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2868000000001

第1章 三字经(1)

《三字经》导读

《三字经》一卷。相传为宋王应麟撰。王应麟,字伯原,号深宁居士,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于元贞二年(1296年)。浚仪(开封)人,后迁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治学继承吕祖谦,为当时之著名学者。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等。

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三字经》共三百八十句、一千一百四十字。全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许多人少年读过,终身不忘。

全书约分五个部分:教学之要,幼学之序,读书次第,勤学典范,为学效果。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第、勤勉好学范例等方面的内容。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世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特别是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尤为精练,讲明了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真乃“袖里通鉴纲目”。

自南宋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三字经》就一直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另外还有蒙汉对照本、满汉对照本,供各民族儿童启蒙之用。现常见版本有:《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所录明代赵南星《三字经注》,《重刻徐氏三种》所录清代王相《三字经训诂》,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所录蕉轩氏《广三字经》等。民国学者章炳麟《重订三字经》,颇有增补、订正,亦很有影响。

人之初(1),性本善(2)。

性相近(3),习相远(4)。

【注释】

(1)初:最初,刚开始。(2)性:人所具有的品质、性情。(3)近:近似,接近。(4)习:语出《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及后天教育下所养成的特性。

【译文】

人在初生时候,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本来人人大致接近,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形成巨大差别。

苟不教(1),性乃迁(2)。

教之道(3),贵以专(4)。

【注释】

(1)苟:假若、如果、假使。(2)乃:于是、就。迁:转变、变化。(3)道:方向、方法、道理。(4)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以:在。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贵在教导他学习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昔孟母(1),择邻处(2)。

子不学(3),断机杼(4)。

【注释】

(1)昔孟母:传说孟子早年丧父,母亲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把家从墓地坟茔边搬到屠肉铺旁,最后在一所学宫附近定居下来。故后人常以“三迁”、“三徙”、“择邻”作为颂扬母教之词。又传说,一天孟母正在机房织布,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生气地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线,摔断了机梭,并借机劝诫他读书要像织布一样,用心专一,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像现在这样半途而废就是自毁其功。(2)择:选择。处:居处。(3)子:代指孟轲。(4)杼(zhu):织布机上的梭子。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以选择好的邻居。孟子不知努力学习,她就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窦燕山(1),有义方(2)。

教五子,名俱扬(3)。

【注释】

(1)窦燕山:五代后晋渔阳人。渔阳古属燕地(境内有燕山),故称其为窦燕山。他曾建义塾,延请名儒教授贫寒有志之士,并十分重视家教。由于教子有方,所生五子仪、俨、侃、偶、僖,相继登科,皆入仕途。长为工部尚书,次为礼部侍郎,三为补阙,四为谏议大夫,五为起居郎,号为窦氏五龙。“五子登科”的典故就出于此。(2)义:适当的、合理的、正确的。(3)扬:传播、称颂。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全部都学有所成,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1),

教不严,师之惰(2)。

【注释】

(1)过:过失、失职。(2)惰:懒惰、懈怠。

【译文】

生养子女不加教导,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1),非所宜(2)。

幼不学,老何为(3)?

【注释】

(1)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2)非所宜:是不应该这样的。宜:应该、适当。(3)何为:怎么办、做什么。

【译文】

孩子不读书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幼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1),不成器(2),

人不学,不知义(3)。

【注释】

(1)琢:雕琢、打磨。(2)器:器具、器物。(3)义:理义、礼义,语出《礼记·中庸》:“义者宜也。”这里指合乎儒家崇尚的道德行为标准。

【译文】

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1),

亲师友(2),习礼仪(3)。

【注释】

(1)方:正当。少时:年少之时。(2)亲:亲近。(3)习:学习、练习。礼仪:行礼之仪式,即礼节规范。

【译文】

作为父母的孩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节和规范之事。

香九龄(1),能温席(2)。

孝于亲(3),所当执(4)。

【注释】

(1)香: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据《后汉书·黄香传》载,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非常孝顺。夏日炎热,他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子温暖父亲的被褥,以待父亲安寝。龄:岁。(2)温:使……温暖。(3)于:对。(4)所:承上代指前面述说之事(理)。执:选取,这里可做效法、仿效讲。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亲,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亲去睡。孝顺父母,就应当向他学习。

