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2857700000008

第8章 先秦:文明曙光(8)

秦人自商鞅之后, 兴起了功利第一的时代精神。这虽然确实能够使得民众振奋起来, 同心协力, 致使秦国强盛, 又运用兼并之法, 完成进取之业, 终于灭掉了齐楚燕韩赵魏等六个国家, 占有了整个天下, 可是在军事成功的另一面, 我们却看到秦人已经一步步走向了文化上的天下大败。

六国合纵

秦国在惠文王与昭襄王之时, 尤其是昭襄王之时, 不断地对魏、韩、赵、楚出兵, 削弱这四国。四国也试图联合抵抗, 联合反攻。其中有三次获得燕国参加, 有一次获得了齐国出面领导。

六国在东边。它们分据了中国东边的南方与北方; 而秦国分据了中国的西边。

六国的自行联合, 是南方之楚与北方之魏、韩、赵的纵的联合, 因此在历史书上被称为“合纵”。

秦的对策, 是说动或威胁东边的一国两国或更多的国, 作由西到东的横的联合。

这横的联合, 在历史书上被称为“连横”。

合纵的行动, 前后有过四次。第一次合纵, 发生于公元前318年。策动人是魏国人公孙衍, 主盟人是楚怀王, 参加的有楚、魏、韩、赵、燕五国。

五国的联军, 开到了函谷关, 秦军开关迎敌。联军战败向东撤退, 不久, 齐国出兵攻魏, 因为齐宣王自居为秦惠文王的好友。秦军于次年向东进军, 大胜韩、赵之军于修鱼(今河南修武)。

第二次合纵攻秦是在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 距离公元前318年第一次合纵攻秦已经有了二十个年头。

策动这第二次攻秦的是齐国的孟尝君。主盟人是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参加的仅有齐、韩、魏三国。

楚国这时候无力参加。怀王已经上了秦昭襄王的当, 亲自到秦国去和昭襄王见面谈和, 被昭襄王扣留在咸阳。楚国的大臣扶立了怀王的儿子顷襄王, 对秦国表示“楚国失君有君”, 不在乎怀王能否被释放回国。这些大臣虽则做到了使楚国不致因为“失君” 而大乱, 但也绝无力量来参加孟尝君所领导的合纵攻秦。

这一次的合纵攻秦, 赵、燕两国也都不曾参加。这时候赵国武灵王已于上年退位, 传位给小儿子惠文, 自称“主父”, 在专心准备吞并中山国。中山国原为胡人的一大部落, 叫作“鲜虞”, 它逐渐扩展, 成了一个占有河北省定县至石家庄一带的大国。两年以后, 公元前296年, “主父” 果然灭掉中山国。

燕国在位的国君是燕昭王。他是燕王哙的儿子, 无意于攻秦, 而有志于对齐报仇, 因为齐国曾经在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而入侵, 一度占了燕的国都(今日的北京)。燕昭王后来果然报了此仇。

由于这些原因, 赵燕两国不曾参加公元前298年的第二次合纵攻秦。

第二次合纵攻秦, 虽则参加者仅有齐、韩、魏三国, 却由于孟尝君领导有方,打到了函谷关, 获胜。次年, 再打。第三年, 又打, 打进了函谷关, 占领盐氏城。

秦国求和, 以山西临汾之西南的武遂还给韩国, 今日风陵渡所在之地还给了魏国。

第三次合纵攻秦, 是在公元前247年, 距离第二次合纵攻秦竟有五十一个年头之久, 可见反秦之难。

策动这第三次合纵攻秦的是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主持这第三次合纵攻秦的也是他。他此时原已因事滞留在赵国。由于秦军围攻魏国的国都大梁(开封),他率领亲信的好友与宾客奔回大梁, 接受他哥哥魏安厘王的任命, 做了魏军的统帅,迎战秦军。赵国、楚国、韩国、燕国也都派了兵来帮他。

他率领五国之军, 与秦军决战于大梁一带, 获得大胜, 秦军的主将蒙骜落荒而逃。

第四次合纵攻秦, 是在公元前241年, 距离第三次合纵攻秦仅有六年。策动人是赵国的将军庞瑗, 参加的有四国: 赵、楚、魏、燕。这一次四国的联军不曾打胜。

至此, 六国再也没有力量能够联合起来阻止秦人的兼并步伐, 只能任秦各个击破。

古代的兵符

兵符是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 作虎形, 又称虎符。制成两半, 右半留存于国君, 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 必须在符验合后, 方能生效。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 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秦灭六国

