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2855000000014

第14章 “中兴之主”刘秀

网络曾有一个调查,请网民票选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明君,结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出现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等,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基本上每个版本都有入选。在各种版本中,汉光武帝刘秀入选其中的频次也非常高。

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刘秀出身西汉皇族,有着高贵的身世。《东观汉记·帝纪一》说:“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但是,刘秀既然是汉高祖之后,又怎么与枣阳渊源至深呢?《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载:“节侯买,以长沙定王子封于零道之舂陵乡,为舂陵侯。……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舂陵白水乡即今湖北枣阳市吴店镇。由此可见,刘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来到枣阳。

然而,出身高贵的刘秀却又生不逢时,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年代。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王莽取得政权后,力图改革私弊,稳定新朝的统治。但他没有找准社会的症结所在,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使各种社会问题更趋尖锐。加之王莽末年,天下连续几年遭到严重的蝗虫灾害,寇盗蜂起。政治危机叠加自然灾害,朝野危机四伏,风雨飘摇。刘秀正是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秀出生在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一带),其父刘钦当时任济阳县县令。

刘钦给这个新生命取名“秀”。“秀”字的本意是谷物抽穗扬花,《尔雅》中这么解释:“荣而实者谓之秀。”果然,刘秀长大之后,“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刘钦后来调任南顿县令(今河南项城一带),汉平帝元始三年(3年)死于任上。刘钦去世后,刘秀投靠其时任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令的叔父刘良。后刘良被罢官,刘秀只得随叔父良回到故乡舂陵乡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

在舂陵白水村,刘秀同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刘秀还特别有经营头脑,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一带销售,增加家庭收入。

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刘秀,虽属皇族,但由于嫡系继统的疏远,实际上已是一介布衣。刘秀心里非常痛恨篡夺皇位的王莽,一心想恢复刘汉王朝。所以,胸怀鸿鹄之志的刘秀并不满足眼前这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及至年长,刘秀便来到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求学。在长安,刘秀勤学好思,广泛接触社会,大大开阔了眼界,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后来因家境困难,刘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枣阳,恢复昔日的田园生活。但是,刘秀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一直在等待大展宏图的机会。

时机终于到来了。

王莽末年,社会动荡加剧。公元17年,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在绿林(即今湖北大洪山)发动农民起义,队伍由数百人发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凤率领这支农民军,占领了绿林山,并把这里作为根据地,继续发展队伍,对抗朝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绿林军”。

就在绿林军风起云涌之际,刘秀与其兄长刘也在枣阳组织起一支以舂陵刘氏宗室子弟为骨干的“舂陵兵”,响应绿林军。因为舂陵兵一开始就以“复兴汉室”为口号,故又称“汉军”。不久,刘、刘秀率部加入绿林军,成为绿林军中一支很重要的力量。这时,刘秀虽还不是主要领导者,但他在组织和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湖北农民起义军遥相呼应,山东樊崇领导的“赤眉军”,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他们接连打败王莽派去的镇压官兵,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

公元23年,绿林军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2万人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王莽火速调集各州郡兵40余万南进,企图一举扑灭义军。

王莽军队进发到颍川(今河南禹县),迫使刘秀的部队撤回昆阳。当时昆阳汉军仅八九千人,一些将领见王莽军声势浩大,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各位将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义军无路可走,乃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守城,刘秀率13名骑兵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兵。

刘秀等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守将,率步兵骑兵1万多人驰援昆阳。

援军抵达昆阳后,刘秀挺身而出,亲自率领3000人组成的敢死队,从城西向敌军中坚冲杀,很快把敌军给冲乱了,并趁乱杀掉了敌军主将,城中的义军一见敌军阵营大乱,立刻呼啸而出,内外夹击,声动天地,王莽官军顿时崩溃,互相践踏,一退百余里。又恰逢天降暴雨,河水暴涨,许多官军被淹死,回到洛阳时,40多万人的大军只剩下数千人。

昆阳之战,刘秀等义军将领以昆阳守军钳制强敌,用精干援军捣敌要害,大破王莽军主力,为进军洛阳、长安,推翻新莽政权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昆阳一战,也显示了刘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昆阳大捷,王莽的主力丧失殆尽,义军乘胜追击直捣长安。公元23年,义军攻入长安,斩杀王莽,新朝灭亡。

