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球风情
3047000000004

第4章 欧洲风情(3)

在中世纪的时候,意大利的城市都是很小的,城镇居民的人数也不多。无论在街上漫步,在商店里买东西,还是在教堂里祈祷,人们彼此间都认识,为此,人们不需要有姓氏来区别各自的家庭。

今天刚好相反,姓氏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居住着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每个人必须有各自的姓以区别每个家庭的成员,使之不发生误会。

但是这种姓氏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在中世纪的时候还不存在。以后城市变得比较大了,人口也多了,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贸易之中经常把同名的人弄混。学校的老师感到有必要把一个淘气的学生弗朗西斯科同一个学习扎实的学生弗朗西斯科区别开来,商人在发货或记帐的时候也必须把同名的收货人或债务人区别开。这时意大利民间就开始用父亲的名字来注明同名的人,如淘气的弗朗西斯科的父亲叫乔万尼,就称他为乔万尼的弗朗西斯科,学习好的弗朗西斯科的父亲叫彼得,那么他就被称为彼得的弗朗西斯科。慢慢的乔万尼、彼得又传给了弗朗西斯科的儿子们,逐渐变成了意大利人的姓氏。

由于在意大利语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后边,因此名字放在前边,姓氏放在后边,写成弗朗西斯科·乔万尼,弗朗西斯科·彼得。那时候也有人用母亲的名字来区别同名字的人,于是玛丽亚、罗萨等阴性名词以后也同样变成了姓氏。

此外,也有人用表示一个人身体特征的绰号来表示姓氏,如用头发的颜色、面孔的肤色等,或者用一个人的缺陷来表示,这类姓氏如金、白、红、丑、驼背、弓腰、瘸拐等,世代相传也成为今天意大利人的姓氏了。

意大利人非常讲礼貌

意大利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朋友、邻居、师生见面都要相互问候。即便相互不认识但住在同一座楼房,或在一起学习,见面时也要说一声早晨好(或晚上好)。在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十分热情周到,有礼貌地为顾客介绍商品。而顾客也有礼貌地对待售货员,都是说“先生(或小姐),请您把那个商品给我看一看”。临走时无论成交与否都要相互告别。意大利人中教师与学生、顾客与售货员、乘客与司机都习惯以“您”相称,只是家庭成员之间、至亲好友或同学才彼此以“你”相称。

意大利的公共汽车上也是秩序井然的,汽车由前后门上,中门下。车上座位不多,前边的几个座位旁钉着一块块小牌子,上边写着:“专供战争残废者坐!”因此这几个座位除去老年人入座外,其余人都宁愿站着。如果谁疏忽了坐在那里不动,老年人上车后即指指那块牌子,于是坐着的人会马上醒悟过来。当上下班车子拥挤时,谁想移动到中间车门都会有礼貌地说一声:“我可以过去吗”从无乱挤乱推或吵架现象。如果谁无意地碰了对方一下,都立即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或请原谅。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有谁在罗马迷了路,向当地的意大利人请教时,他会马上坐进他的汽车为迷路的人带路,一直带到他要去的街道。这种风气不仅仅限于罗马,意大利全国各地也都有这种热心人。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意大利人都是遵守纪律、讲究礼貌和助人为乐的,但是应该看到在这个国家里仍然保留着文明古国的遗风。

意大利人的亡灵节

每年11月2日为意大利的亡灵节,相当于我国的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到已故亲属或好友的坟地去祭扫,以寄托哀思,慰藉亡灵。

亡灵节前,人们要清扫道路,家里也要打扫干净,拆洗被褥、房间里到处点燃灯火,欢迎死人光临,因为按照传说,这一天死人要返回人间。有的地方还举行斋戒和小斋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为死者准备酒席。

亡灵节那天,即死者重返人间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礼仪。这种仪式可在死者的家里举行,也可在公共场所或靠近坟场的地方举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庄重的葬礼,也有跳舞、唱歌,甚至化装假面舞会。

古代的“亡灵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则作为民俗仍流行于意大利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在弗留利地区,亡灵节这天夜里要点燃油灯,饭桌上备好面包和水,以祭祀死人。在阿布鲁佐地区,人们认为从11月2日“亡灵节”起至来年1月6日“主显节”止,死人一直同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是备好丰盛的酒席,以慰藉亡灵。

在西西里,“亡灵节”这天则给孩子们赠送礼品,实际上成了孩子们的节日。

过去意大利人在“亡灵节”用的供品主要是蚕豆,如今则采用蚕豆形状的各式糕点。

相关链接——佛罗伦萨的古老足球赛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和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那里的居民自古以来就有酷爱足球的传统。当现代足球比赛的狂热席卷意大利的时候,佛罗伦萨仍没有忘记举办传统足球赛。

这种传统足球赛分4个球队,分别代表佛罗伦萨的4个区:圣十字区队员穿蓝色队服,圣乔万尼区队员穿绿色队服,圣玛丽亚·诺韦拉区队员穿红色队服,圣灵区队员身着白色队服。队员来自4个区的居民,他们个个身强力壮,精神抖擞。比赛按照该队的颜色穿上队服和肥大的灯笼裤。

