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情世故一本通
2867400000010

第10章 豁达一点,为人处世不要太计较(3)

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而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且你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因此,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以和为贵,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安宁;以和为贵,给别人留个面子,给别人留个台阶,其实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让人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而一段美好的故事永远在后世传颂。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么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显然,它们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话,它会帮你做出理性的选择!

让人三尺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该让的时候就让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太斤斤计较,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邻里纠纷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双方的太过计较,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破裂。

清明过后,正是棉花播种季节,而导致无棣县佘家巷乡后张仓村村民张景义与张景奎争执的那二分耕地的归属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本是地邻的两家因地界偏差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各执其辞,互不相让。这天,张景义带着家人在那二分地里刚播下棉种,张景奎即率全家赶来制止,双方由争吵发展到殴斗。先是拳打脚踢,后升级到棍棒相加、铁锨舞动,并最终以张景奎被铁锨铲中头部致死而告结。而张景义之子张中超也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逮捕。

一场殴斗虽然让当事人解了一时之气,却让两家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随之破碎了。

想想当初仅仅为了争那二分耕地,却以生命作偿,这结局是双方始料未及的。也许当初双方要争的确是那二分耕地,而后来却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两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对方低头,不在人前失面子,从而使得矛盾一再升级。想一想,那种“不蒸包子蒸(争)口气”的心态曾让多少人因斗气而丧失理智,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和夫妻之间,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引起争端,以至于恶言相向,拳脚交加,甚至于诉之法庭,到最后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认为这样做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有一点宽容精神,再大一点的事情也会化干戈为玉帛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古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个名叫彩玉的小媳妇。彩玉年方二九,长得如花似玉。自从嫁给这位老宰相,虽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总是闷闷不乐,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

一天,彩玉独自到后花园赏花散步,碰上了住在花园旁边的年轻帅气的家厨。这位赵姓家厨做得一手好吃的祖传骨酥鱼,在古代,没有延缓衰老、养颜美容类的药品、保健品,达官贵人的家眷养颜美容全靠食疗,骨酥鱼不仅骨刺全酥,想怎么吃就能怎么吃,而且骨酥鱼汁是保持年轻貌美的极品,骨酥鱼是获得过12道圣旨的御封。彩玉和年轻的家厨相谈甚欢,并由此一见钟情。从此,彩玉常常偷偷地到花园里同赵姓家厨相会。有一回,彩玉对赵厨说:“你我花园相会,好时光总让人觉得缠绵难分。我有一计,可使咱俩天天能在一起相处,赵厨问是什么妙计,彩玉就如此这般地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来,老宰相恐怕误了早朝,专门养了一只“朝鸟”。这鸟天天五更头就叫,老宰相听到鸟叫,就起身上朝。彩玉让赵厨四更前就来用竹竿捅朝鸟,让它提前叫唤,等老头子一走,他俩就可团聚了。

这天,老宰相听到朝鸟的叫声,连忙起身。等来到朝房时,刚好鼓打四更。他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就转身回了家。当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时,听到彩玉说:“以后早点来捅一下朝鸟。”停了一下又说:“你真像你做的骨酥鱼,虽然我每天吃,但还是天天吃不够,在我心里,你新鲜得就如一枝花。”赵厨说:“你活像粉团,却配了一块老姜。”宰相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但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节,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赵厨叫在一起,在后花园牡丹亭中吃酒赏月。酒过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说:“今晚咱赏月做诗,我先作,你俩也要接我的诗意谄上几句。”说罢就高声吟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团上,老姜躲在门外听。”

赵厨一听,自知露了馅,赶忙跪在桌前。说:“八月中秋月儿圆,小厨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彩玉见事情已经挑明,也连忙跪倒在地,说:“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

老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花枝粉团既相宜,远离相府成夫妻。两情若是久长时,莫忘圣旨骨酥鱼。”

彩玉和赵厨听了,连忙叩头谢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典故和圣旨骨酥鱼慢慢在民间开始流传。

这位宰相的宽容与忍让成全了一段佳缘,这难道不是忍让之美吗?

二战时,英军突击队在挪威与德军对抗。一位叫史泰西的队员在平民家躲藏,由于实在抵御不住寒冷,为了暖手,便径自从圣诞树上拿走了一副手套。那是屋主3岁女儿安妮的圣诞礼物。

64年后,已是84岁、老态龙钟的史泰西,满怀内疚,买了双新手套,千辛万苦找到当年的那户人家,交给当年的安妮——现已是步履蹒跚、67岁的老婆婆。

由此想到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描述。在逃犯冉阿让在教堂里吃完饭,顺手拿走了银餐具。但警察从他身上搜出来时,牧师却说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简单一件小事,对在逃犯之后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或许我们无须对牧师的做法大惊小怪。毕竟,那是他们的职业,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义不容辞。然而,当年被拿走手套的村民,可以想象,也许他当时正好瞅见,却没有吼叫追赶,而是搂住女儿,默默目送士兵离去。那士兵内心有愧,也许想到那家女儿没了手套不能出去玩雪,为此多年“耿耿于怀”。直到如今,二战60周年纪念,他终于鼓起勇气登门道歉,才有了今天这动人至深的结局。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比如开车上路,并道拐弯出巷口,常常发生抢行互不相让。然而,你若慢行半拍,礼让在先,对方会感激地点头抬手致意。两车愉快的各奔东西,何必为那几秒钟快感而怒目相视,造成交通阻塞,甚至酿成事故呢?

