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12

第12章 “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二十五史首开“循吏列传”先河,而列为循吏第一人的就是孙叔敖,后人因此称孙叔敖为“天下第一循吏”。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前593年),出身于楚国公族,因为受父亲官司连累,外迁期思(今河南固始),过着隐士般的生活。相传孙叔敖秃头矮小,手臂残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人,却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有人将其与屈原、刘邦、项羽一起,合称“熊楚四杰”。

隐居期思的时候,孙叔敖了解到危害期思地区最大的是水患。于是,他决心带领民众修建排水引水灌溉工程,解除水患。他身体力行,主持修建了我国亘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期思陂”,不仅免除了水患,而且灌溉了数千顷良田,造福一方,老百姓形象地称期思陂一带为“百里不求天”。至今,古老的期思陂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抗旱排涝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称赞孙叔敖是“伟大的水利专家”。

孙叔敖隐居期思之时,正值楚庄王意欲“一鸣惊人”之际,为此庄王求贤若渴,特别需要左臂右膀辅佐自己完成这番宏图伟业。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为令尹也。”因为设计修建期思陂,孙叔敖显现出过人的才能与品德,他的名声也传到了楚庄王耳中。于是,孙叔敖脱颖而出,成为楚国令尹,全力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职责是辅佐楚王制定治国方略,处理军、政、外交等大事,被称为“百官之长”。庄王非常信任孙叔敖,孙叔敖也尽职尽责,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史书记载:庄王“尽付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

孙叔敖担任令尹之后,登门贺喜的人络绎不绝。一天,有一个老者,披麻戴孝,要面见孙叔敖。孙叔敖谦恭地对老者说:“楚王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者说:“我的确是有三句话要对你说:一个人当了大官,狂妄自大,百姓就会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者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再听听您的意见。”老者说:“地位越高,态度越应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应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应清廉俭朴。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太好了,我牢牢记住您的忠告!”并毕恭毕敬地送走了老者。

从此,孙叔敖谨记老者的忠言,恤下便民,勤政敬业。关于楚车形制与楚币规格的改变,就是其中两个最好的例子。

楚国民间当时多用牛车,车厢较低,不易改为马车,既不方便生活,也不便于战时征用。为此,庄王同孙叔敖商议,想颁布一道法令,让百姓把牛车车厢升到和马车相等的高度,平时方便生活,战时可用作战车。孙叔敖认为庄王的主意的确很好,但是法规和命令不宜颁布得太多太勤,否则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他对庄王说:“这事无需大王颁布命令,只要臣吩咐把城门的门槛加高一些就可以了。门槛一加高,低车过不去,车上的人必须下来把车抬过门去。乘车的都是贵族,他们懒得在进出大门时下车,此后就会主动把车厢升高的。”庄王觉得孙叔敖言之成理,立即照办。大约半年以后,楚国牛车的车厢都升高了。

当时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做“蚁鼻钱”。庄王认为这种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强令通行,但是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引发市场混乱。孙叔敖了解情况后,立即命令罢去新币,恢复旧币,市场又趋繁荣。

孙叔敖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出发,对法规、法令的制定和公布时间把握恰到好处,充分显示出他高人一筹的治国才能。

楚国是一个农业国,水利又是农业命脉。因此,孙叔敖执政后,更加重视水利建设。上任不久,就发动安徽寿县一带农民群众兴修芍陂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西南),缓解了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干旱问题,从而又解决了楚国在这一地区疆界不稳定的问题。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孙叔敖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在沮漳河下游等地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孙叔敖主持建设的这些水利工程比西门豹修建的漳河渠要早200年,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要早360年,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楚国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楚国的争霸事业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先生在考察芍陂时,兴致勃勃地吟诗赞道:“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孙叔敖还注重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他劝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这样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于国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孙叔敖非常重视军事改革,建设强大军队,以适应争霸战争需要。孙叔敖制定了军法,对各军的建制、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并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如军法增加了步兵人数,以弥补车兵之不足。车战,适宜广阔的原野,如遇上在山林、坡地、沼泽、沟壑作战,车兵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有战败的危险。增加步兵,就弥补了车兵这一弱点,增加了战时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又如军法改革了军队行军制度,将军队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工明确。规定各级军官战时各执不同的旗号,部队按旗号行动,做到了进退有序。再如军法还将30辆战车兵分为左右两广,右广从早晨值勤到中午,左广从中午值勤到晚上。夜晚还派近臣按顺序带班、督班,以防意外。经过孙叔敖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楚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楚庄王眼见楚国国力逐渐增强了,便萌生了兴师伐晋、争霸中原的想法,为防止有人反对,他宣布:“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认为与晋国开战的条件还不成熟,取胜无把握,贸然出兵将铸成大错。作为重臣如明知国君的决定是错误的,怕死而不谏,是对国君最大的不忠。于是,他对庄王说:“臣闻畏鞭笞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为了使庄王收回成命,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一处花园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园子一棵榆树上,一只蝉正在树枝上饮露水,却不知道背后有只螳螂正要捕它;螳螂要捕蝉,却不知道后面有只黄雀正要吃它;黄雀要吃螳螂,却不知树下一童子挟弹丸在瞄准它;而童子只想逮黄雀,却不知自己前有深坑,后有荆棘。蝉、螳螂、黄雀、童子都只看到眼前好处,而不顾后患,都很危险啊!庄王明白了孙叔敖的用意,决定暂时中止兴师伐晋的计划。这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由来。

经过孙叔敖一系列的改革,楚国朝政大振,国家大兴,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做好了争霸的充分准备。楚国终于踏上了陈兵周郊、问鼎中原的征程。

公元前597年,楚与晋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孙叔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邲之战,以楚国大胜、晋军惨败而告终。

不久,陈、郑、鲁、宋等国放弃晋国,而与楚国结盟,中原霸主的地位遂转向楚国,楚庄王终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庄王成就如此恢宏的伟业,与孙叔敖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孙叔敖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他廉洁自守,轻车简从,粗茶淡饭,生活异常简朴。同时,“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即要求自己的家人不穿丝质服饰,他所乘骑的马匹也只能喂草饲料,不允许用粮食喂养。孙叔敖任令尹多年,两袖清风,家中居然几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无力置办。

孙叔敖死后,家中生活无以为继,他的儿子只能以打柴维持生活,生活异常艰难。楚国宫廷艺人优孟听说这件事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非常不安,他决定帮一帮孙叔敖的后人。于是,优孟就天天和孙叔敖的儿子待在一起,穿着孙叔敖衣帽,揣摩孙叔敖的神情、声调。渐渐地,他模仿得像极了孙叔敖。一年后,楚庄王举行生日宴会,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上前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死而复生,要拜优孟为相。优孟却说妻儿不答应,因为他们听说孙叔敖虽然贵为令尹,但因为廉洁奉公,一贫如洗,连妻儿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楚庄王听后,立刻明白了优孟的良苦用心,马上召见孙叔敖的儿子,给予资助。

孙叔敖虑事深远,行事谨慎,廉政为官,勤政为民,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榜样。这也是司马迁为循吏立传时以孙叔敖为第一人缘由所在。“廉吏何为,行将奋于百代焉”。孙叔敖的行状无疑将给后人以极大启迪和激励。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