比赛前,要举行隆重的游行。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旌旗,后面是骑在马上的将军,中间有爵士、贵族后裔,他们都穿着文艺复兴时代的服装,帽子上还饰有漂亮的羽毛。游行队伍里还有鼓手、乐手和武士。武士身穿铠甲,头戴金光闪闪的铜盔,手执利剑和长矛,在鼓乐声中列队而行,整个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身穿4种不同颜色服装的足球队员穿过欢呼的人群,经过各主要街道,向比赛场地——圣十字广场进发。

佛罗伦萨古典足球比赛不是在草皮球场上进行,而在圣十字广场较量。那里的场地是石块砌成的,比赛时垫上厚厚的一层沙子,场地四周用木栅栏围起来,外边搭起的临时看台上座无虚席。当参加比赛的队员进入场地后,鼓乐声顿时停止,整个广场鸦雀无声。

这种古典足球比赛的规则介于今天的足球和橄榄球之间,允许手脚并用,竞争激烈,对抗性极强。球门是条状的大网,分别挂在球场两侧的顶端。每队27人,进球叫做“狩猎”,每进一球,都伴随着一声礼炮。礼炮是由一种古代的长炮鸣放的。每逢这时,观众台上欣喜若狂,摇旗呐喊,甚至引吭高歌,手舞足蹈。

由于规则允许脚踢、手抢,再加上上场人数比现代足球多一倍,所以比赛要比现代足球赛激烈得多。场上的气氛十分热闹。观众情绪的高潮是为胜利者发奖。获奖者得到的不是锦旗,也不是金杯,而是一头烤熟的小母牛。当队员们高举小母牛向观众致意时,场上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佛罗伦萨的古典足球赛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据意大利的一本史书记载,1530年,佛罗伦萨被皇家军队包围并遭到猛烈攻击,忽然一天城内鼓声大作,人们拥上街头,整个城市呈现一派节日气氛。原来,这是佛罗伦萨人不顾敌人“兵临城下”的困境,正在进行狂欢节前的足球赛。后来每年6月都要进行3场这样的足球比赛,已经形成传统。前些年这种足球赛曾在市中心的大公广场和其他广场进行,自1985年以来,比赛又回到了圣十字广场,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芬兰的特别之处

芬兰严峻的气候条件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芬兰人形成了极富北欧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兰人性格内敛,行事低调,但实际上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今天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澡堂里开议会

洗“萨乌那”(蒸气浴)是芬兰人的传统习俗。在芬兰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都是在“萨乌那”中度过的。

许多芬兰人是在“萨乌那”中诞生的;结婚时,新婚夫妇要一起洗“萨乌那”,并相互交换桦树枝,表示和睦生活的开始;临终时,芬兰人也要在“萨乌那”作最后一次净身,干干净净地离开尘世。

“萨乌那”在芬兰的政治生活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萨乌那”里,人们不分等级,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人人都赤身裸体坐在长木板上,因此容易坦率地讨论、解决问题。

芬兰的议会大厦里都设有“萨乌那”,议会的许多辩论,以及每周一次的内阁例会也都在“萨乌那”里进行。

在芬兰,全国有200多万个“萨乌那”浴室,平均每2个人就拥有一间浴室。更加有趣的是,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萨乌那协会”,专门研究“萨乌那”的历史和现状。由此可见,“萨乌那”在芬兰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现在,“萨乌那”不仅在芬兰十分流行,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游览之余,尽情地享受“萨乌那”所带来的惬意,该是件多么欢乐的事啊。

特殊的婚礼仪式

在芬兰的夏初季节,人们可能会看到如下令人不可思议的景象: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或姑娘用绳子拖着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溜达。这个被绳子拖着的人带着面具,而且衣衫不整。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这个人其实就是将要做新娘或新郎的人。

在芬兰,初夏时节正是举行婚礼的最佳季节,这些年轻人实际是在欢送他们即将结婚的朋友结束单身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早期芬兰人订婚和结婚都要取得双方家长的认可。男女双方的家长相互握手订婚,举行婚礼则是确认两家正式缔结姻亲关系。芬兰人的婚礼风俗的形成不但受到民间传统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教堂和教会一些宗教规定的影响。

从公元前开始,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交换订婚礼的风俗。公元1686年,教会法规定订婚相当于有法律效力的婚约协议。实际上,在乡下很多年轻人订婚后就开始真正的婚姻生活了。16世纪,在一些贵族中开始流行订婚戒指,但是在贫穷的乡村,只能以相互握手表示订婚。

1988年,芬兰的婚姻法重新修订,取消了订婚的法律效力,但是订婚的传统并未从此消失。

从18世纪一直到1917年,只有在教堂举行的婚礼才具有法律效力。现在,大概86%的芬兰人都信奉路德教会,他们在举行婚礼时一般都到教堂或者小礼拜堂进行,也有时会在家中或婚宴上举行。

