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诚信故事
2876400000006

第6章 伯夷 白薇压珍馐,诚信齐日月

中国有六座山都曾经叫首阳山,但只有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从未改过名字,此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千米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首阳山的名气,不仅因其风光秀美,更是因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数千年来,首阳山流传着两个古人采薇而食、后又饿死在山中的故事。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会饿死山中?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呢?

这两个人就是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是辽西、冀北一带一个丸小诸侯国,是在商朝建国之初分封而立的。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孤竹国的封地,大约包括现在唐山以东的迁安、迁西、滦县、卢龙、昌黎、秦皇岛一带地区。孤竹国的国君墨胎膝下有三子,长子伯夷,次子公望,三子叔齐。兄弟三人谦让互敬,孝悌两全。伯夷敦厚仁义,深得国民的爱戴;叔齐聪明伶俐,墨胎对他宠爱有加;公望又名伯僚,虽为异母所生,但他与哥哥和弟弟亲密无间,不分亲疏。

到了商纣王帝辛统治时期,远离朝歌的孤竹国,政局也慢慢起了变化。商纣王能言善辩,勇武超人,可以徒手与猛兽格斗。但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大臣的进谏,到了统治后期,更加骄奢淫逸、喜怒无常,嗜杀好酒、沉溺于女色之中,以至于天下百姓及各路诸侯对他强烈不满。孤竹国的国君墨胎预感商纣王的暴行将导致政局动荡以致国家灭亡,自己年迈体衰,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深感压抑和不安。为应乱世之变,墨胎决定立叔齐为储君。墨胎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长幼有序,伯兄在先,怎轮到我为君王呢?王兄伯夷仁义敦厚,应当为君。”伯夷却坚辞不受,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师,叔齐见兄长离开,也紧随而去。国人无奈,只好立公望为君。

当时西伯侯姬昌因受商纣王猜忌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被解除囚禁后,姬昌从羑里回到自己的故国称王,周文王在国内潜施仁政,广布道义,礼贤下士,使天下有德有才之士望风而归,国力也迅速增强,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均称他为“受命之君”。到了文王晚期,周之国力已如日中天,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此时,远在辽东过着艰辛流浪生活的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颁布了一种“善养老”政策(大概类似于今天养老院的一种古代社会福利政策),兄弟俩感慨文王的仁德,于是决定前往周文王统辖的地方,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

然而,当孤竹国的这两位年迈的王子流浪到周的地界时,他们听到的却是周文王不幸去世、周武王姬发继任国君的消息。有一天,兄弟俩正在周的都城丰邑城外乞讨,忽然遇到一大队威风凛凛、络绎不绝的军队正出城赶往殷商的大路。军队的最前面,八个身强力壮的士兵抬着一个白色大轿,里面坐着的,竟是一尊木雕的周文王像。一打听,他们才知道是周武王与姜太公率领的周朝大军,正要前去讨伐商纣王。周武王是个大孝子,遇有大事,都要把文王的木雕像抬在前面,以表明自己是谨遵遗命的。看到这种情形,伯夷和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大失所望,他们认为武王此举有失忠孝仁义、谦和礼让的先王之道。

就在人们兴高采烈地欢送周武王大军伐纣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伯夷和叔齐这两个须发皆白的老流浪汉,突然拨开人群,冲到队伍前面,拉住了周武王的马嚼子。还没等周围的卫兵反应过来,他俩横眉怒目,对着武王大声呵斥道:“嗨!你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反而抬着他的像出来动刀动枪,这难道算得上孝吗?你作为商朝的臣子,如今以下犯上想要杀死纣王,难道这也称得上仁义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将二人拿下。武王左右的将士正要动手,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二人虽出言不逊,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们去吧!”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劝阻,就让左右将士放开他们,叫他们离开。

