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2868000000002

第2章 三字经(2)

(1)大、小戴:指西汉戴德与戴圣叔侄二人,他们同师学礼,成为一代名儒。戴德采先秦旧籍,编定《礼记》八十五篇,称《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其删为四十六篇,称《小戴礼记》。

【译文】

汉代号称“大戴”的戴德和号称“小戴”的戴圣,两人都曾汇编《礼记》并作了注解,记述圣人的语言,详细记载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曰国风(1),曰雅颂(2),

号四诗,当讽咏(3)。

【注释】

(1)国风:《诗经》中的诗篇,又称“十五国风”或简称“风”,即是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地方歌谣。(2)雅:《诗经》中的诗篇,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反映诸侯朝觐天子重大事件的诗歌;《小雅》是反映天子贵族宴享宾客的诗歌,其中也有小部分批评朝政过失及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颂:《诗经》中的诗篇,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3)讽咏: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

【译文】

《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所以《诗经》号称“四诗”,应当熟读吟诵。

诗既亡(1),《春秋》作(2),

寓褒贬(3),别善恶(4)。

【注释】

(1)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先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立于官学,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2)《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以记载鲁国事情为主的编年体的历史提纲。(3)寓:包含。(4)别:区别、区分。

【译文】

《诗经》在传世过程中佚失不少,孔子因此又写了一部叫《春秋》的史书,他把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寓含在史实的记载之中,以使读者区分善恶。

三传者(1),有《公羊》,

有《左氏》,有《穀梁》。

【注释】

(1)三传(zhuan):解释《春秋》、补注《春秋》具体事件的三部著作,包括公羊高的《公羊传》、穀梁赤的《穀梁传》和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传:原是转述流传之意,此处传义为对经文的解释与补注。

【译文】

对《春秋》加以解释发挥的史书,有战国人公羊高的《公羊传》、春秋人左丘明的《左传》和战国人穀梁赤的《穀梁传》,称为“春秋三传”。

经既明,方读子(1),

撮其要(2),记其事。

【注释】

(1)子: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子又叫子书,即诸子百家的著作。(2)撮(cuo):摘取、拣取。

【译文】

经书全部读懂之后,才能读诸子百家的书。读这类书要注意归纳要点,并熟记其中的事例。

五子者(1),有荀扬(2),

文中子(3),及老庄(4)。

【注释】

(1)五子: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对后世深有影响。(2)荀: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扬:西汉成都人扬雄,字子云,著有《太玄经》等。(3)文中子:指隋朝龙门人王通,字仲淹,谥文中子,著《中说》。(4)老:老聃,亦名李耳,道教之师祖。《老子》是老聃言论的记录,分上下两卷,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

【译文】

子书中所称的“五子”,是指战国人荀况、汉代人扬雄、隋代人王通、战国人庄周和春秋人李耳。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1),知终始(2)。

【注释】

(1)考:考证、考查。世系:世代承传的次序系列。(2)终:一件事情的结局、末了、结束、消亡之时。始:发端、最初、兴起之时。

【译文】

经书和子书通晓了,就读各种史书,从中查考各个王朝的世代系统,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始末。

自羲农(1),至黄帝(2),

号三皇(3),居上世(4)。

【注释】

(1)羲: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吴、风姓。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农:神农氏,即炎帝,姜姓。相传他始教民使用耒(lei)耜(si)发展农业,遍尝百草为民治病。(2)黄帝:传说姓公孙。曾住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以姬为姓。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他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被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3)皇:皇帝,对前代帝王、首领的尊称。(4)上世:上古时代。

【译文】

最早的帝王是伏羲,在他之后是神农和黄帝,他们三人号称“三皇”,生活在上古社会。

唐有虞(1),号二帝,

相揖逊(2),称盛世。

【注释】

(1)唐:相传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史称唐尧。有虞:相传舜在称帝以前先封在虞国(河南虞城县),称帝后以虞作为国名,人称有虞氏。(2)揖逊:谦让、禅让。

【译文】

接替黄帝治理天下的,是姓陶唐氏的尧和姓有虞氏的舜,他们两人号称“二帝”,相互之间谦逊礼让,都把帝位传给贤人,他们统治的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1)。

【注释】

(1)三王:夏、商、周史称三代,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为三代开国之君王,并称三代之王,简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叫禹,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姬发。他们三人号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1),

四百载,迁夏社(2)。

【注释】

(1)家天下:夏禹改尧、舜二帝传贤不传子的先例,把统领天下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开始把国家作为家庭私有财产世代相传。(2)迁:变化、改变。社:社稷的略语。古时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译文】

从夏朝开始帝王们就把帝位传给儿子而不再传给贤人,把天下变成了一家的私产。夏朝延续了四百年,在桀王时灭亡。

汤伐夏(1),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注释】

(1)汤伐夏:夏朝最后的君王夏桀,残暴无道。商汤率兵讨伐,遂有天下,国号商,建都毫。传至商纣王,为周武王所灭。

【译文】

汤王讨伐夏桀而推翻夏朝,建立新朝国号叫商,前后立国六百年,在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1),

八百载(2),最长久。

【注释】

(1)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败自焚。(2)八百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立国,至公元前256年周赧(nan)王时被秦昭王所灭,周朝共历八百余年。