秦在嬴政的领导之下, 十年之间, 相继并灭六国。军功最高的就是白起后的名将王翦。六国灭亡的次序是韩、赵、燕、魏、楚、齐。

公元前231年, 韩国南阳郡守腾献地与秦, 秦封之为内史。第二年秦国派腾攻击韩国, 俘虏韩王安, 秦国将所得韩国土地建立颍川郡, 韩亡。

摇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杨端和再次从西、南两面攻击赵国, 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秦国深知李牧用兵之精湛, 再次使用离间计毁赵。秦收买赵王宠臣郭开, 令其在国内散布李牧、司马尚欲合谋造反之流言, 赵王迁被流言所惑, 杀害李牧。第二年, 王翦大破赵军, 俘虏赵王迁。秦在所得之地邯郸一带设置邯郸郡, 赵亡。

秦王在灭赵国之后, 欲乘胜攻击燕国。燕太子丹大恐, 派遣刺客荆轲行刺秦王,被秦射杀。公元前227年, 秦王派王翦、辛胜攻击燕国, 燕国联合北戎代族军队联合抵抗, 最终秦夺取燕都蓟(今北京西南), 燕王喜逃亡到辽东, 亲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燕王欲在辽东偏安偷生, 但不能长久, 秦在灭亡燕国之后, 将燕都以南地区设置为广阳郡, 同时接受燕国原来兼并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燕亡。

公元前225年, 秦派王贲攻魏, 魏王退守在魏都大梁不出, 于是秦军引黄河水灌淹大梁, 三个月以后城池毁坏, 魏王假出降。秦在魏国东部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建立砀郡, 在被魏国兼并的原宋国地区设立泗水郡。至此, 魏亡。

公元前225年, 秦使李信、蒙武南进攻楚, 但为楚国所败。翌年, 秦王改派骁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楚, 大破楚军于蕲, 楚将项燕自杀。公元前223年, 秦将王翦、蒙武攻入楚国都城寿春, 俘获楚王负刍。将获楚国之地建立九江、衡山、长沙三郡。

楚国灭亡。翌年, 王翦引兵东进, 平定了楚国兼并的古越国之地, 降服了那一带的越人君长, 建置会稽郡。楚亡。

公元前221年, 秦将王贲在灭燕国之后, 率军南下, 一举拿下了不修攻占之备,只图与秦相安无事的齐国, 齐王建出降。秦国在齐国的土地上建立了齐郡、琅琊郡,齐亡。

但六国虽已无合群互助的能力, 秦并天下也非易事。除齐不抵抗而亡外, 各国都拼命抗战到底, 往往只余一隅的地方仍作困兽之斗, 有否成功的希望全不顾及。

秦已并天下称帝, 似乎把隐处野王的卫国忘记, 直至秦二世的时候卫才正式绝祀。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的大一统的帝国, 这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看看同时代的欧洲, 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共和国偏于一隅, 远未成气候, 而欧洲腹地还生活着未开化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中国政治是如此的早熟, 为此后两千多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传说周武王渡黄河灭商的时候, 有800个商的附庸参加他的征伐。在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封国有170多个。当诸侯互相吞并的时候, 其中之一的楚国, 就独自吞并了百余国中之40个。到孟子生活的时代, 只有七国争雄了。这样的兼并不断地继续下去, 一直发展到周之封建所划分的各国疆域全部作废, 最后, 所有的疆域归于一统。

在东周的550年内, 战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春秋时代军队人数少, 战斗不出一日, 交战时保持骑士风度。交战者按仪节行事使战斗艺术化, 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到战国时代, 这样文明的作风已荡然无存, 强国已有今日欧洲各国的疆域规模。作起战来其凶残也不下于现代人物。一到战国末年, 每方投入战斗的兵员近50万, 实为常事。野战之后又包围城市, 可以连亘数月。有好几个国家已做到全民动员的地步。至少有一次, 有一个国君命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一个前线的重镇集结。当时战死的人数和加于俘虏的残酷事例, 不论是否经过夸传, 足以使现代的读者战栗。在这样鲜血淋漓的纪录中, 不免令人怀疑许多作家提及中国人的和平性格是否名副其实。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也是促成统一的重要原因。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 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以及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 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 以应对自然灾害, 组织农业生产。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 无疑的, 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楚国历史上的几次迁都由于历史的原因, 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 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 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一、丹阳: 熊绎始居于此, 在今湖北省秭归或枝江市。二、郢都: 楚文王(一说楚武王) 自丹阳迁于此, 在湖北省江陵县北。三、鄀都: 楚昭王自郢迁于此, 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四、鄢都: 楚惠王曾居于此, 在今湖北省宜城。五、陈都: 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 在今河南淮阳。六、巨阳: 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七、寿春: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 迁于此, 在今安徽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