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标才有未来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过着平庸的生活,读书应付老师或父母,上班应付工作,回家看看电视,也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既无目标也无计划,更别说具体的行动,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成就感。你是这样的人吗?你甘愿过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那就看看下面的内容吧,也许你能梦想成真。
读一读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卡耐基曾对世界上1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之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他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一个人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人能成功,所以同学们,你们有目标吗?也许问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笑了,这个问题难道还用问吗?高三的学生哪个没有目标——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这么说,高三的同学每个人的目标是相同的,又是不相同的。说它相同是因为都是为了考大学,说它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理想中的大学不同嘛。所以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吧,这样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也许所有同学都会大声地说:“当然有,现在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嘛!”可是再问一次:“你们有自己的目标吗?”也许很多同学就开始怀疑自己刚才的回答了吧!对,你们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是你自己的?还是父母的?或者是老师的?
正中靶心
既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目标——考大学,也就是100%。那现在就问问大家:你们想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呢。可令人惊讶的是,有至少50%的同学还没确定呢。他们说等填报志愿的时候再确定也不迟嘛。错!那你们所说的有目标等于没目标了。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与他意识中的主要思想互相配合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一项心理学原则。你应该以特别谨慎的态度选择现在“明确的首要目标”。在选好之后,应该把它写下来,放在你每天至少可以看到一次的地方。这样做的用意在于:把这个目标强烈地深印在你的潜意识中,当做是一种蓝图,予以接受,最后它将支配你生活中的行动,使你一步一步地向这个目标迈进。
读一读
从前,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还有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说:“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说:“你答对了。”
就即将到来的高考而言,同学们若只想着“非提高学习成绩不可”“非考上大学不可”,虽然还可以撑上一段时间,但过一阵子也马上就会没劲了。所以,目标一定要是具体而明确的,并切实可行。
假如你想考某所医科大学的某个专业,那你现在就可以将这个目标写在你可以看到的地方:床头、桌上,甚至是你的铅笔盒上,这样每一次看到都是一次激励。同时你每天可以在临睡前的一分钟遐想一下进入这所大学学习之后的情景,这样的想象你可能觉得是做“白日梦”,你们可千万不要低估这“白日梦”的功效哦!它能激发你的斗志和勇气,更好地达成目标。
登上金字塔摘取璀璨的宝石
读一读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他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每个小目标,而每个小目标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因此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即意味着新的计划的开始,意味着离最终目标的又近一步。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高考这一征程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就会减少许多失败和挫折。
如果我们把高考比作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金字塔,那塔顶的那颗宝石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中的大学和专业。
金字塔由五层组成,是要一层一层爬的,下面每层是为实现上一层较大目标而要达到的较小目标。你想一步飞上顶太难了。因此,假如你决定要考“北外”的英语专业,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就要有很高的要求,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努力。那如何提高英语水平呢?你可以定一目标,每天一定要背20个单词、一篇文章,要求自己在4个月之内能看懂英文书报。由于你定的每个目标都很具体且相对容易达到,并能按部就班去做,实现最终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古人云,君子每日三省吾身。你是否经常检查自己制订的目标?一方面要检查自己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用新目标不断地激励自己,从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谁影响谁?谁战胜谁?
读一读
有个年轻人,经过数年的拼搏后赚了不少钱。他到欧洲旅游,入住一家酒店,第一天早上醒过来,听到一阵敲门声。门一打开后有个侍应生很热情地跟他说:“Goodmorningsir.”他没听懂。按照中国人的惯性思维,他在想:“是不是问我叫什么名字。”于是他大声地说:“我叫陈阿土。”第二天早上他又听到一阵敲门声,门一打开后又见昨天的侍应生,这个侍应生又跟他说了一句:“Good morningsir.”他有点生气了,“怎么这么笨呢?”于是他更大声地说:“我叫陈阿土。”第三天早上令人恐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又听到一阵敲门声,这个侍应生又跟他说了一句:“Goodmorning sir.”他非常气愤地说:“我叫陈阿土。”当天晚上他睡不着,想弄个明白,于是他问旅游团的团长。团长说:“他跟你说什么?”他说:“Goodmorningsir.”团长说:“你才是笨蛋呢,人家问你早上好呢!”他突然觉得很羞愧,我赚了那么多钱,怎么文化水平这么低呢。于是他准备学英语,他学的第一句话就是:Goodmorningsir.第四天早上他在焦急地等待侍应生的敲门,因为他要把这句话用出来。所以当侍应生一敲门,门一打开后他立刻对侍应生说:“Goodmorningsir.”侍应生听完后立刻说:“我叫陈阿土。”
看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影响了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了你,那么就看到底是谁战胜谁。在这个故事里,那个叫陈阿土的年轻人,最终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回答,但是错误的回答反而影响了侍应生。所以成功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高考也需要无比坚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外界人或事的影响。
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可以说从你们进入高中的大门开始就是为着这场持久战而来的,因此这场战争可至少是3年甚至更长。在这漫长的准备期,有很多人或事物在你身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环境等。那么你是否经常被他人或环境影响,而削弱了你的坚定目标呢?还是你是影响他人的那个人呢?看看下面的一些情况,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呢。
“高三了,父亲一改往日那一见我学习不好就训斥和怒骂的习惯,变得格外有耐心,总是亲切安慰我:‘孩子,没什么,若是考不上,下次再努力’,可这让我更难受,真不如他狠狠地骂我或痛打我一顿还让我好过一点。”
“自习课上,我看书看得很累了,想稍微休息一会,可一看到身边的同学都一个个在认真地看书,觉得如果休息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不行,还是得好好看书学习,虽然拿着本书,我一个字也看不进,但还是得看”。
是的,大家一进入高三,就立刻成为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焦点。且不说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会成为家常便饭,更让我们应接不暇的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关心、叮咛、督促、勉励。诸多的关怀与期待本无可非议,然而也在无形中给我们心理上造成了种种压力和暗示。
这“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情况不就等于诸多的影响和压力吗?!面对高三,大多数同学已经处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还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吗?
外界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那改变的就只能是我们自己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坦然面对之!那所有外部的一切对我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了。做到“风吹,帘动,心不动!”这才是修炼的最高境界。
问问自己:“我能做到吗?”做到了,就离成功不远了。
准备,瞄准,开火!
有人说,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则是起跑时的枪声,行动犹如奔跑者全力的冲刺,可是有的人有梦想,有决心,就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梦想和决心都是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读一读
国外有个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两三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有一次他到教堂时,跪在圣坛面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呢?我愿意更加谦卑地服侍您。请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去教堂,同样重复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祈求着。
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说:“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垂听我的祈求?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的困难,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突然发出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一直在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应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生活中像这个祈祷的中年人可为数不少呀。想一想你自己,是否每天都在下决心,然而每天都几乎一晃而过,无所事事。是否每次学校开高考前的动员大会,你的心里都非常激动,并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自己欠缺的部分补上,要超过你的同桌,要考上你理想中的大学。但是,每次的决心第二天就成了过眼烟云,为什么当时的远大理想早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呢?
在进入高三的第一天,每个班级的墙上都会挂上一块写有“离高考还有××天”的牌子。我想我们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挂这块倒计时牌的意义:老师希望我们产生紧迫感,然后加紧努力,不要浪费这宝贵的时间。可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