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2905000000003

第3章 社会经济与金融(2)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十五”以来也是宁夏金融大发展的时期。金融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改进服务,全区金融业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同时,有效发挥了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调节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银行业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

1.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截至2007年,宁夏共有1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网点1076个(不含行政关闭的中卫城市信用社和停业整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顿的伊斯兰国际信托公司),其中:国开行和农发行2家政策性银行,共有机构网点16个;工行、农行、中行、建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网点472个;交通银行于2007年9月在银川市设立分行;地方金融机构有宁夏银行机构网点33个,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367个,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机构网点12个;邮政储蓄银行共有机构网点175个。

2.信贷总量稳步增长,投向重点突出。“九五”期末至2007年末,宁夏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从396.49亿元增加到1278.52亿元,2001-2007年年均增长18.1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从383.23亿元增加到1184.57亿元,年均增长17.49%,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3.59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全区各级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发展的关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有效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同时,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

2001-2007年,全区人民币短期农业贷款增加114.71亿元,年均增长37.28%,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9.79个百分点;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05.8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增加66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增加244.65亿元,2007年当年新增基本建设贷款41.94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20.85%,占中长期贷款的35.5%。信贷资金的投入,有效支持了电力、煤炭、造纸、化学原料、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自治区优势产业以及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有效缓解了投资消费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为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经营效益逐年好转,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000年亏损2.76亿元发展到2007年实现利润24.69亿元,同比增盈7.56亿元。

各家银行创利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宁夏证券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末,宁夏共有上市公司11家,通过股票市场累计融资42.96亿元,净融资40.88亿元;证券营业部12家,证券服务部5家,异地期货营业部2家,股票累计交易额1134.35亿元。国内债券筹资16亿元。基金销售也出现了良好势头。

(三)宁夏保险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末,宁夏共有11家保险分公司和242个分支机构,比年初新增4家和59家。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6.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98亿元,年均增长25.6%,赔付额从1.62亿元增加到6.9亿元,年均增长22.96%。

(四)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有效化解

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产结构逐步优化。政府、银监局、农信社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清欠工作,银行业强化了风险管理,信贷资产质量稳步提升,本外币不良贷款率从2000年的28.12%下降到2007年的7.81%,并及时处置了2004年以来德隆事件引发的金融风险;对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停业整顿并积极寻求重组;证监会委托南京证券公司对西北证券公司实施托管经营,确保业务、人员和社会稳定;实施了亚洲证券银川营业部风险处置及被华泰证券托管工作。

(五)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共认购央行专项票据20038万元,组建20家市县联社统一法人工作顺利完成,通过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了经营机制,加强了内控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11家县(市)联社通过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考核,兑付金额11795万元。截止2007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为54.71万户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向41.94万户农民签发了《绿色信用贷款证》,占总农户的76.66%,评定信用户21.6万户,信用村349个,信用乡(镇)15个,通过《绿色信用贷款证》、农户联保等方式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明显增加,至2007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47.91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全部贷款余额的27.61%,农信社实现利润增幅达3.91亿元,增盈2096万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已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内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指标明显改善,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加大。银川市城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宁夏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省级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宁夏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2006年宁夏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到2007年末,全区成立了13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1亿元,其中,发放“三农”贷款占到了51%。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全区逐步形成了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金融管理办公室履行调控和监管职责,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地方性金融机构为补充,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监管和服务主体并存的金融市场体系。

总之,“十五”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宁夏金融业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区域金融活力和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宁夏经济社会总体上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仍处于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的态势、国内金融业竞相发展的势头以及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分析比较,宁夏金融业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体上仍处于金融总量规模偏小、金融服务功能较弱的初级阶段,一些限制和制约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金融资源总量小,配置结构不合理

1.金融资源总量偏小,支持经济实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见下表),2007年宁夏社会信用总量仅占全国的0.4%。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可以说是衡量区域金融资源充裕与否的重要指标,银行贷款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辖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与规模。从存、贷款占全国的份额来看,2007年,宁夏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32%、0.45%,存款份额在全国排名倒数第3位,贷款份额在全国排名倒数第4位。与全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一、间接信用

1.银行贷款余额441.39524.56681.61762.14833.88983.371184.57

贷款增加额58.1781.46156.9492.13119.46150.69201.2

2.银行承兑汇票余额7.0014.2462.9071.7993.7374.9775.1

3.融资保函余额0.070.070.410.9210.321.5

二、直接信用

1.股票市场累计融资额39.7439.7442.9642.9642.9642.9642.96

2.当年企业债券融资额1916

三、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0.170.220.320.660.671.421.87

