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10

第10章 秦汉:天下统一(2)

从以上四种人的组成, 特别是他们在新王朝建立前后地位的升降可以看出, 在汉朝建立后, 维护新王朝安定, 在制定政策上起决策作用的是第二、三两种人。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的格局, 主要是以他们为标志的。汉高祖对这两种人的使用各有偏重, 在治理国事方面, 比较多的依靠萧何、曹参等人, 而在加强汉王朝的稳定方面则更多地倚重周勃、樊哙等人, 这里固然有职务分工的不同, 但与刘邦的信任程度也有很大关系。萧何当时担任相国, 曹参则任最大的封国———齐国的相国。两人都是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至于周勃, 汉高祖也有“安刘者必勃也” 的评价, 视为安定汉家王朝的中流砥柱。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 布衣将相格局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缓和了阶级之间的对抗, 满足了广大百姓要求社会安定、休养生息的愿望, 这是历史的进步。

将军的沿革

春秋时代以卿统领军, 故称卿为将军, 一军之帅称将军, 所以当时还不是严格的官名。到战国时代才开始为正式官名, 而卿仍称将军, 国家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代承袭战国制度。汉代置大将军、骠骑将军, 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位次上卿。西汉还有中将军。晋朝的将军名目众多, 有骠骑、车骑、卫将军, 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等大将军,开府(指官员可以成立府署, 自选僚属) 者位从公, 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

吕氏王朝的兴亡

中国封建历史竟如此巧合, 女子的专权执政, 由汉初吕后始而以清末慈禧终。

尽管前者帮助刘邦平定四海, 治理天下, 加强汉王朝中央集权不无微功, 而后者淫威肆虐, 祸国殃民, 为害极深, 功过是非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两个女人为摘取皇冠而施展的阴谋权诈, 凶残歹毒, 则如出一辙。慈禧的所作所为, 已是家喻户晓, 而她的祖师———吕后的庐山面目, 却是一般人不甚了解的。

吕后名雉, 字娥姁。因父命下嫁刘邦, 与刘邦是患难夫妻。楚汉争霸中, 她一度被项羽抓获, 扣为人质, 吃过不少苦头。史载“吕后为人刚毅, 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就是说, 在刘邦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 直接策划诛杀功臣、铲除异己, 多是吕后插手干的。

汉六年(前201年), 有人上书楚王诬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计, 以巡游云梦、朝会诸侯为名, 诱捕了韩信。回到洛阳后, 因查无实证, 赦免韩信罪, 降为淮阴侯。

韩信意识到刘邦忌恨自己的才能, 从此常称病不朝, 日夜怨恨, 终于和陈豨合谋反汉。高十年(前197年), 陈豨举兵叛乱, 刘邦率兵亲征, 韩信暗地与陈豨联络, 准备在京城举事, 里应外合。部署已定, 只等陈豨的消息。不料被舍人告发, 吕后与萧何当即设谋, 一面派人诈称从刘邦处归来报捷, 扬言陈豨已死, 诸侯群臣速入朝贺, 一面让萧何出面骗韩信入朝。当年韩信背楚归汉, 是萧何力荐当了大将,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韩信自然不会怀疑。结果一进长乐宫, 就被吕后杀了。

再说梁王彭越。刘邦讨伐陈豨, 征调彭越前往, 彭越称病不行。部下劝他发兵谋反, 他又首施两端, 犹豫不决。后来他的太仆告密, 刘邦把他抓起来, 本欲治罪,虑其反形未具, 废为庶人, 迁往蜀郡。途遇吕后从长安来, 彭越自言无罪, 哀求吕后让他迁回昌邑故乡。吕后假装应允, 待到洛阳, 却劝刘邦不要放虎贻患。于是设计教人诬告彭越再次谋反, 随即杀了彭越, 并将尸体剁成肉酱, 遍赐诸侯, 以儆效尤。这种残忍的手法终于激起淮南王黥布起兵反汉, 最后也被诛灭。

吕后用权诈谋杀异姓三王, 对于免除内乱、巩固汉初中央政权无疑是有益的。

不过她也正是借此消灭异己, 树植私党, 威服群臣, 为日后篡权夺位铺平了道路。

这是她一箭双雕的手法, 也是摘取皇冠的第一步。

果然, 刘邦死后, 后党与刘氏宗室的斗争日益加剧。在这场政争中, 吕后首先拿来开刀的就是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如意。刘邦生前, 围绕着皇太子的人选, 戚夫人与吕后明争暗斗, 势同水火。吕后用张良计, 最终保住了惠帝的太子之位,也保全了自己的势力, 但对戚夫人母子则视如眼中钉、肉中刺, 必欲除之而后快。

