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寻恐龙的足迹
2939500000008

第8章 侏罗纪——霸主的盛世(1)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灭绝,海生的幻龙类也灭绝了。鸟臀类恐龙和蜥臀类恐龙都有了进步发展。会飞行的爬行动物第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

探寻恐龙的?

侏罗纪时期的世界

在侏罗纪时期,恐龙开始遍布整个大陆,鸟类也开始出现,但会飞的爬行动物仍掌握着天空的主导权。河里栖息着大量的鳄鱼和一种叫蛇颈龙的大型爬行动物,外形酷似海豚的鱼龙和鲨鱼则在海洋里遨游。

暧湿的气候

当泛古陆在侏罗纪四分五裂时,汪洋大海在大陆之间形成。海平面上升,大片的陆地被海水淹没。那时的地球与三叠纪时期相比,温度更低,湿度更大,但仍比今天的地球温度高。在温暧、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目些在三叠纪时期还是沙漠的地区已被繁茂的植被覆盖,地球大部分陆地表面都布满了森林。

素食恐龙

新的、独特的草食恐龙在侏罗纪时期迅速崛起。例如,剑龙和甲龙,它们身上长有保护性的骨板和骨钉。

在侏罗纪中期诞生了名为棱齿龙的草食恐龙。它们小巧敏捷,依靠速度逃避掠食者,是最迅捷的恐龙之一。

恐龙中的巨人

体型庞大、以植物为食的蜥脚类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但直到侏罗纪时期,它们才开始遍布整个世界。蜥脚类恐龙是动物史上最大的动物,它们生有极长的脖颈,这让它们可以吃到其他恐龙无法够到的高树上的叶子。

侏罗纪杀手

许多侏罗纪时期的兽脚类恐龙都是巨型的。它们体长达12米,能够杀死最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其尖锐、致命的牙齿和强有力的下颚几乎能够击溃所有对手。小型兽脚类恐龙可能比较常见,但它们的化石并没有大型兽脚类恐龙多,这是因为它们轻巧、中空的骨骼容易粉碎、

消散。它们主要依靠速度和利爪来捕杀猎物,有的则依赖集体行动。

双脊龙

双脊龙生存在侏罗纪早期时代。

外形

双脊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脊龙。前肢短小,善于奔跑。是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

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脊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骨骼

双脊龙的整个身体骨架极细。它的头部有两块骨脊,呈平行状态。头骨上的眶前窗比眼眶要大。它的下颌骨比较狭长,上下颌都长着锐利的牙齿,但上领的牙齿比下领的牙齿长。双脊龙的后肢比较长,其中耻骨占了很大比例。

双脊

双脊龙的头上有圆而薄的头冠。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其头冠是雄性双脊龙争斗的工具。但是经考证,双脊龙的头冠是比较脆弱的,不太可能用于打斗。

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双脊龙的头冠也许只是用来吸引异性的工具。头冠大的双脊龙可能在群居中占有较大的地盘,并拥有和更多雌性恐龙交配的。

生活形态

双脊龙能够飞速地追逐草食性恐龙。比如全力冲刺追逐、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或者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恐龙,如大锥龙等。在追到猎物后,会用长牙咬并同时挥舞脚趾和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紧食物。

梁龙

梁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比雷龙、腕龙都要长,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身体很短,因此体重并不重,梁龙脖子虽长,但由于颈骨数量少且制,因此梁龙的脖子并不能像蛇颈龙一般自由弯曲。

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如果脖子最长的恐龙是马门溪龙,尾巴最长的恐龙一定就是梁龙了。

梁龙全长27米,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痩小,只有十几吨重,体重远不如马门溪龙。

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梁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

梁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它脖子长约7.8米,尾巴长约13.5米。尽管梁龙体型巨大,梁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祉长着爪子。梁龙成群活动,它们走路非常的慢。

梁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产卵,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

龙的 ,所它不聪明。梁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梁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地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梁龙的体长差不多。

梁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梁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梁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

尽管梁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梁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

梁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目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梁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

有了它,梁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梁长得又高又长,简直就像一幢楼房。按说身躯如此庞大的梁龙,体重也应该不轻,可是实际上它们只有10多吨重,那些比它们个头小许多的恐龙倒往往比它们重上好几倍。那是因为,梁龙的骨头非常特殊,不但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还很轻。

