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09

第9章 秦汉:天下统一(1)

秦的一统与旧势力的反动

秦汉时期是中华帝国的初创时期。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把秦至清的历史, 区分为三个阶段: 秦汉是第一帝国时期, 唐宋是第二帝国时期, 明清是第三帝国时期。

秦朝的统治虽然短暂,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朝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实行郡县制; 设立三公九卿等封建官僚群, 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使全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高度统一。

秦朝的统治是短暂的。秦始皇死后不久, 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秦朝被推翻。在秦末战争中崛起了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 他们为了争夺天下, 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 刘邦击败了项羽, 正式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汉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 它使中华帝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 西汉的二百余年间, 在中国持续了近两千年的专制政治制度得以确立。而“汉族” 这一称谓也与西汉政权对天下政治形势的基本确定有关。

汉武帝是汉朝最有作为的君主, 他把儒家思想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 这一传统被后代的王朝继承下来; 他发展生产, 富国强兵, 使汉朝空前强大起来; 他开疆拓土, 极大地扩展了汉帝国的版图。但由于其一生与匈奴作战, 并由此引发了朝廷内部持不同意见的政治派别的争斗, 终使西汉政权由极盛转向衰败。后来虽然有“宣帝中兴” 的努力, 但毕竟元气大伤, 无法恢复到武帝之前的盛势。从昭帝、宣帝时代出现的外戚专权的风气, 最终发展为王莽独掌朝政, 建立“新朝”。至此, 西汉统治结束。

王莽托古改制不合时宜, 带来更大灾难, 结果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公元25年夏, 刘氏宗室刘秀正式称帝, 重新建立起汉朝的统治。他建都洛阳, 史称东汉(25年—220年)。

东汉的科学技术、文化也有很大进步, 比如改进了造纸术等。为加强思想统治,东汉王朝大力提倡儒学。另外, 道教发展起来, 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 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

从汉和帝开始, 东汉基本上都是幼年皇帝即位, 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正是这两股势力的斗争, 使东汉王朝日益衰败下去。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给垂死的王朝以致命的一击。继而发生董卓之乱, 汉献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 东汉名存实亡。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 建立魏朝。

秦并天下, 并非专靠武力; 秦国的内政在七国中也最为优美。战国时, 荀子游访秦国后, 在《强国篇》中谈到: 秦民风淳朴, 官吏忠于职守, 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所以, 它的强大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秦始皇要把这种政治推广到天下, 以秦为标准而使天下制度文物完全划一。秦始皇认为, 天下苦战不休的原因是因为有诸侯, 周天子当初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 年代久了, 诸侯疏远, 诸侯相互攻伐, 周天子不能禁。所以, 他要灭六国,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收天下之兵器, 聚之咸阳, 铸金人十二; 统一度量衡, 书同文, 车同轨; 将天下豪富徙于咸阳, 集中管理。

积极赞助始皇的是李斯。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早年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后为秦朝丞相, 是秦朝大一统政策的制定者。

但这种政策极遭文人政客的反对, 因而引起焚书坑儒的惨剧。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 要求根据古制, 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 以古非今者灭族; 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 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 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 大怒, 派御史调查, 审理下来, 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全数坑杀。此即“坑儒”。

同时旧势力中有人要用战国时代流行的刺杀方法推翻新建的一统政治。如乐师高渐离, 隐姓埋名, 后得到在始皇身边击筑的机会, 企图行刺, 事败被诛。留侯张良, 本是韩国贵族子弟, 国破后, 募得力士, 在始皇东游途中, 以大铁锥进行狙击,误中副车。始皇大怒, 大索天下, 张良逃亡。

始皇死于东巡途中, 中车府令赵高勾结李斯, 篡改始皇遗诏, 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 扶立公子胡亥, 是为秦二世。胡亥只知享乐, 对赵高言听计从。赵高指鹿为马, 排除异己, 又设计陷害李斯, 继任丞相。公元前209年, 戍卒陈涉、吴广揭竿而起, 天下大乱, 赵高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 诛夷三族。

此时, 天下诸侯以项籍为首, 攻入咸阳, 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 焚其宫室, 分其珍宝财货, 秦遂灭亡。

就人一方面来说, 巩固皇帝政治功劳最高的李斯与处军事重要地位的蒙恬都被谗害, 文武两方并失依据, 恐怕是秦内部衰乱的主因。秦朝祚命虽短, 但已大演宦官乱政的把戏, 因而给旧势力一个暂时推翻一统政权的好机会。