公元25年,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进下,刘秀在镐(今河北柏乡县)正式即位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建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终于实现了重建大汉王朝的宏图大志。

自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到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已经是“十有二存”了。

定都洛阳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局面,刘秀忧心如焚。他痛下决心,拨乱反正,稳定政局,尽快把穷苦百姓从王莽苛政中解脱出来。为此,他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他不循旧规,大胆改革,九下诏书,释放官私奴婢,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且人口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精兵简政,裁减四百余郡县,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安抚边境,缓和民族矛盾;轻薄赋,实行三十税一;改革吏治,限制特权;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君臣齐心,厉行薄仪廉政,等等。

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略的施行,新生的东汉王朝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较之东汉初立时期,增长了一倍还多,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

刘秀执政期间,国势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史称“光武中兴”。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允冠百王,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因此,刘秀也被称为匡扶汉室的中兴英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之一。

作为一代明君,刘秀也不乏温情与亲情,但却不逾越法律底线。

公元44年,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男仆在光天化日下杀人,洛阳令董宣下令捉拿凶手。湖阳公主却把凶手藏了起来,官府一时无可奈何。但是,董宣并不罢休,他决心缉拿并严惩凶手,以维护法制的尊严。

一天,以为风声已过的湖阳公主让该男仆为她驾车出行,董宣闻讯,等候在公主的必经之路,拦住车马,横刀相迎,将凶手绳之以法。

湖阳公主向皇兄刘秀哭诉告状,刘秀听说后,亲情一时战胜了理智,非常生气,令人将董宣拿下,准备用刑。同时,他向董宣发出暗示,希望他能委屈求情,以获宽恕。出人意料的是,董宣非但没有接受刘秀的好意,反而用头猛撞柱子,一时血流如注。

刘秀大为震惊,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糊涂,他当即下令释放董宣,官复原职,另加赏钱三十万。这件事一时震动京师,人称董宣为“强项令”。

事后,湖阳公主质问刘秀,你当百姓时藏匿官府捉拿的人,官吏不敢进屋,威猛异常,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一个小小的董宣也治不了呢?刘秀笑着说:“天子不与布衣同。”

刘秀的温情,则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家乡那份炽热的情感上。

湖北枣阳不仅是刘秀的成长地,也是刘秀的发迹地。在这里,刘秀由一个无忧无虑、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谨厚诚信、雄才大略的青年;在这里,刘秀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在这里,刘秀迈出了复兴汉室的第一步;在这里,留有刘秀太多的汗水、梦想、执著与成功。所以,对于枣阳,刘秀始终怀有一份殷殷眷念之情,挥之不去。

刘秀登基后,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但他仍念念不忘家乡,情系故土。据史籍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5次回到故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祭祖并看望、款待族人及乡亲,表达眷念之情。

在衣锦还乡的同时,刘秀还给予故乡许多恩赐。一是提升家乡行政区划的级别,刘秀在削平主要割据势力、全国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建武六年(30年),下诏用自家祖陵章陵的名字,将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二是对章陵县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刘秀诏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种差役。

无情未必真豪杰。作为一代名君,刘秀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但同时他又侠肝柔肠,深情款款。

由于长期的征战和劳累,积劳成疾,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于洛阳,终年62岁。

如今,在枣阳吴店镇境内,还保存有皇村遗址和舂陵故城遗址。皇村遗址位于吴店镇白水村旁,枣阳市政府在此修建了皇村遗址陈列馆。舂陵故城遗址在今吴店镇舂陵村,是西汉舂陵侯国、东汉章陵县、三国义阳郡、南北朝安昌县和隋开皇年间舂陵县治所的故城址。为了纪念刘秀,明万历年间,乡人在城西关口立石碑一块,上书“汉世祖光武帝故里”。同样在明万历年间,枣阳知县张靖臣为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城西立“古帝乡”碑一块。

汉光武帝刘秀文韬武略,治国有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如果说南怀瑾所言或许带有个人偏爱色彩的话,那么,毛泽东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倒是比较持正公允。

(刘玉堂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