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寻恐龙的足迹
2939500000009

第9章 侏罗纪——霸主的盛世(2)

还有古生物学专家指出超龙属于独立的品种,和现已发现的恐龙并不相同。但由于证据不足,一切争论至今仍未有定案,所以我们并不能百分百地确认超龙的真正身份。

巨型的恐龙

虽然只发现过零碎的恐龙化石,但这些“零碎的化石”却令专家也吓了斟匕。

发现过的化石有肩胛骨(2.5米长),骨盆(1.8米长),肋骨也长达3.1米。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超龙跟梁龙、腕龙属于同类型的蜥脚类恐龙。

古生物学家依照现有的化石推测,超龙至少长27—30米。由于化石类似腕龙而非梁龙,我们估计超龙跟腕龙一样是头抬得高,体重较重。推测体重大概达到了66吨,甚至有人推测它重达88吨,这几乎可以说是在陆地上生存动物的最大极限了。

而超龙把头抬高,高度可以达到五层楼(15米)。至于恐龙的体重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部分,因为这部分是关于恐龙的结构问题,所以可以用工程学来衡量。

在估计超龙体型的资料期间,我们考虑到在陆地上生存动物的最大极限(在陆地上生存的动物最大可能可以生长到多高、多重)。由于体型庞大的动物在陆地上生存需要克服最大的问题:重力,所以体型上仍然存在架构上的极限。

如果动物的体重太重的话,四肢便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以超龙估计体重为66吨来计算,平均每只脚要承受的重量是16.5吨。这是个很惊人的重量,如果脚部结构不够坚固,脚部随时会被身体重量压得粉碎。而这样的生物也是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

在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后,我们认为在陆地上生存的,可以随意地移动的动物体重很难超过80吨。

所以,我们认为超龙不会超过80吨。不过,真正的答案仍然要等候将来找到更多的化石才会揭晓。

马门溪龙

1.45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

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马门溪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

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35个)相对较少。

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是分开的。

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

坐骨纤细;胚腓骨扁平,胚骨近端粗壮,

长度相等。距骨较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面深凹,故中央突起很高,跖骨短小,

后肢的第一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省合县和甘肃永登;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

最新发现

2006年8月26日,科学家在新疆奇台县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这具蝌脚类食草恐龙化石与1987年在同一地点发掘的恐龙化石都是马门溪龙,身体总长度为35米,比中加马门溪龙长5米。令人惊讶的是,这条恐龙仅脖子就长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队在距离这具恐龙化石100多米的山上,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蝌脚类食草恐龙化石,根据其颈肋长1.4米推断,它身长约30米、高约10米、重约50吨。当时,这条恐龙被确定为亚洲第一大恐龙,被命名为中加马门溪龙,其化石现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新疆恐龙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海军确认,2006年8月26日发掘的这具恐龙化石,已经取代中加马门溪龙而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

蜀龙

蜀龙是一种独特的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中侏罗纪(巴通阶到卡洛维阶)的中国四川省,约1.7亿年前。

蜀龙的属名来自于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龙的化石发现于自贡市大山铺的下沙溪庙组。蜀龙与其他恐龙生存于同一块中侏罗纪陆地上,例如:蜥脚类的酋龙、蛾嵋龙、原颌龙、可能属于鸟脚下目的賸龙、早期剑龙类的华阳龙以及肉食性的气龙。

蜀龙体长12米,高3.5米,头中等大小,脖子较短。前肢略长,后肢粗壮。牙齿呈钉状,边缘没有锯齿,以低矮树上的嫩枝嫩叶为食,蜀龙拥有短而纵深的头颅骨,鼻孔位在口鼻部偏低的地方,而匙状牙齿相当结实。蜀龙有12节颈椎、13节背椎、4节荐椎、43节尾椎,有些尾椎的形状为人字形,类似较晚期的梁龙。肩胛骨与鸟喙骨愈合。

在1989年,发现蜀龙的尾巴末端拥有尾棒,可能用来击退敌人。蜀龙身体笨重行动缓慢。为防御敌人,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逐渐进化成棒状的“尾锤”,并以此为武器。当肉食恐龙向它发动攻击时,它立即挥舞这个骨质尾锤,将敌人吓跑。在真正的搏斗中,尾锤也是有威力的。

