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2900900000009

第9章 励精图治(3)

这时的秦州形势不稳。当地一些“戎人”本来已经“内属”也即依附于大宋,但时常“为寇”,掳掠地方。于是朝廷派出了周承瑨、田仁朗、刘文裕、王侁、梁崇赞、韦韬、马知节等多人为巡检使,受诏屯兵于秦州附近的清水县。

初夏的一天,李飞雄来到清水县,假称受朝廷诏书,将这几位巡检使全都绑了。这一班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武官,朝廷派遣的命官,没有一人敢于反抗。周承瑨经多见广,但看到姚承遂等人也被绑缚,以为很可能是真有诏书,所以不觉得这事有诈,根本不敢反抗。一行人中,只有马知节看出了蹊跷,但他也不敢妄动,在等待机会。田仁朗虽然觉得不对劲,但也不敢反抗,只能哭泣着要李飞雄出示诏书。李飞雄发怒斥责他说:

“我受皇上密诏,因为你们这一伙子人在抵御秦州戎寇时不尽力。诏书让我诛杀你们这一伙儿!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岭南封州李鹤的故实吗?诏书?哪是给你们看的!”

一番话吓得田仁朗都不敢再说话。

田仁朗也是一资深武官,史称此人“性沉厚,有谋略”。他的父亲曾任后晋节度使,袭父荫,他做了西头供奉官。赵匡胤时代,他曾跟着御驾征讨扬州李重进,攻城有功。讨伐后蜀,他又是凤州路濠寨都监,负责监管军营设备。那时宋师入蜀,道路艰辛,他带兵伐木开道,大军得以顺利进川。

太祖晚年讨伐北汉,田仁朗也曾立功。他官职做到大宋重要国库左藏库使时,得罪中使宦官,被进谗言,说他贪赃枉法。太祖赵匡胤大怒,立即命令将他从职场召来殿下亲自讯问。他在进入殿门之前时,太祖下令将他冠带免去,这就等于褫夺了他的官职。但田仁朗神色不变,并不屈服,他很从容地对皇上说:“臣曾经跟着大军破蜀,那时候要贪赃,有的是机会,但臣秋毫无犯——这事皇上您知道。现在让我典守国家仓库,我岂能做这种奸利之事玷污了一世令名!”一番话说得太祖不得不信,稍稍平息了愤怒,最后只暂时停止了他的职务。

开宝年间,田仁朗被再次起用,出知庆州。庆州在今天的甘肃庆阳,北宋时是西北边防重镇,这里常有异族入侵。田仁朗刚到任所,就有了边警。他没有犹豫,就率兵迎敌。两军阵营短兵相接,前锋不免胆怯,开始动摇,有了退却的阵势。田仁朗当机立断,立斩两个前锋指挥官,军中见状,有了震恐,于是人人奋力向前,效命疆场。一战,大破戎寇。此役以后,戎寇酋长好几拨人,先后前来请和。田仁朗烹牛置酒,跟他们立下盟约,互不侵犯。史称“边境乃宁”。太祖闻讯大喜,亲自写了书信,盖上玺印,褒美田仁朗。

就是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武官,面对太宗赵炅诏书,也不敢轻易动疑,只能束手就擒。

李飞雄带着这一班人马,往秦州开进。按他意图,准备到秦州后,将这几位命官“正法”,以此抢得他们的兵权,可以调动守兵,以秦州为大本营、根据地,开始打天下的泼天事业。

路上,李飞雄跟这些待死的囚犯吹牛,说当朝皇上做晋王时,自己过去曾在晋王府中做事,乃是晋王的亲吏。听到这话,被劫掠的刘文裕有了怀疑。他也曾在晋王府中做过事,却怎么也记不起来有个李飞雄的人物!路上,马知节瞅个空当,已经偷偷地向刘文裕表示了自己的疑心。这样一来,刘文裕疑心就更重了。于是开始和李飞雄攀拉关系。他哀告说:

“我过去也曾在晋王府中做事,咱应该都是一个战壕里的人物啦!现在,您作为巡边使者,难道忍心不来营救老关系吗?”

李飞雄也需要有个称意的帮手,感到这位也许能对自己的“大事”有助益,于是偷偷地跟他说:

“你能跟我同享富贵吗?嗯?”