有个法国电影《熊的故事》,讲的是两个猎人和一家三口棕熊相互攻击、长期争斗,都是为了出口气。后来,小熊被捕获,熊爸被打死,熊妈奋起,把猎人A逼上悬崖绝境。咆哮怒吼声中,猎人意志崩溃跪地求饶“打死我吧”。熊妈见状掌下留情,踉跄而去。当猎人B赶来要放枪射杀时,枪口被猎人A抬起,射向空中。猎人们由此被感化,策马奔走他乡。

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人在超市买东西付款,一个穿戴隆重的中年妇女无视排队等候的人群,径自上前。惊讶之际,有人提醒她不要夹塞。那妇女回脸望了那人一眼,没吭声,收款员也不作表示。这时,此人近乎义愤填膺,嚷嚷了几句“怎么能这样做?太不讲道德了”。那妇女付款离开,转身带来个会讲英语的年轻女子,对这个人说了这样的话:她是长者,你应该多尊重,不可以伤了她的面子。对此番话,周围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其实,有些事情不能太认真。像这种尊老携幼与按顺序排队等与其他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不妨礼让三分,何必得理不饶人?或许那妇女另有急事,或许她腿脚不便、难以久立。总之,无须对她横加指责。至少,她没有一招手呼啦又跟上四五个随从夹塞。如果稍加提醒,又退一步顾及其面子,她自然心领神会,以后或许有所注意。

一次,某人因为家中的小事,和妻子争吵起来。两人互不相让,火药味甚浓。妻子愤然甩了一句:你从来都不知道认错。他一怔,咬着嘴唇走开了。气消了点后,他走到妻子面前说:“对不起,那件事我的确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有意的。”过了一会儿,妻子也来到他的身边,对刚才吵架时的态度表示道歉。双方各退一步,继续过着“早上吃的一锅饭,晚上睡的一枕头”的生活。

生活总是曲曲折折,总是有不顺人心的地方,对此,你不必气恼,不必愤愤不平。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会更加美好。而且,让人三分也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一种宽容和大度。

(第二节)崇尚淡泊,知足常乐

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淡泊名利,不等于是你逃避社会和生活的选择,也绝非是庸人所为。当你拥有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就可以不再会为名利的沉浮与得失所累,也不再为人间的蜚短流长所左右,从此可以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自然地工作,真实地生活。

量力而行,不必追求完美境界

凡事尽职尽力、尽善尽美,这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有了它,人类才不满足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有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但是,如果欲在生活中把原本美好的完美放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它也可以变成完全不美的东西。

有位叫金桦的女孩,曾以优异成绩考取全国某重点大学。但是,来自童年的某种深刻的自卑使她坚定地认为自己给异性同学留下的印象不完美,而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历来的生活原则是:要么最好,要么不要。她总想给人以最美好的印象,但是又自信不能。既然不能,那就撤走这印象的原型。于是,她“毅然”决定退学。金桦的“毅然”换来了母亲无尽的泪和自己前程的急转直下。后来,在心理训练班里,她对自己的生活原则进行了痛彻的反思:“我一直追求完美,但完美这家伙却越追越远,其结局往往是不完美,甚至可以用一个不是很雅的公式来概括:完美=完蛋。”

在生活中,像金桦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有的追求工作上的完美,永远只能第一,不能第二;有的追求人际关系上的完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喜爱自己,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半点不满,也容不得别人有闪失和错误;有的追求生活上的完美,无论吃饭、穿衣,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再三……

可以说,一味追求完美境界的人往往既是自我嫌弃的高手,也是挑剔别人的专家。当自己不能达到理想中的完美高度时,他们很容易作茧自缚,自暴自弃;当别人没有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完美时,他们便心怀不满和怨恨。他们在精神和感情上只能享用“纯净水”,但是却忽视了一点:水至纯则无营养。问题并不在于这些对自己、对他人的挑剔是否有根有据,而在于为这种挑剔花费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能量却并没有改变什么。所以,完美主义一旦变成了对现实的苛求,立刻就会成为人们成长的陷阱。

有位博士生,博士论文写得拖拖拉拉,每到关键处就卡壳。可与此同时,他却完成了其他几篇很有水平的论文,还帮助好几位“师弟”有效解决了论文中的难点。后来,通过心理分析才发现,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博士论文“精益求精”,是因为与导师存在分歧和相互怀疑,可又不好明说。当理性的光辉照亮其潜意识中的阴影时,他不再苛求论文完美,论文反而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可见,完美主义可以把雄鹰变成笨鸡。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们希望时时事事都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而害怕被别人拒绝或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另外,有些完美主义者是想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总是在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者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十分苦恼。其实,与其越做越糟,不如洒脱地放弃。我们的前面总是会有更好的风景在等待着我们去欣赏,何必为眼前的这点儿暗淡境遇而延误生命的美丽呢?

只要你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称赞的。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如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他就此生无悔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出色的篮球选手,投篮的命中率,也只有五成;最精明的股票投资专家,买五种股票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既然连最优秀的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都不能尽善尽美,那我们的失误肯定更多。这就是说,我们绝不可能使每个人都满意。每个人都会有他个人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否则你将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