伯夷、叔齐苦心劝诫武王,却差点因此送了性命,他们觉得又羞愧又委屈,惊吓之余感叹道:“当今天下黑暗啊,周国德坏礼衰,如果我们投奔周国,岂不是玷污了我们的名节?不如避而远之,以保我们的节操。”二人便离开周地,狼狈沿渭河西上,进入了当时未入周朝版籍的戎羌之地。

这天,二人走到一座山的脚下,听当地人说,此山是最先见到太阳的山,所以叫首阳山。他们在路上听从朝歌方向来的人说,周武王与姜太公率领大军,与盟津会上的八百诸侯一起东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商纣派出迎战的大军临阵倒戈,周武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统治中国六百年之久的商王朝土崩瓦解,纣王也自焚而死。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归顺。天下太平,海内称庆,社会气象为之一新。而伯夷和叔齐却呼天抢地,一边为纣王悲伤,一边为不能为纣王尽忠而深感羞耻。他们发誓永做殷商的遗民,隐居首阳山而不出,更不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

不久,他们从山外带来的粮食就吃完了,叔齐问伯夷:“兄长,粮食已吃光了,我们今后该如何生活?”伯夷望着弟弟,想了半天才说:“我们到山里寻些野菜充饥吧。”两个王子,哪里认识什么野菜,在山里找寻半天,也一无所获,倒是累得精疲力竭,瘫倒在地。这时,远处传来一位女子的山歌:“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歌声婉转优美,这首歌后来被孔子搜集整理后编进了《诗经》。通晓音律的伯夷、叔齐,一下子被这优美的歌声吸引,寻声望去,只见一位美丽的山姑正提着篮子在采野菜。二人站起身来,向那女子走去,他们向女子施礼后,问她在采什么,女子说:“我采的是薇菜啊,我们当地人也叫它野豌豆,它的嫩茎和叶可做菜,种子可以做粮食。”二人一听,赶紧从女子篮子里抓起一把仔细辨认,高兴地说:“苍天啊,我们兄弟二人有救了。”看到他们虽衣衫褴褛,却又气质不俗,女子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流落到此啊?”二人告诉了她缘由,女子知道这是两位在山中避难的王子,对他们十分敬重和照顾。兄弟二人常常一边采薇,一边唱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从此二人在女子的指点下,认识了不少野菜,以此充饥,暂时解决了基本的食物问题。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冬天,山里的野菜越来越少,大雪封山,伯夷、叔齐已有几天没吃的了,他们只好再去找那山姑,想从她那里知道哪里还能找到充饥的野菜。山姑告诉他们冬天已无什么野菜可采,而且忍不住提醒他们现在这山已经是周朝的地界了,并叹气说:“你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可现在这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是周朝的了,你们可怎么办呢?”二人一听,一下子陷入绝望,发誓不再出去采食野菜了。不久,他们便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死后,当地人把他们埋葬在首阳山。他们“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饥饿而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古今不少贤达志士,于是便把他们的故事到处传诵。孔子、孟子尊称伯夷、叔齐为圣贤,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尊崇之至。秦汉时期,当地百姓就在首阳山重修伯夷、叔齐之墓,并修建庙宇,凿洞塑像,举行祭祀活动。

伯夷、叔齐墓地庄严肃穆。墓前有石碑,石碑正中是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篆书“百世之师”和楷书“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碑文,两边的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是“高山仰止”。在墓地后面的山崖下,修建有供奉伯夷、叔齐的清圣祠大殿。殿内供奉的是由雕塑家何鄂女士根据唐代著名画家李唐《采薇图》而塑造的伯夷、叔齐像。殿门口有一副笔墨拙朴的对联:“几根瘦骨头支撑天下,两张饿肚皮包罗古今。”

渭源首阳山自伯夷、叔齐隐居后而出名,千百年来,凭吊、祭奠伯夷、叔齐者络绎不绝,且延续至今。象征高风亮节的夷齐祠也遍及全国,传诵着中华民族知礼守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