融四岁(1),能让梨。

弟于长(2),宜先知(3)。

【注释】

(1)融:孔融,东汉末年曲阜人,后被曹操所杀。(2)弟:即悌,弟顺从、敬爱兄长之意。《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悌。”于:对、对于。长:兄长。(3)先:早点儿、及早。知:知道、懂得。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弟弟要尊敬哥哥,这个道理要趁早知道。

首孝弟(1),次见闻(2),

知某数(3),识某文(4)。

【注释】

(1)首:第一位的、首先。孝弟:即孝悌。悌(ti),敬爱兄长。(2)次:次一位的、第二位、其次。(3)某:用以指代一定的、无需明说的或不确定的人物、事物、时间、地点等。数:数目。(4)文:文理。某文:此处指古圣先贤故事及其行事准则。

【译文】

人生的首务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增加知识,扩大见闻,要知道数字的计算,还要识字通文理。

一而十(1),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1)而:到。一而十:从一到十。

【译文】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此为十进制。

三才者(1),天地人;

三光者(2),日月星。

【注释】

(1)三才:古人认为宇宙中最重要东西只有三种——天、地、人。者:与“也”字呼应,构成“……者……也”式判断句。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是……”。此处因为受文体要求的限制,省去了句末的“也”字。(2)三光:古人认为天上只有日、月、星三种物体会发光,将其统称为“三光”。

【译文】

古书上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1),君臣义(2),

父子亲(3),夫妇顺(4)。

【注释】

(1)三纲:纲,提网的总绳,比喻最主要的部分;三纲,西汉董仲舒为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提出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标准。其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义:应当、适宜、合理的事称“义”。此处特指臣子忠于君主。(3)亲:爱,指子孝顺父。(4)顺:顺从,指妻子顺从丈夫。

【译文】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国君与臣子之间有忠爱大义,臣子要服从国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亲情,子女要服从父母;丈夫和妻子之间有和顺的感情,妻子要服从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1),运不穷(2)。

【注释】

(1)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语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运:运转。穷:尽。

【译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1)。

【注释】

(1)应:相应。中:中央。

【译文】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是与中央相应而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1),本乎数(2)。

【注释】

(1)五行(xing):古人认为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故而把这五种物质总称为“五行”。(2)数:道理、天理、命运。

【译文】

水、火、木、金、土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由天理所决定。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1),不容紊(2)。

【注释】

(1)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为调整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关系而作出的五条道德准则。常:常规、法典、伦常、准则或法则。(2)容:容许、允许。紊:乱、杂、混。

【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不容疏忽违背。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1),人所食。

【注释】

(1)六谷:六种谷类作物。稻(稻谷)、粱(高粱)、菽(shu,豆类)、麦(小麦之类)、黍(shu,黍子)、稷(谷子)之总称。

【译文】

稻谷、高粱、豆子、麦子、黍子、小米是“六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1),人所饲。

【注释】

(1)六畜(chu):畜,禽兽,多指家养的即家畜。六畜,马、牛、羊、鸡、犬(狗)、豕(shi,猪)的名称。

【译文】

马、牛、羊、鸡、狗、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后来吃肉或使用的家畜。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1)。

【注释】

(1)七情具:七情,人的七种感情——喜(欢乐)、怒(烦恼)、哀(悲痛)、惧(恐惧)、爱(爱好)、恶(wu,憎嫌)、欲(思慕)之总称。具:具有。

【译文】

高兴、生气、悲哀、害怕、喜欢、憎恶、欲望,这是人类具有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1),木石金(2),

与丝竹(3),乃八音。

【注释】

(1)匏(pao):葫芦之类,用葫芦一类东西做座,上设簧管的乐器,如笙、竽一类。土: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奏乐器,如埙(xun)之类。革:用牛皮制成的乐器,如鼓之类。(2)木:纯用木头制作的乐器,故八音实为八类乐器所发出的八类乐声。石:玉石类制成的乐器,如磬(qing)之类。金:金属类乐器,如钟、锣、铃、钹等。(3)丝:带有弦索的乐器,如琴、瑟等。竹:纯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如箫、笛、篪(chi)之类。

【译文】

以葫芦、泥土、皮革、木头、石头、金属、丝、竹这八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八类乐器,叫“八音”,是乐器的总称。