因此,梁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不会被自己巨大的身躯压垮了。

角鼻龙

不论现在的肉食哺乳动物或古代的肉食恐龙身上,都很少有“角”存在,而这个凶猛的角冠龙竟然在鼻子上方长有一根尖刺,真是非常特殊的肉食动物。不过以体形来说,只能算是中型的肉食恐龙而已。

在侏罗纪晚期,有一种个子大却很凶残的食肉恐龙,从外形上看,它与其他的食肉恐龙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大头,粗腰,长尾,双脚行走,前肢短小,上下颌强健,嘴里布满尖利而弯曲的牙齿。

但它的鼻子上方生有一只短角,两眼前方也有类似短角的突起,这可能就是它被称为角冠龙的原因。另外,从后脑没背脊直到尾部还生有小锯齿状棘突。

那么角鼻龙会游泳吗?

恐龙生活的地方河流湖泊纵横,它们经常需要同水打交道。但是,恐龙都会游泳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恐龙能够游泳。诸如有些蜥脚类恐龙在逃避肉食恐龙的追捕时能够进人河流中躲避。不过它们都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游泳。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推测,大部分肉食恐龙不喜欢在水中生活’它们喜欢生活在比较干燥的地方,角鼻龙也是如此。

弯龙

弯龙(学名(Camptoaums)意为“可弯曲的蜥蜴”,是一属草食性有喙状嘴的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至下白垩纪的北美洲和英国。由于当弯龙以四足站立时,它的身体形成一个拱形,故取此名。

最大的成年弯龙多为7—9米长,臀部达2米高,体重约1吨。虽然它们的身体属重型,由化石足迹来判断,它们除了以四肢来步行夕卜,亦能够以双足步行。

弯龙属很可能是禽龙及鸭嘴龙科祖先的近亲。它们可能以它鹦鹉般的喙嘴来吃苏铁科植物。叶状牙齿位于嘴部后段,拥有骨质次生颚,使它们进食时可以同时呼吸。灵动的颌部关节,使颊部可前后移动,上下颊齿便可产生研磨的动作。眼窝中有块眼睑骨罕见地横突着。

如同其他鸟脚类恐龙,弯龙脊椎骨神经棘侧边的筋腱呈交错形态,可协助强化脊柱并使背部硬挺。荐椎有5—6节,弯龙与禽龙的每节荐椎间都有特殊的桩窝关节,可进一步强化脊柱。骨盘下部的骨头朝后,可容纳更大的肠道。

弯龙的手部有五根指头,前三根有指爪。拇指最后一节是马刺状的尖状结构,与禽龙的笔直尖爪不同。

化石足迹显示,弯龙的手指间没有肉垫相连,这点与禽龙不同。数根腕骨互相固定,可强化手部结构以支撑重量。弯龙的第一趾爪小型,向后反转不触地。

圆顶龙

圆顶龙英文名(Camarasaums)的含义是“带着小房间的爬行动物”。植食性,生活在侏罗纪晚期,体长可达到20米,体重可达20吨,主要分布在北美。

圆顶龙的脑袋小而长,鼻子是扁的。

牙齿长得像勺子一样,当磨损坏了时,它还能长出新的牙来代替的。龙的,只脚有五个脚趾,中趾长着锋利的爪子。它的前腿比后腿略短一点儿。

龙是。

它们不做窝,而是一边走路一边产卵,生出的恐龙蛋形成一条线。

圆顶龙照看自己的孩子。它们的脑袋很小,所以不太聪明。

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嚼,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圆顶龙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它会吞下砂石来帮助消化胃里其他坚硬的植物。食植物的圆顶龙腿像树干那样粗壮,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全身巨大的体重。

圆顶龙的脖子比其他蜥脚类恐龙(如腕龙),要短很多。它可能是靠吃树低矮处的枝叶为生,而把树顶部的嫩树叶留给了身材高大的亲戚们。

在圆顶龙短而深的头骨内,包藏着很小的大脑。但它的嗅觉却极其灵敏,这有助于它躲避危险。在它的眼睛前部,长着两只巨大的鼻孔,耸在头顶上。圆顶龙的大牙齿长得像凿刀,用来大量地啃断树叶树枝。