这一句话,透露了底细,刘文裕当即判断:这位“巡边使者”乃是一个冒牌货!但是一行人都被绑了两手,一时间也无计可施。刘文裕就假作欢喜状,答应了他“同享富贵”。李飞雄很得意,就给他松了绑。

刘文裕于是在行进中靠近田仁朗,找个机会对他耳语,点破了此事之诈。田仁朗于是假装摔下马来,做出一命将绝的样子。李飞雄就跟那个前导的卒子前来观看,但见田仁朗已经气息奄奄,于是给他也松了绑。田仁朗瞅准一个时机,一跃而起,与李飞雄搏击,刘文裕从旁相助,共同擒住这个野心家。

李飞雄被擒还不死心,大呼“田仁朗谋反,要杀朝廷使者!”意思是要同行者来帮忙。但田仁朗、刘文裕凭借往日权威,早已控制了局面。于是将李飞雄带往秦州,越过他老爸李若愚,直接交给了秦州节度使,下狱,审讯,得到了有效口供,上报朝廷。

太宗赵炅下诏:

一、夷灭李飞雄三族;

二、给李飞雄马匹的那个马倌被灭族;

三、最初被李飞雄劫掠的姚承遂等人,在秦州街市被腰斩;

四、抓捕此前与李飞雄有来往的同伙若干人,全部斩杀。

同时,又将李飞雄案向全国通报,并告诫朝廷和地方官员以及士庶,家中子弟如果心怀凶险,有悖于国家法令,屡教不改者,应由家族中的尊者、长者向州县告发,由州县将人上了刑具送到京师。审明原委后,当配送流放地。如果容隐不闻,近亲家属都要连坐。

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假冒钦差,所有外派巡检都要手持朝廷颁发的银牌,无银牌者即为诈伪。

李飞雄属于谋逆,按律确当严惩;太宗立朝也需要“立威”,但“灭族”一事,实是赵炅磨灭不了的污点。

古罗马也有族诛的株连刑罚,也可以称之为“奴隶连坐法”,公元10年,罗马元老院就讨论通过了这一项法令:如果主人在住处被谋杀,这一住处的所有奴隶无一例外将被处死,妇女儿童也无能幸免。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曾经记录过四百名奴隶被“连坐”,判处死刑的故实。

说古罗马的故实并非要为大宋开脱,而是要说,人类的残忍源于恐惧的本能——罗马贵族恐惧自己被奴隶谋杀,太宗赵炅恐惧帝国被谋逆颠覆,以及渴血的冲动。从野蛮步入文明,需要一个演进和反省的自觉过程。

大宋法制的局限所在不少,宋仁宗时恢复“磔刑”,宋太宗此际的“族诛”,是灿烂大宋的丑陋、罪恶之一面。

画家郭忠恕

太宗赵炅还惩办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文人,他就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画家郭忠恕。他遗留至今的绘画作品都是稀世之珍。

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书法家、文字学家、文化学者。《宋史·艺文志》记录他的学术著作就有《佩觿》三卷、《汗简集》七卷、《辨字图》四卷、《归字图》一卷、《正字赋》一卷等五种,都属于文字学专著。《宋史》本传还记录,当时大宋通行的《古今尚书》及有关《释文》,也是他整理编撰的。

《佩觿》的“觿”字,音西,是古人一种实用的玉石佩饰,状如弯月,可用来解开绳结。郭忠恕这部书论汉字形声讹变的缘由,分析字画疑似的脉络,虽然有不少舛误,但用《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就是:郭忠恕“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因此自有不俗的学术成就。书名《佩觿》,意思就是可以解开汉字疑惑之死结,故可以猜测成书之际,郭忠恕相当自信。

《汗简集》也名《汗简》。是对秦以后的篆字、隶字的总结研究。这书完成于五代后期,当时即在文字学界有广泛影响。蜀地文字学家李建中,从后蜀进入大宋时,曾经亲手抄录《汗简》进献给大宋。大宋名臣夏竦,带兵打仗糊涂无能,对西夏用兵时多次败绩,被西夏首领李元昊所轻鄙(《大宋帝国三百年》第四部将写到这个人物),但却是一个很优秀的文字学家,他在专著《古文四声韵序》中就说明是郭忠恕“首编”《汗简》。

郭忠恕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通晓史书和“九经”,并对汉语言文字有不凡的颖悟力。传统中国承认人之差异,少年亦然。国家和地方,常将荣誉、尊崇向“幼敏”少年倾斜。那些有特殊禀赋、超越于其他少年的天才,往往被人称为“神童”。郭忠恕七岁那年就被地方举为“童子”,名气很大。