蜀龙是在1983年首次叙述,目前已发现超过20个蜀龙骨骸,其中数个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数保存下来的头颅骨,使蜀龙成为蜥脚下目中生理结构最清楚的恐龙之一。模式种是李氏蜀龙,是由董枝明、张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叙述。而第二种是自流井蜀龙,但并没有正式的叙述’状态仍是无资格名称。

蜀龙被分类为一种基础蜥脚下目恐龙。它们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瑞拖斯龙有紧密的亲缘关系。

蜀龙目前正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展示。

巴洛龙

巴洛龙,又译“重型龙”,学名意思是“笨重的蜥蜴”,生存在侏罗纪晚期。其化石是1912年美国化石采集家厄尔·道格拉斯在美国犹他州的卡内基采掘场挖出的。

巴洛龙与近亲梁龙很像,两者的身躯很长,站立时身体的最高点都在臀部;但两者颈部和尾巴的比例不同,巴洛龙的尾巴比例上较短,由极细长的颈部来平衡,颈部由肩膀伸出达9米之长,

自巴洛龙被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巴洛龙头部的化石。科学家们在制作巴洛龙的模型时,一般把其头部塑造成扁且倾斜的形状。鼻的开口在眼睛的上方。这种设计是根据与巴洛龙相似的蜥脚类恐龙相吻合部位的骨骼而做的。

颈部

巴洛龙的颈部由16节以上的脊椎骨支撑着。这些脊椎骨节有的长达1米,并长着长支柱状的颈肋骨。不过,有深深的空洞以减轻重量。如果没有这种减轻重量的设计,这么长的颈部会重得让巴洛龙抬不起头来。

心脏

有些科学家估计,要将血液送上巴洛龙位于长颈之上的脑袋,必须要有1.6吨重的心脏才能做到。但这么大的心脏的心跳速度会慢得让送上颈部的血液在下一次心跳之前就往下回流。

所以他们猜测巴洛龙可能有8个心脏,每一个心脏只需大到足够把血液送到下一个心脏就够了。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巴洛龙有现代的大心脏,在颈部有动脉阻止血液回流。此外肌肉收缩的波动也能将血液推回脑部。

尾巴

巴洛龙拥有一条长长的鞭子状的尾巴。科学家根据已经发现的巴洛龙的尾骨推测,巴洛龙尾巴的末端容易弯曲,类似梁龙的尾巴。而且,无论尾巴是否容易弯曲,整个尾巴必须重到能与长长的颈部达到平衡,否则巴洛龙就无法正常地站立。但是也可以推测,由于这条长尾巴,巴洛龙的身体显得更为修长。

地震龙

地震龙拉丁文名的含义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时代为侏罗纪晚期。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

初看起来它很像梁龙,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据初步估计,它的长度至少有35米,甚至可达到4米。

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鼻孔长在头顶上。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

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用四只脚走路,

走得很慢。它们成群生活。地震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大型食肉恐龙捕食地震龙。地震龙是最大的恐龙,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目前公认的最长的恐龙是地震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地震龙,它的身长有39—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3条地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目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地震龙”一名的含义。

峨眉龙

蛾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为:荣县蛾眉龙,釜溪蛾眉龙,天府蛾眉龙与罗泉蛾眉龙。

其中较天府蛾眉龙稍为小型的荣县蛾眉龙发掘自荣县,是四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由杨钟健与Camp于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蛾眉龙是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一种体形较大的恐龙,体长12—14米,高5—7米,头较大,头骨高度为长度的1/2多。它的颈椎很长,所以脖子显得特别长,最长的颈椎为最长的背椎的3倍,超过尾巴长度的1.5倍。

蛾眉龙前肢较短而粗壮,前肢第一指有爪,后肢第一、第二、第三趾上也有爪。它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牙齿粗大,前缘有锯齿,以植物为食。蛾眉龙喜群体生活。

剑龙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他如梁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长为12米、高7米,重达7吨。