刘邦死后, 戚夫人失去靠山, 吕后立即把她囚进掖庭, 砍掉手脚, 挖去双眼,烧聋耳朵, 药哑嗓子, 号为“人彘”; 接着又毒杀了赵王如意。然而权欲熏心的吕后并未满足于这场庶嫡之争的小小胜利, 要想摘取皇冠, 君临天下, 还必须断绝帝嗣,剪灭宗室。吕后先将鲁元公主之女, 即惠帝的外甥女立为皇后, 近亲联姻, 惠帝无子, 只好取后宫美人之子立为太子。接着从精神上折磨惠帝, 让他前去观看“人彘”。惠帝因痛恶吕后的惨无人道, 知其歹毒无比, 从此不理朝政, 忧病而死。这样, 太子幼小, 只好由吕后垂帘听政了。这是她位登九五之尊的第二步。

此后, 吕后开始大封吕氏, 并剪除刘氏宗亲, 刘邦八个儿子中只剩下远离京城的齐王刘肥、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三人。

吕后谋诛异姓三王, 当时刘邦在位, 群臣慑服。吕后虐杀宗室诸王而封诸吕,违背了刘邦开国时的君臣盟约———“非刘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 大臣不平, 群情激愤。右丞相王陵面折廷争, 坚决反对立诸吕为王, 虽被免官而不悔。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虽当面拥护, 而内心不服。所以吕后死后不到两个月, 曾经炙手可热、显赫一时的吕氏王朝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颍阴侯灌婴与齐楚之兵里应外合, 一举而歼灭了。

吕后当政时, 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在经济上, 实行轻赋税, 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 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均全面为“文景之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 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 下书羞辱吕后, 说: “你死了丈夫, 我死了妻子, 两主不乐, 无以自虞, 愿以所有, 易其所无。” 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 压住怒火, 平心静气复书说: “我已年老弃衰, 发齿也堕落了, 步行也不方便。” 然后赠与车马, 婉言谢绝, 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匈奴自愧失礼, 遣使向汉朝认错。

汉代妇女地位较高

汉代重女权, 也就是说, 在汉代, 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在远古时代, 世系从母系方面来确定。比如古代的姓多从“女”, 比如姬、姜、嬴、姒、嫪等, 都是如此。到了汉代, 仍可看到承认女系这一古老文化现象的遗存。汉景帝长子刘荣因为其母为栗姬, 于是被称为“栗太子”; 汉武帝子刘据立为太子, 因其生母为卫皇后卫子夫, 又被称为“卫太子”; 刘据的儿子刘进, 因生母为史良娣, 所以又称作“史皇孙”。汉代还有很多妇女封侯, 享有爵位和封邑。如刘邦封兄伯妻为阴安侯。吕后专政, 其实是汉代重女权的最显著的例证。

七国之乱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建立汉朝之后, 并没有废除分封制, 而是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在一起, 推行了一种名为郡国制的地方行政体制。

当初为了对抗项羽的需要, 刘邦承认异姓王, 拉拢异姓王, 在异姓诸侯和大臣的拥戴下, 他于汉五年(前206年) 当了皇帝。此时的异姓诸侯王一共有七个, 即楚王韩信, 梁王彭越, 淮南王英布, 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卢绾), 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其中除韩王信和臧荼外, 其余五人在楚汉战争中为协助汉王刘邦得天下都立有汗马功劳。刘邦逐一诛除了异姓王, 长沙王因地方偏远而幸免。

此后, 汉王朝陆续分封刘姓子弟为王, 用以藩屏汉室。先后分封了二十二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到了汉景帝时, 诸侯的势力变得强大起来, 土地又多, 像齐国就有七十多座城。有些诸侯国不受朝廷的约束, 简直成了独立王国。

御史大夫晁错见各诸侯国的发展态势很有可能造成国家分裂的危险, 就对汉景帝说: “吴王私自开铜山铸钱, 煮海水取盐, 招兵买马, 动机不纯。不如趁早削减诸侯国的封地。”汉景帝有点犹豫, 说: “削地只怕会引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 “诸侯想造反的话, 削地会反, 不削地将来也会反。现在造反, 祸患小; 将来他们势力大了, 再反起来, 祸患就大了。”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 便下定决心, 削减诸侯的封地。过了不久, 朝廷找了些理由, 削减了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一个郡, 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正当晁错与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时, 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 救护刘氏天下” 的旗号, 煽动其他诸侯一同起兵造反。

公元前154年, 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 汉景帝惊恐之余, 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嘱咐: 国家有变乱, 就让周亚夫带兵出征。于是, 他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 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 朝廷中有人妒忌晁错, 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的过错, 如果杀了他,七国就会退兵。接着, 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 说他大逆不道, 应该杀头。汉景帝看了这个奏章, 竟昧着良心, 批准了。这样, 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 竟莫名其妙地被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 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 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 夺得了几座城池。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 冷笑说: “现在我也是个皇帝, 为什么要拜受别人的诏书?”这时, 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 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问他:

