么呀?”

“我哭马呀!”优孟边哭边说,“臣请求大王高规格厚葬这匹马,用雕刻花纹的玉石做内棺,用名贵文梓木做外椁,墓前摆放丰厚的祭品,还要邀请各国的使者前来吊唁。这样一来,诸侯们就都知道大王爱马甚过爱人呀!”

楚庄王一听,恍然大悟,从此不再贵马而贱人。他挑选孙叔敖作令尹,辅佐自己,就是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

《尸子》记载了楚庄王爱护体恤老百姓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庄王身着皮裘,推窗外眺,顿觉寒气袭人,便长叹一声道:“寡人穿着厚实暖和的貂皮大衣都觉得冷,那老百姓岂不更冷?”于是他派人巡察各地,为受饥寒之困的老百姓提供救济,国人被楚庄王爱民如子的情怀所感动。

楚庄王还深知人才难得,对部下臣属非常宽容,用人不计小过,“绝缨之宴”就是最好的一例――

一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宫内的妃嫔们也都出席,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听歌赏舞。天色渐黑,楚庄王命令在大厅里点上蜡烛,继续喝酒狂欢。楚庄王还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各位大臣轮流敬酒。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烛火被吹灭了,顿时一片黑暗。这时,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抚摸了一把。许姬很恼怒,顺手拉下那人帽子上的一束缨饰,然后悄悄地对楚庄王说:“刚才有人调戏我,我已经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缨饰,您马上让人点燃烛火,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饰,就治他的罪。”楚庄王听罢许姬的话,不动声色,高声说:“大家难得这么痛快,不妨都拽断帽缨,尽兴而欢。”大臣们一听,纷纷扯断帽子上的缨饰。这时,楚庄王才吩咐把蜡烛点燃。

宴罢,许姬非常生气,埋怨楚庄王故意包庇调戏她的人。楚庄王微笑着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归来的勇士呢?”?

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将军特别勇敢,冲锋陷阵,冒死护卫庄王。他就是在宴会上被许姬扯断帽缨的人,名叫唐狡。他奋勇杀敌,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的宽容大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楚庄王还整饬军事,改革兵制,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楚国争夺霸业打下基础。

在楚庄王的精心治理下,楚国百废俱兴,国势日盛,成就霸业的时机渐趋成熟。

然而,正当庄王雄心勃勃,正欲大展身手之际,一场危机又不期而至。

这一年,楚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戎人(山夷)乘机攻击其西南境,兵锋直抵楚国腹地。同时,庸国又趁楚国内忧外患,联合群蛮作乱,麇国也率领百濮觊觎楚国。一时间,楚国危机四伏。

楚庄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贾力排众议,认为只要主动出击,攻打庸国,群蛮百濮自然慑服而退。贾的战略和庄王不谋而合。不出所料,楚国大军刚刚开拔,百濮就纷纷作鸟兽散。

楚军兵分两路,直指庸国,同时,庄王又力劝秦、巴两国同楚军一起攻打庸国,群蛮见风使舵,也加入楚军阵营。在楚、秦、巴、群蛮的联合攻势下,庸国被一举灭掉。

灭庸一役,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楚庄王杰出的军事才能,使楚国转危为安,声威大振。梁启超曾说:“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年轻的庄王临危不惧,将一场危机消灭于无形之中。人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威震天下的霸主就要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606年前后,原本居住在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寻衅滋事,成为周天子的心腹之患。

楚庄王感到北上争霸的时机降临了。他打出讨伐陆浑之戎的旗号,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北出方城,直奔中原而去。楚庄王名义上是讨伐陆浑之戎,暗地里想的却是如何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当陆浑之戎兵败四散之后,楚庄王并没有停下北上的步伐,一路北进,陈兵于洛河之滨。

周定王惶恐不安,立即派出周大夫王孙满到楚营慰劳庄王。双方施礼后,寒暄不到几句话,楚庄王就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了:“寡人有一事想请教于您,我想知道周天子的九鼎究竟有多大、多重?”

鼎,在中国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各朝均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如今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言外之意是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企图取而代之,完成先祖“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雄心,昭然若揭。

王孙满见楚军阵容强大,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天子的条件尚不成熟,便相机退兵了。楚庄王的狂放与理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楚庄王陈兵周郊,问鼎轻重,不仅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强盛时期,实际上控制着中原局势。“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

南天大鸟啼声初试,振翅欲飞了。

公元前599年,楚庄王攻灭陈国。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指挥军队,在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地向晋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晋军措手不及,死亡近半,争渡黄河又淹毙无数。邲之战以楚军大胜、晋军惨败而告终。楚庄王没有乘胜追击,带领楚国将士饮马黄河。邲之战是楚晋争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大战,楚国一举击败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从此声威大振,晋国一时不敢南向与楚抗衡,为楚国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

大捷之后,楚军上下一片欢腾。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即所谓“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不料,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停息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留与子孙后人?晋国的士兵是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堆砌‘骨髅台’呢?”于是,楚国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班师回国。

回首楚国争霸的历程,庄王数次发动战争,吞并了很多国家,但对于被灭之国,庄王都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楚庄王止戈为武,镕剑铸犁,不仅成就了楚国的霸业,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内涵。

公元前597年冬天,楚庄王乘胜攻灭萧国。

公元前596、前595年楚伐宋。宋向晋求救,晋国不敢出援,宋遂臣服于楚,出现了楚晋南北并霸的局面。

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在“春秋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他在临死前嘱托群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爱民之心,殷殷可鉴。

楚庄王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称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国霸业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大事尽在楚”。楚庄王在争霸的同时,举贤任能,整顿吏治,以法治国,改善民生。楚庄王傲立春秋五霸,可谓实至名归。

伴着高入云天的飞翔和声干长空的鸣叫,一代明君楚庄王被永远镌刻在楚国崛起的历史天空之上。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