剑龙长着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喙里没有牙齿,但嘴里的两侧有些小牙。剑龙的背上有17块板状的骨头,在它尾巴的尖端还有着长刺。这些刺有1.2米长。剑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五个脚趾,而后腿有三个脚趾。剑龙走路时用4条腿。它们可能群居生活。剑龙的脑袋非常小,不太聪明。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大小与大象差不多,但体形却大不一样,前肢短,后肢较长,整个身体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山峰正好处在臀部。令人惊奇的是,从发现的化石得知,剑龙的背上有两三角形的骨板,从颈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着的。

这些骨板有什么用处呢?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意见不一,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四川龙

甘氏四龙是中型体型的异特龙类。它与北美洲发掘的异特龙极为神似。它是侏罗纪晚期游荡在四11盆地中装备齐全且极凶猛的掠食者。考察队经过一位天主教士R.Merens的协助,在蒙阴县宁家沟北方1.2千米处找到了化石地点。他们在隔年请Zdansky来此进行采掘工作。

四川龙的齿冠高约为齿冠宽度的2.5倍。前面的牙齿凸度大,前缘锯齿深,可直达齿冠基部,并强烈向舌面弯曲。其余牙齿较扁,厚度相当于宽度的2/3,

所有牙齿前缘锯齿较后缘锯齿细而密。前部颈椎椎体相对较长,微弱后凹型,神经棘低而前后延长。后部颈椎椎体长度显著缩短,只有前部颈椎长度的2/3左右,紧接在副突之后有侧凹存在。背椎双平型,椎体侧面有粗的纵纹。长骨中空性差,甚至部分肢骨完全不中空。乌喙骨轮廓近椭圆形,外侧后方靠中部有瘤状脊。肱骨三角脊不特别发育。坐骨近端有发育的坐骨突,远端前后扩张。股骨小转节低,呈板状,斜向前外方。

前缘锯齿向舌面弯曲的程度不等。

腕龙

腕龙的含义是“长臂蜥蜴”,是最高最大的恐龙之一。它是已知有完整骨架的恐龙中最高的。

腕龙生活在侏罗纪,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巨大的动物。目前虽然已经挖出超龙、特超龙、地震龙等可能比腕龙更巨大,但目前还没有挖出完整的骨骸,因此还不能确定。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这么高大的动物要采食高树上的枝叶,当然是很容易的。

与其他巨型食草恐龙一样,它也是长脖子小脑袋,头顶上的丘状突起,就是它的鼻子。腕龙前肢高大,肩部耸起,整个身体沿肩部向后倾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某些高个动物,如长颈鹿的身上还能看到。

它的肩膀离地大约5.8米,而当它的头抬起举高时,离地面大约有12米,虽然可能觅食高树梢的枝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不会让脑袋抬举太久一那将造成血液输送非常困难。

与其他恐龙不同的是,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这样能帮助它支撑它的长脖子的重量。腕龙吃树梢上的嫩叶,其他吃草类动物是够不着的。依靠长长的脖子,它能够摘取最高处的树叶。今天的长颈鹿也是如此。

腕龙有发达的领部,犹如边缘锋利的勺子一般的牙齿,可夹断嫩树枝和树芽。腕龙需要吃大量的食物,来补充它庞大的身体生长和四处活动所需的能量。一只大象一天能吃大约150千克的食物,腕龙大约每天能吃1500千克,是今天庞然大物食量的十倍!它可能每天都成群结队地旅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荡,寻找新鲜树木。

腕龙有一个巨大的身躯,还有着长长的脖子,它们的身体过于笨重,身长24米,重达80吨。别看它们个子大,胆子却非常的食肉恐龙一来,它们就纷纷跑进水里躲藏起来了。

这些恐龙都是吃植物的,由于身体太重都是四足支撑。尽管这样,行动依旧不便,只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动,靠水的浮力来减轻一些体重,同时也躲避食肉恐龙的袭击。侏罗纪时期气候温暧,植物兴旺,为恐龙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爬行动物有个特点,身体终生都在不停地生长,各种类型的龙都在不停地吃不停地长,而腕龙这样的大型恐龙生长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身边的植物吃完后,它们利用长长的脖子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吃到远处的植物,由于脖子很长转动时很迟缓,要是再长个大脑袋就更加笨重了,所以它们的头都非常小,与整个身体都不成比例。

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的身体都是畸形的。我们知道头脑是指挥身体行动的“司令部”,脑量很少的话是不能协调身体运动的,而腕龙却恰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