我们将现代婚礼和旧时芬兰乡村中举行的传统婚礼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芬兰人的特别婚礼风俗。

在芬兰乡村,年轻人选择结婚对象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父母的影响和限制。而婚礼则是向他人展示自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大好时机。乡间的婚礼欢宴经常会持续几天,新娘和新郎家分别举行热闹的庆典。一般来说,在秋天和圣诞节期间举行婚礼比较多,因为这时没有多少农活,而且食物较其它季节充沛。筹备婚礼时要请一些专业人士,像媒人、新娘化妆师、厨师和歌手等。

芬兰人举行的“王冠婚礼”很是特别。之所以叫“王冠婚礼”是因为新娘头带着漂亮的王冠。婚礼欢庆队伍要经过一个拱门到大婚礼举行现场,新娘和新郎在一个天篷下举行婚礼。婚礼到达高潮时,人们开始狂欢、跳舞、唱歌,直到精疲力竭。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如此豪华奢侈的婚礼,一些穷人只能在牧师住处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参加婚礼的客人有时还凑一些礼钱给新婚夫妇。

在19世纪,芬兰各阶层的社会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婚礼风俗中。极少数贵族人举行的婚礼明显模仿欧洲大陆人的婚礼风俗仪式。

现在,芬兰人举行婚礼不但要创新、有特色,而且更要反映他们的传统风俗,像抛洒大米、切婚礼蛋糕等。有时在豪华婚礼轿车上装饰着叮当做响的锡罐,新郎要抱着新娘跨过门槛,等等。对于现代芬兰人来说,这些都是真正的传统。

网络最发达的国家却没有网吧

拥有500万人口的芬兰,是世界上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芬兰人非常喜欢网络,也很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在芬兰,网络几乎无处不在。但让人吃惊的是,在网络如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网吧。

网络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在芬兰,几乎看不到有人用它来玩游戏、聊天。在芬兰,随处可见网络图书室,它们郡是免费开放的,人们只需要注册自己的真实姓名,保证对自己上网的操作内容负责就可以了。

政府为了普及网络知识,推广网络应用,还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其中就有为老年人及电脑知识薄弱者推出的网络大巴、网络芬兰浴等设施,为人们学习网络技术提供了许多便利。

在网络大巴上,设置了让人们免费学习电脑的空间,乘务员同时还兼任电脑培训师的工作,以便使所有的芬兰人都能尽快地掌握网络知识。

奇闻轶事——背着夫人赛跑

在距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不远的一个小镇,每年7月5日,都要举行传统的“背夫人赛跑”的活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公元19世纪,一个名叫龙卡伊宁的贵族想要招收一些身强力壮的卫兵。报名的人很多,可是如何才能录用到合格的人选呢?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一条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让应征者背着麻袋通过,优胜者即可人选。这便是背夫人赛的雏形。

1996年,这项比赛被确定为正式的国际性比赛。比赛规则是:在200米长的跑道上,分别铺设了沙路、草地、柏油路,路上还设置了2道木障和一道水障。为保证安全,在比赛时还专门配备相当数量的保卫人员。

有趣的是,如果在奔跑过程中,“丈夫”不小心将自己的“夫人”摔落在地上,那就要罚15秒钟的时间,以处罚对“夫人”的照顾不周。比赛中所背“夫人”的年龄必须在17岁以上,可以是自己的夫人,也可以是“借”来的夫人。获得比赛第一名的“夫妻”,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品和奖金。

土耳其的特色美食

土耳其是世界上三大着名的美食国家之一。在土耳其美食中最让人垂涎的恐怕要数苏丹饭和烤羊肉了。

苏丹饭

相传,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强盛时期,穷奢极欲的苏丹王和贵族们非常讲究美食。坐落在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黄金角海湾的苏丹宫殿托普卡帕宫有一个规模庞大、设备齐全的宫廷膳房,可一次供应两万人的宴会。

苏丹和妻妾们在后宫“哈雷姆”,用膳。这个称为“哈雷姆”的女人宫是苏丹王和母后、妻妾们起居、用膳、娱乐的地方,生怕有人暗害;平时任何男人不许进入。开饭时,御膳房的厨师们只能把饭莱送到“哈雷姆”门口,安放在专设的大理石长桌面上,然后由宫女呈送上去;宫廷里对膳食管理非常严。御膳房机构庞大,大约不下三四百人,分工精细,有配莱的、掌勺的、打杂的。苏丹王吃的饭菜要经过严格选挑和检查,由掌勺御厨按照上莱的次序烹制,呈送上去。据说每顿饭的莱肴有百样之多。用膳的餐具也十分讲究,均为金银制品。

苏丹饭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苏丹叶美依”(苏丹饭),其菜肴之丰盛,席面之豪华,用料之考究,形式之美观,绝不逊色于我国清朝的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