“博士” 的演变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 博士只做政府顾问, 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汉代以后, 博士开始任学官, 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 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 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 如“茶博士”、“酒博士” 等。

楚汉之争

秦汉之际是普通所谓楚汉竞争的时期。刘邦和项羽都是在反秦战争中崛起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秦代是初次的天下一统, 楚汉之争是初次的群雄逐鹿, 从此一治一乱的循环就成为中国历史的定例。许多当初与政治无涉的平民甚至流氓无赖蜂起割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这样起事的人就是陈胜, 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 率众起兵, 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不久后在陈郡称王, 建立张楚政权。他代表下层民众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呐喊。

但楚汉之争有与后世大乱不同的一点, 就是其中含有旧势力反动的成分。各地起事, 都以复兴六国的名义相号召; 起事的人中也有许多是六国的王孙遗臣。项羽可说是这种遗人的主要代表, 他是楚国的贵族,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梁战死后, 他取得军事指挥权。前207年, 在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 他自立为西楚霸王, 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但这浪漫的复古运动终归失败, 项羽自己的事业已证明那是万难实现的理想。最后天下又归一统, 并且此次成功的是流氓小吏出身的刘邦。

刘邦本是泗水亭长, 手下的功臣除了张良以外, 大多出身低微, 萧何、曹参都是普通小吏, 樊哙是屠夫, 夏侯婴是马夫, 灌婴是卖布的, 周勃做点卖筐的营生, 有时充当丧事吹鼓手。清代史学家赵翼总结为“汉代布衣将相之局”。汉初礼仪简省, 当时往往“群臣饮酒争功, 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 也反映了新王朝政风的平易。

刘邦虽说没有文化, 但也没有束缚。他看不起儒生, 经常抓起腐儒的帽子, “溲溺其冠”。因为那些儒生的计策, 大多不合用。当郦食其来访时, 他听到此人高声称自己是“高阳酒徒”, 不似一般腐儒, 肃然起敬, 引入上座。可见, 刘邦没有知识, 但不轻视知识。当叔孙通为他制定朝仪, 让他感觉帝王的尊贵时, 他是体会到文化的价值的。

刘邦专业知识不多, 但他会用人。手下的专业人士为他服务就行了。他虽读书少, 但有大智慧, 眼界不低, 处事灵活, 他能把其他人都笼罩住。所以韩信说自己善于将兵, 而刘邦善于将将。

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德上, 刘邦不是完人; 在胸怀和创造力方面, 他就非常突出。在群雄蜂起、逐鹿天下的非常时期, 道德的完人可能无法承担时代的使命,而突破、发展是更重要的主题。刘邦的心很大, 什么都能包容, 总有突破的办法,所以天降大任于他。

他不重亲情, 但重友情, 重才能。他的团队非常强大, 人才济济, 很多功臣都是早年的穷哥们儿, 樊哙是杀狗的, 夏侯婴是个马夫, 灌婴是卖布的, 周勃做点卖筐的营生, 有时充当丧事吹鼓手。

刘邦靠的不是知识, 靠的是个人强烈的生命、英雄的姿态、豁达的气度吸众用众, 团聚一部分立体的力量来驰骋纵横, 开出新局面。

刘邦又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最大的长处在于知己所短, 知人所长。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不在于和项羽单挑, 所以无论项羽如何嘲笑激将, 他都全无所动。他不在乎虚假的面子, 不在乎荣誉, 只要实惠与收益。他是个清醒的人, 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就是成功。对于许多人来说, 在奋斗的道路上不太可能同时得到太多东西, 所以在面对诱惑和选择时, 必须知道自己最重要的目标。除了这个目标之外,他必须学会放弃一些次要的东西。

古人的座次与尊卑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 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 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 人们以右为尊, 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 有贬官之意。

我国古代的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 前堂(相当于客厅) 后室。在堂上举行礼节活动时以南向为尊, 其次是西向, 再次是东向, 最后是北向。因此皇帝在宫殿中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 与之相对应的北向位, 即臣子位。因此, 称王称帝又叫“南面为尊”, 反之则是“北面称臣”。相对于堂室, 室内的座次礼仪又有不同, “席南向北向, 以西方为上”, 由于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 其次是坐北向南, 再次是坐南向北, 最卑是坐东向西。《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里即有清晰的范例: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 张良座次最卑。

刘邦居亚父下首, 显然没被项羽放在眼里。

布衣将相的新格局

秦朝灭亡后, 刘邦战胜六国贵族残余势力的代表项羽, 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统治集团形成了平民皇帝与布衣将相的新格局。