四、保费收入6.248.6710.7013.8015.7419.2424

表1“十五”以来宁夏主要社会信用总量及构成(单位:亿元)

注: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采取2007年各月的平均汇率折合人民币14.23亿元。

平均水平相比,银行服务网点明显偏少,人均占有水平低,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银行服务网点2007年比2000年减少300个,拥有机构数量在全国排倒数第3位,仅高于青海和西藏。宁夏每万人只有银行网点1.78个,比2000年减少0.72个,聚集效应减弱,与北京2.18个、上海2.23个相比,聚集效应明显不足。

2.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贷款集中投放现象突出。近几年,银行贷款向电力、煤炭、交通、公共设施等基础行业和大户集中投入现象突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末,宁夏前50户贷款大户贷款余额为548.2亿元,占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余额的68.7%,贷款过度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大企业,实质是经济结构性问题在金融领域的集中反映。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信贷长期集中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差距和产业结构失衡,并导致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新的信贷风险的产生,同时还弱化了对中小、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制约经济金融的协调持续发展。

3.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能力低。“十五”以来,宁夏直接融资方式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很小,发展较慢。至2007年末,宁夏上市企业只有11家,仅占全国1550家的0.7%,在全国居倒数第三位,广东和上海的上市企业数量是宁夏的13倍多。同时宁夏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小,宁夏11家上市企业自1993年以来累计募集资金42.96亿元,而全国1550家企业仅2007年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和配股筹集资金就达8432亿元,比上年增加2838亿元。“十五”以来,宁夏上市企业只有1家,2004年以来,宁夏既没有新上市企业,现有的上市企业也没有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企业债券融资方面,2001-2004年宁夏企业在债券市场上没有融资,2005年仅有宁煤集团一家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短期融资券9亿元,融资总额仅占同期全国企业债券融资额的1%左右,2007年宁夏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和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两家共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6亿元。其他企业近年来没有发行过债券,企业发展主要依赖间接融资。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融资难的同时,给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也增加了压力。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经济与金融难以协调均衡发展。

4.利用外资总量小,分布不平衡。2007年实际使用外资1.87亿美元,是对外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总额最多的一年,但也仅占全国总量的0.25%,是江苏的0.81%、广东的0.98%、山东的1.4%、内蒙的8.35%和山西的10.5%,总量排全国倒数第1位。同时,利用外资总额的95%以上集中在首府银川市,近90%投资于第二产业。

5.经济金融化水平低,金融深度有待提高。衡量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数量指标是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意味着金融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增强。我们以“银行存款/GDP”来代表区域经济金融(货币)化水平,依此计算出的“十五”以来宁夏金融相关比率依次为157.18%、175.36%、193.86%、182.74%、164.39%、161.29%、153.27%,2003年以来金融相关率逐年下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3%下降到2007年的4.9%。金融资源配置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经济金融化水平低还表现在贷款增量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位徘徊(见下表)。“十五”以来,宁夏人民币贷款增量占GDP的比重除2003年达到40.8%以外,其他年份均在20%左右徘徊。贷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差从2003年的最高值17.7个百分点回落到2007年的8.06个百分点。

(二)信贷供给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信贷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宁夏虽然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摆脱倚重资源发展的方式,宁夏是高载能行业较为集中的省区,高载能行业又是宁夏能源消费大户,在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所列的13个行业中,宁夏涉及到电力、焦炭、电解铝、造纸、铁合金、电石六个行业,近年来宁夏高载能行业增长迅速,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由2003年的49%提高到了2006年的56%,高载能行业的利润及税收总额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的大部分,在宁夏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宁夏的一些高载能企业的不少技术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而高载能行业恰巧是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受到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直接影响,信贷资金供应较为紧张。

(三)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面临诸多矛盾

1.宏观政策目标与微观经济利益的矛盾。为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大力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扶持。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信贷风险,按照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条件,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再如,农村小额信贷、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助学贷款都是政策性较强的业务,客观上具有政策的强制性。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成本和风险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办理这些政策性贷款所耗费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业务贷款,而且潜在的风险较大。经济薄弱环节贷款的政策性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经营存在着矛盾,制约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