顺便说,大宋似乎是历朝神童最多的朝代。杨亿、苏轼、王禹偁、黄庭坚、叶梦得、孔文仲……可以罗列一个长长的名单。

郭忠恕留在史上的记录,除了艺术、学术之外,就是特立独行的性格。

湘阴公刘赟

后汉开国君主刘知远传位于儿子刘承祐,刘承祐在郭威的兵变中被杀,刘知远的侄子徐州节度使刘赟,被朝廷推举为帝。后汉还派出名相冯道去迎接新君。刘赟闻讯大喜,即刻从徐州西行,打算尽快赶到京师践祚。但他走到宋州(今属河南商丘)时,冯道也到了宋州。这时,传来郭威已经进入京师“监国”,并以太后的名义下诏,废黜刘赟的消息。诏书中,将准备称帝的刘赟降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这都是名誉性质的职位爵位。然后刘赟在宋州被囚禁,随后,宋州节度使李洪义又出于讨好郭威的心思,毒杀了刘赟。郭威称帝,建国后周。

历史记录在这里出现歧义。

《宋史》说郭忠恕“弱冠,汉湘阴公召之,忠恕拂衣遽辞去。周广顺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改《周易》博士”。这是说,郭忠恕根本瞧不上后汉湘阴公刘赟,到了郭威的后周初年,反而做了官。

《五代史补》则记录了郭忠恕的另一种面目。说郭忠恕年方弱冠,被徐州节度使刘赟辟为从事(相当于办公室干事、科员)。到了刘赟西进京师准备称帝,在宋州被拦截后,郭忠恕知道大势已去,于是正色责备冯道说:“令公乃是累朝大臣,诚信之名为天下所知,四方士大夫谈论起先生来,都认为您是个道义长者。现在忽然做了‘脱空汉’,让你前面的信誉功业一下丢空。请问令公:您这心下可安?”

“脱空汉”的意思是“言行诈伪之人”。古人的解释就是:凡事据实而言,才涉诈伪,后来忘了前话,便是脱空。

郭忠恕这一番话,让前来“迎帝”的冯道无言以对。

郭忠恕向湘阴公刘赟建议:杀掉冯道,投奔河东大本营。当时刘赟的父亲刘崇正在河东做着节度使。后来,正是这位刘崇,听说儿子被杀,在河东称帝,史称北汉。

刘赟听到郭忠恕之言,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没有杀冯道。结果刘赟遇害。

《五代史补》说郭忠恕在刘赟死后“窜迹久之”,隐姓埋名,亡命避难很久。并没有在后周做官的记录。

这两种歧义的记录都可以见出郭忠恕的传奇性格。郭忠恕生当五代末年,少年得志,且满腹锦绣,又看遍了帝王将相的丑态,于是天下名流在他眼里,都不过尔尔,当代文武将相概不入其法眼。按《宋史》意见,郭忠恕对徐州节度使很是藐视;按《五代史补》意见,郭忠恕对后汉当朝宰相冯道,以及兵变大帅郭威,很是藐视。

进入大宋之后,郭忠恕应该是带着后周时的官衔“宗正丞”(掌管皇亲宗族事务)。他同时还是“《周易》博士”。太祖建隆初年,他在上朝前饮酒,借着酒劲跟一位监察御史争吵,事后被御史弹劾。郭忠恕当堂叱责御史,并夺过他的奏本,直接撕毁。这事未免有失体统,被贬为地方官,到乾州(今陕西乾县)做了司户参军,户籍科科长。在地方,他又借着酒劲,殴打一位办公室科员。并且不顾职官律令,自由散漫,擅自离开职所,到各地行走。结果被太祖赵匡胤除去公职,做了自由民。

从此之后,他流落于民间,不再求取功名,游走于陕豫之间。平日纵酒,不修边幅。碰到好山好水,就待上十天半个月。

这之后,就有了种种传闻,据说他可以超过一个月不进食。大夏天的,可以在日头下坐卧,连汗都不出;隆冬季节则可以凿开河上的冰冻,跳下去洗澡,他身体周围的冰凌像遇到热汤般,渐渐融化。