在推翻秦王朝的伟大事业中, 项羽可以说是功勋卓著, 他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在这些方面, 显示了项羽的果断, 他的过人勇气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在推翻秦王朝后, 他以霸主自居, 他的历史功绩成了阻碍他前进的包袱。他只图一时痛快, 任意烧杀抢掠, 不计政治后果; 他刚愎自用, 听不进别人意见。由于狭隘的贵族心理作祟, 他只相信项氏子弟, 不能尊重和信用有才干的人。于是, 范增离开了他, 韩信和陈平也离开了他, 连手下的重要将领英布也背弃了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许多胜利, 但由于屠城、杀秦降卒、烧秦宫室、杀害义帝等一系列暴行, 使他在政治上背上了无法洗刷的坏名声, 而分封诸侯这种政治上的重大失策, 更使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以致终于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剧。

取秦而代之的汉王朝,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 它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辅佐大臣都来自民间, 而非出身贵族, 西汉王朝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将相的局面。这是历史的进步, 它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自殷周以来, 统治阶级就有意制造这样一种概念: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 于是有天子的称号出现。天子就是秉承上天的意志来统治子民百姓的。

当然, 天子再手眼通天, 靠他一个人是无法统治整个国家的, 于是周天子又将权力以及作为权力附属物的土地和民众按照血缘的亲疏和功劳的大小赐予同姓的子弟或异姓的功臣, 参与国务管理。这种制度, 就是分封制。在这种制度下, 王位的世袭制以嫡长继承制加以保证, 而贵族和官员的权力则有世卿世禄制加以保证, 所以,西周时权力和官位就像土地那样实在和牢靠。但是到了春秋后期, 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天子的威权下降了, 诸侯起而代之; 诸侯坍台了, 大夫崛起; 国破家亡屡见不鲜, “陪臣执国命” 司空见惯。总之, 天子的威权摇摇欲坠, 诸侯大夫的权位也不牢靠了, 而随着礼乐教化的下移, 一些平民出身的人却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知识,被吸纳进入各级官僚机构, 于是世卿世禄制度瓦解了。

秦始皇的统一更从体制上、法理上对这种旧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分封制废除了, 世卿世禄制度则在全国范围内被连根拔掉。秦始皇希图借此使皇帝的权力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代相传, 然而历史发展的逻辑却不以帝王的意志为转移。

在民众的心目中, 即使尊贵如皇帝, 也不应该是一家一姓的专利。于是, 陈胜领导戍卒起义时毅然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豪言壮语, 并在“死国” 的革命实践中用张楚政权取代了秦王朝。紧接着,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又战胜了六国贵族势力的最后代表项羽之后, 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 开创平民皇帝与布衣将相的新格局。

刘邦所领导的反秦义军, 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他的领导集团大体由四种人组成的: 一是刘氏父兄子弟, 二是秦王朝的下级官吏, 三是丰、沛一带的贫苦农民和市民, 四是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陆续吸收的成员。

第一种人里, 如刘仲是刘邦的胞兄, 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少弟, 刘贾是刘邦的从父, 刘泽是刘邦的从祖昆弟等, 刘邦妻子吕氏的亲属也可以归属这一类。根据大多数人的看法, 刘邦出身自耕农, 其父兄子弟当然也属于平民。除刘贾等个别人外,第一种人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所起的作用都不大, 只是因为血缘和亲缘的关系,在刘邦称帝后分封为各地的诸侯王, 尽管养尊处优, 但担任官职的并不多, 对西汉初年的政治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第二种人, 即秦王朝的下层官吏。如萧何为沛主吏掾, 曹参为狱掾, 夏侯婴为沛厩司御, 周苛和周昌兄弟是泗水卒吏, 任敖为狱吏等等。这些都是刘邦家乡的地方小吏, 与刘邦早年都有旧交, 他们有政治经验, 很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 所以, 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治理国事, 这些人都担任着重要职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和新王朝的安危。

第三种人主要是丰、沛地区的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 如周勃以织薄曲(养蚕器具) 为生, 地方上有丧事时, 他还要去吹箫帮忙; 灌婴是睢阳贩缯者, 即做小买卖的; 樊哙以屠狗为生。这些人对秦王朝有深刻的仇恨, 作战勇敢, 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 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 缺乏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 所以,他们在新王朝建立以后的作用却下降了。

第四种人则是秦汉之间的英才, 文的如张良、陈平、张苍和陆贾等, 武的如韩信、英布等。由于他们的个人杰出的才能, 他们对秦王朝的仇恨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个人英雄主义, 使他们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但是, 他们在汉朝建立后的遭遇却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