高曾祖,父而身(1),

身而子(2),子而孙,

【注释】

(1)而:连词,有“到”的意思。(2)身:自己、本身。

【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1)。

【注释】

(1)人之伦:阶级社会里人的亲疏等级关系。

【译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是“九族”,表示着血缘亲族之间的亲疏等级等关系。

父子恩(1),夫妇从(2),

兄则友(3),弟则恭(4),

长幼序(5),友与朋,

君则敬(6),臣则忠(7),

此十义,人所同(8)。

【注释】

(1)恩:恩情。(2)从:顺从、听从。(3)友:友爱、亲近。(4)恭:恭敬、恭顺。(5)序:次序,这里指伦常秩序。(6)敬:尊敬、敬重。(7)忠:忠实、忠于。(8)同:共同、一律。

【译文】

儿子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长辈和小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下要敬重,臣下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人都应遵行。

凡训蒙(1),须讲究(2),

详训诂(3),明句读(4)。

【注释】

(1)训蒙:训,教诲;蒙,《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故智力未经开发的幼童称为蒙童,以“训蒙”指教育儿童。(2)讲究:讲,讲求,谈论;究,考究,探讨。“讲究”意为明了事实,悟出道理。(3)训诂:用当代的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古书中的词语。(4)句读(dou):句和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意思完整的话叫句,为便于诵读而中途停顿的地方叫读。我国古书无标点,“明句读”即是说阅渎者必须懂得文章中休止和停顿。

【译文】

凡是教诲孩子读书,必须详细讲授,既要解释字词意义,又要说明应在哪里停顿断句。

为学者(1),必有初,

《小学》终(2),至《四书》(3)。

【注释】

(1)为学:做学问,读书求学。(2)《小学》:宋代大儒朱熹及其弟子编辑的训蒙读本,其主要内容为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总称。

【译文】

致力于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首先学习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

《论语》者(1),二十篇,

群弟子(2),记嘉言(3)。

【注释】

(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总二十篇,“四书”之首。(2)群:聚集。(3)嘉:良好、优秀。

【译文】

《论语》这部书,一共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名言高论。

《孟子》者(1),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1)《孟子》:孟轲著,共七篇,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纂辑。他继承孔子学说,阐述仁义道德,提出“仁政”口号,成为主要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译文】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孟轲)写的,一共有七篇,它的内容主题是宣传道德和仁义。

作《中庸》(1),子思笔(2)。

中不偏,庸不易(3)。

【注释】

(1)《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把它抽出并作了注解,编入“四书”。该书主要是阐发中庸之道。(2)孔伋:子思,古人以字相称。(3)易:变易、改变。

【译文】

写《中庸》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公正中立。

作《大学》(1),乃曾子(2)。

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1)《大学》:也是《礼记》中的篇名。朱熹将其抽出加注,编入“四书”,并称其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2)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从师孔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译文】

著述《大学》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1),“四书”熟,

如“六经”(2),始可读。

【注释】

(1)《孝经》:宣扬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2)《六经》:《诗》、、《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乐》于秦后亡佚,此处将《周礼》、《礼记》作为二经,故仍称“六经”。

【译文】

读通了孔子写的《孝经》,读熟了“四书”,然后才能开始读“六经”这样深奥的文章。

《诗》、、《易》,

《礼》、《春秋》,号(1)

“六经”,当讲求。

【注释】

(1)号:号称。

【译文】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号称“六经”,应当认真研究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1)。

【注释】

(1)三《易》: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连山》是夏代易学,由艮卦开始;《归藏》是殷代易学,由坤卦开始;《周易》是周代的易学,由乾、坤二卦开始。《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今天的《易经》就是《周易》。

【译文】

《易经》有三种:上古时代的《连山》、《归藏》和西周时代的《周易》,前面两种已失传,只有《周易》完整地传了下来。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之奥(1)。

【注释】

(1):《尚书》的简称。“尚”通“上”。它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为孔子编选,儒家列其为经典之一,故又名《书经》。其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六类文体,记录了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词、政令。由于年代久远,其文辞艰涩,古奥难懂。

【译文】

《尚书》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献汇集,它的篇章名目繁多,有“典”、“谟”、“训”、“诰”、“誓”、“命”等,义理深奥。

我周公,作《周礼》(1),

著六官,存治体(2)。

【注释】

(1)《周礼》: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传说为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所作。本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记载了六官的职责及礼乐制度。(2)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纲要。

【译文】

西周时周公姬旦写了《周礼》,记载了朝廷所设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个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保存了当时的官制。

大小戴(1),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