【译文】

周武王姬发杀掉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立国长达八百年,在所有各王朝中最为久长。

周辙东(1),王纲坠(2),

逞干戈(3),尚游说(4)。

【注释】

(1)辙:车轮碾压的印迹。(2)坠:坠落、衰落。(3)逞:显现、亮出、使用。干戈:干为盾(防御性武器),戈为戟(进击性武器);干戈为古代战争常用兵器,故也用来作为兵器之统称,还可代指战争。(4)尚:崇尚、注重。

【译文】

周朝自从平王把都城从西北的镐京东迁洛邑之后,朝廷的纲纪毁坏,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互相发动战争,策士们用各种主张到处游说而受到欢迎。

始春秋(1),终战国(2),

五霸强(3),七雄出(4)。

【注释】

(1)始:开始。(2)终:结束。(3)五霸:指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的五个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4)七雄:指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等七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

【译文】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代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等五个强大的霸主,称霸诸侯号令天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秦、楚、齐、燕、韩、魏、赵等七大强国争雄的局面。

嬴秦氏(1),始兼并(2),

传二世,楚汉争(3)。

【注释】

(1)嬴秦氏:指秦始皇嬴政。嬴政远祖伯翳在舜帝时被赐姓嬴,到周孝王时,其祖上被封于秦地,故称为嬴秦氏。(2)兼并:并吞,把别国的领土并入自己国家。(3)楚汉争: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

【译文】

秦王嬴政吞并了六国,建立了天下统一的秦朝,然而只传到他儿子二世皇帝胡亥时就被推翻,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开始争夺天下。

高祖兴(1),汉业建(2),

至孝平(3),王莽篡(4)。

【注释】

(1)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起汉朝,定都长安,庙号高祖。兴:兴起。(2)汉业建:汉朝基业建立起来。(3)至:到。孝平:即汉平帝。西汉时标榜以孝治天下,故在皇帝谥(shi)号前均加一孝字。(4)篡:靠强力或阴谋而夺取。

【译文】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了汉朝的基业,传到孝平帝刘絗时,政权被王莽所篡夺。

光武兴(1),为东汉(2),

四百年(3),终于献(4)。

【注释】

(1)光武:汉光武皇帝,名秀,汉景帝刘启七世孙。(2)东汉:刘秀于公元25年推翻王莽新朝,光复汉室,定都洛阳。因在故都长安之东,史称东汉。(3)四百年:东、西两汉共历二十四世,总计四百二十五年。(4)献:汉献帝刘协,在曹丕逼迫之下,禅让于魏。

【译文】

光武帝刘秀消灭王莽中兴汉朝,称为“东汉”;汉朝包括西汉、东汉两个时期一共四百多年,在汉献帝刘协时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1),

号三国(2),迄两晋(3)。

【注释】

(1)鼎:古代的一种三足两耳的烹饪器具。相传夏禹将九州之金铸成九鼎,遂以鼎为传国的重器,作为帝业和王位的象征。(2)三国:汉末群雄割据,战争不断。几经兼并之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这一阶段,史称三国时期。(3)迄:至,到。两晋: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夺魏主曹奂之位,统一全国,建立晋王朝,定都洛阳。因在建康西北,史称西晋。西晋被前赵所灭,琅琊王司马睿(rui)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重建政权,保有江南之地,史称东晋。

【译文】

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互相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国时代。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三国建立了晋朝,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1),都金陵(2)。

【注释】

(1)南朝(公元420—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因均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2)金陵:今南京。

【译文】

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宋朝,接着被萧道成建立的齐朝所代替,然后是萧衍建立的梁朝和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这四个王朝都把京城设在金陵,又都只有南方半边领土,所以又统称为“南朝”。

北元魏(1),分东西,

宇文周(2),与高齐(3)。

【注释】

(1)北:北朝(公元386—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元魏: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硅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史称后魏,又称北魏。传至孝文帝时,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姓为元,故又称元魏。(2)宇文周:鲜卑族宇文觉废西魏恭帝拓跋廓而自立,建号周,史称北周。(3)高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称为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译文】

与南朝同时存在、统治北方的几个王朝,统称为“北朝”。首先是魏朝。魏朝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接着,高洋消灭东魏建立北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建立北周。

迨至隋(1),一土宇(2),

不再传(3),失统绪(4)。

【注释】

(1)迨(dai):等到。(2)一:统一。土:国土。宇:“于国则四垂为宇”,即国内、天下的意思。(3)不再:没有(没能)再次。(4)统绪:连绵不断,世代相继的系统,指国家的正统命脉。

【译文】

等到隋文帝杨坚兴起,消灭了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周朝,重新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杨坚的帝位只传了一代,便在他儿子杨广手中失去了。

唐高祖(1),起义师(2),

除隋乱,创国基(3)。

【注释】

(1)唐高祖:指李渊。李渊是隋朝功臣,晋爵唐王。隋末率军剪除隋室暴乱,平定天下,建立唐朝,庙号高祖。(2)起:发起,组织建立。义师:仁义之师。(3)国基:国家的根本,此处指唐朝的基业。

【译文】

唐高祖李渊兴起义兵,推翻隋炀帝杨广,平定隋朝末年的乱世,开创了唐王朝的基业。

二十传(1),三百载(2),

梁灭之(3),国乃改。

【注释】

(1)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一帝。(2)三百载: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统治近三百年。(3)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都汴,国号梁,史称后梁。

【译文】

唐朝一共二十一个皇帝,立国将近三百年,后被梁王朱温所灭,建立了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