“你从军营里来, 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 吴楚答应退兵了吗?”摇邓公说: “吴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这次借削地的借口发兵, 哪里是为了晁错呢? 陛下把晁错杀了, 恐怕以后没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 但后悔已来不及。幸好此时还有周亚夫。

太尉周亚夫, 是周勃的儿子, 很善于用兵。他接受平乱的任务以后, 对汉景帝说: “楚国的军队很剽悍, 跟他们正面作战很难取胜, 应当断绝他们的粮道, 才能制服他们。” 汉景帝批准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 周亚夫领兵出发了。

军队来到霸上, 有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说: “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 他招兵买马, 想要造反已经很久了, 这次您出兵去征讨, 他一定会在半路上山势险峻的地方设下埋伏, 袭击您的队伍, 所以您千万不要从老路行军; 应当走蓝田, 出武关, 直奔洛阳, 走这条路虽说远一些, 路上要多花一两天时间, 但是走这条路出乎吴王他们的意料, 他们一定没有防备, 等到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 以为您是从天而降。” 周亚夫接受了赵涉的意见, 大队人马从右路直奔洛阳。

赵涉的建议果然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 使得联军的粮食供应发生很大困难, 当时正值天寒地冻, 叛军粮尽援绝,斗志锐减, 终于自行溃退。周亚夫乘机发动猛烈进攻, 把吴楚七国联军打得大败。

楚王刘戊自杀, 吴王刘濞带了几千人冲出重围, 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他想去联合东越兵卷土重来, 可是周亚夫早已悬赏一千斤金子购买他的脑袋, 所以东越人不但不帮助他, 反而乘机杀了他, 把他的脑袋献给了周亚夫。随后其他各路叛军也相继被击败, 纷纷投降。至此, 历时约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 终于被平定下去了。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较量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较量, 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 叛乱被平息后, 景帝下决心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首先, 他继续推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计划, 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大国十余城, 小国数城而已。其次, 下令取消诸侯王任命封国官吏的权力, 并不准他们干预封国内的军政事务。王国军政由中央任命的内史、相负责, 诸侯王仅得享用封国之租税而已。再者, 削减王国官属,降低王国官吏的级别。这就从制度上杜绝了地方势力坐大割据的可能性。自此以后,诸侯王国虽仍存在, 但和一般郡一样, 成为中央直接统辖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再也无力与中央集权政府抗衡较量了。到汉武帝时期, 又采用“推恩令”, 诸侯王国势力进一步削弱,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大大巩固和加强了。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想削藩, 但又怕诸侯们反对, 万一再来个“七国之乱” 怎么办?

有个大臣叫主父偃, 向汉武帝献计谋说: “现在诸侯们一般都有十多个子弟, 但仅嫡长子可继立为王侯, 其余的虽同是亲骨肉, 却得不到尺寸的封地。这不能体现您作为天子的仁义孝悌之道。您如果让诸侯们给他们的每个子弟都分封一块土地, 各自据以为列侯。这样, 诸侯王的子弟都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感受到您给每个人都施予了恩泽。而实际上, 您已把各地的诸侯国化整为零, 分而治之。不用我们动手削藩, 他们的势力也就自然衰弱下去了。”汉武帝听后, 觉得这个计谋很好, 于是颁布“推恩令”。果然, 通过广封列侯的方式, 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这个办法好, 好就好在当事人自愿。允许诸侯把土地再分配,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有份儿, 诸侯们高兴, 皇帝也高兴。土地像蛋糕一样越切越小, 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大儒董仲舒

汉初, 统治者执行与民休息、简政轻赋的政策, 崇尚黄老之术。但儒家的地位也渐渐提高, 比如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仪, 使他感受到天子的尊贵, 认识到君臣尊卑和君权神授对维护统治十分必要。而这正是儒家所擅长的, 儒生们有了用武之地。

到了武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与董仲舒对儒学的整理和发扬是分不开的。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 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 人。他少年时代治《公羊春秋》, 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景帝在位时与胡毋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 有“三年不窥园” 之说。他治学认真, 在学术上造诣很高。在司马迁看来, 自汉初到汉武帝, 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 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班固则认为, 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 举贤良文学之士, 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即“天人三策”) 上书汉武帝。

董仲舒“天人三策” 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 从“天人相与” 出发, 论证“大一统” 是“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 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 主张办太学, 求贤养士, 实行“量材而授官”, 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

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 十分满意, 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 相,辅佐易王刘非。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 向来骄横, 喜好武勇。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 因此易王对他也很敬重。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 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 推衍阴阳的变化, 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 而放纵阴气的发展;要使雨停止, 其方法则相反。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但汉朝人很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