他的书画早已名动天下,尤其善于做“界画”,也即以各类建筑为主题的山水画。史称“所图屋室重复之状,颇极精妙”。他也常常在王侯公卿之家游走。官员们都想得到他的画,往往要用美酒伺候,预先在墙壁上陈设“纨素”,也即白绢,郭忠恕如果想画画,就乘兴画之;如果不想画,官员们还执意请他画,他“必怒而去”。所以世间以得到他的画当作珍宝收藏。

说他在陕西时候,有个富人很喜欢他的画,每天好酒好菜伺候他,很久之后,才说想求他一幅墨宝,并给他一匹珍贵的白绢。郭忠恕将这匹白绢展开,看有数丈之长。略一思忖,就在白绢的下角画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童子,上角,对角画了一只风筝。中间隔着的数丈空白,被他袅袅地画一根细线连起来。一幅“后现代”作品诞生了。史称这位“富人子大怒,与郭遂绝”。

显然,这位“富人子”还是不解这幅作品的创意韵味。

另有一位镇守陕西的节度使郭从义,就比“富人子”有情趣得多。这位郭帅也喜欢郭忠恕的画,更知道这位艺术家乃是当代一高阳酒徒,就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适合吃酒挥毫的环境,白绢、笔墨都是现成的,天天请他喝酒。几个月后,郭忠恕先生忽然来了灵感,就张开白绢,但他只在一个角落画了几个远山的山峰而已。但郭帅“亦宝之”,还是拿它当宝贝。

太宗赵炅即位后,久闻郭忠恕大名,就召他“赴阙”,到朝廷来,继续做官,给他的官职是国子监主簿,太学的一等秘书。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让他住在太学里,主要工作则是让他“刊定历代字书”,整理历代关于文字方面的典籍。

儒者的游戏

在太学,郭忠恕总是伺机奚落嘲弄他人,不管对方是谁。

太宗召他时,他住在内侍省宦官窦神兴的官邸。窦神兴,乃是另一个“武宦”窦神宝的哥哥。窦神宝带兵打击契丹抗击西夏,都有战功。窦神兴也是宦官中的首领,权势很大。郭忠恕本来长了一副美髯,看到宦官窦神兴没有胡须,肉肉的脸蛋,就来了情致。有一天,他将所有的胡须都拔掉了,窦神兴一见,大为吃惊,问他为何放着现成的美髯公不做,郭忠恕说:“聊以效颦。”老夫暂以这个法子向您老学习。窦神兴闻言大怒,所以不断地向太宗说他的坏话。后来郭忠恕倒霉,大约跟这个玩笑有关。

他这一生奚落别人,很少遇到对手。只有一次折在儒生聂崇义手下。

聂崇义乃是五代末到宋初的大儒,尤其精于礼学。后周时,曾摹画多种礼器图形,并解释其用途。到了宋初太祖建隆年间,完成《三礼图表》。这书对于国家礼制的推演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千年礼制,此书实为一大重镇。聂崇义身为学官,日常生活极为低调,但学识渊博。郭忠恕有一次拿他的姓氏“聂”字开玩笑,嘲弄他说: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作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

你看你这个“聂”字,都是“耳”。要是“贵”字贴近“耳”,就是个“聩”,失聪。要是“耳”字攀上“龙”,就是个“聋”,也失聪。所以,“聂”字虽然有三个“耳”,奈何也成不了“聪”。

听觉灵敏为“聪”。郭忠恕这个嘲弄,就文字游戏言,确有才。

但他遇到的聂崇义,是更有才的人。

聂崇义说:“仆不能为诗,聊以一联奉答。”我不能作诗,姑且用一个对联来回应您。当即说道:

“勿笑有三耳,全胜畜二心。”

您不要笑“聂”这一个字有“三耳”,整体来看,全都胜过“忠、恕”这俩字藏着“二心”。

“二心”等于说士大夫不忠不信,那个时代,是骂人的狠话。但聂崇义用一种典雅手法拈出,又是对嘲弄的合理回应,所以,郭忠恕招辱,第一次被嘲弄,羞愧得没有话说。

旁边人听到,都很推许聂崇义“机捷而不失正”,机敏捷智而保持言说之雅正,史称“真儒者之戏云”,聂崇义的应对,真是儒者才有的游戏啊!

大宋这类“雅谑”很多,这个“聂三耳”和“郭二心”的故实,与后来的“假蝗虫”“芦多损”故实有一拼。

说大宋名相卢多逊恃才而傲,有时也喜欢拿人姓名开玩笑。当时贾黄中做宰相,卢多逊做参知政事,有人来报说京畿附近有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