它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吃,从一个灌木丛挪到另一个灌木丛,因为它庞大的身躯需要许多食物来补充养料。圆顶龙的大脚分担了它的体重。在每只前脚上长着一个长而弯曲的爪。它就是靠着这对长爪砍杀攻击它的敌手,以保护自己。

圆顶龙是腕龙的一个分支,身材虽然比腕龙小很多,但是体格极为粗壮。

与前面几种巨型长脖恐龙相比,它的脖子要短得多,尾巴也要短一截,所以显得更加敦实。头骨较大,有浑圆的头顶,吻部短钝。嘴里的牙齿排列得较密。鼻孔长在眼眶的前上方,鼻腔巨大,肯定有良好的嗅觉。脊椎骨空腔,大大减轻了体重。看似笨拙,却能用尾巴帮忙支撑身体站立起来,采食高处的叶。

雷龙

迷惑龙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受宠的一群,曾经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雷龙(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这个熟悉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古生物学家在命名上如此的严谨。

迷惑龙的得名是因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恐龙胫骨,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于1877年命名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之后,1883年另一群研究者发现几个零碎的恐龙骨骼化石,推测这个恐龙体型巨大,行进时可能如雷声隆隆,故取名雷龙。

然而根据后续发现的其他化石说明迷惑龙与雷龙是同一种生物。依据古生物学的命名优先权,迷惑龙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龙的命名以“迷惑龙”称之。

在1.4亿年前的北美洲丛林,午后时分,翼龙和始祖鸟在树上歇着,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林中时而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突然,传来“轰”“轰”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好像雷声一样沉重。

然而,天上除了漂浮的朵朵白云外,一碧如洗,毫无变天的迹象。晴天打雷,岂不是咄咄怪事!原来这不是天上的雷声,而是丛林里走出了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因其脚步沉重,声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古生物学家给这种恐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作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龙体躯庞大,重约40吨,体长可达24米。四肢粗壮,脚掌宽大,脚趾短粗,前脚上具有1个发达的爪子、后脚上具有3个发达的爪子。雷龙自发现以后,便“身世”不凡,起初人们把它视作最重的恐龙。尔后,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耗费巨资,用它的复原形象做广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其实,当初的雷龙复原像并不准确,长脖子的顶端生着圆顶龙似的头骨,这是因研究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错将圆顶龙的头骨装到了雷龙的骨骼上。

后来,经进一步调查核实,新一代的恐龙专家们终于弄清楚了雷龙头骨的。

雷龙的头骨与梁龙的头骨相似,较为低长,侧面看上去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个鼻孔,且位于头的顶端;口中的牙齿较少,着生在颌骨的前部,牙齿呈棒状,恰似铅笔头。

它们喜欢群体活动,当一大群雷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这就是它名称的由来。

这种像肉山一样的大个子,长着一条长脖子和一个很相称的小脑袋。头小身子大的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很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目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雷龙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雷龙及其“姊妹”一梁龙等动物,代表了蜥脚类的另一演化方向,这类动物不仅颈长,而且尾巴更长,尾的末端变细,呈鞭子状。由于它们也是进步的蜥脚类恐龙,脊椎骨上的坑凹构造也相当发达,就连椎体的内部,都还有孔洞,这是大恐龙适于陆地生活而减轻自重的适应性变化。

超龙

这种恐龙是197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所发现的少数超大型骨头的昵称。超龙从没有被正式命名或者作科学性描述过,这些零星的骨头,包括了2.5米长的肩胛骨;1.米宽的骨盘,及3.1米长的肋骨,有些古生物学者推算超龙可能长达27米,而体重可以高达68吨,另外一些人推估甚至可能体型更长,体重甚至可达到90吨。

无论如何,它必然是个庞然大物,仅一个超龙的脊柱就可以长达1.4米!

扑朔迷离的身份

说超龙的身份朔迷离一点也不错。其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已经开始找到一些身份不明的’零碎的恐龙化石。

本来,这些零碎的化石应该一点也不起眼,不过它庞大的体积却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由于只有零碎的化石,古生物学家不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替超龙命名,所以“超龙”这个名字并不是正式的名字。超龙的确曾经被视为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庞大的生物,直至阿根廷龙被发现。

超龙可以说是巨型的恐龙,和大部分长颈素食恐龙一样属于蜥脚类。在超龙的分类上古生物学家一直存在分歧;有理论指出超龙并不是一种新品种的恐龙,而是体型过大的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