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305200000055

第55章 走出社会的迷宫—提高生存技能 (2)

擦亮眼睛,不入圈套。黄色网站里的内容极其下流,诱惑力极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意识、日常学习有极坏的影响,不仅是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对象,也是人们自觉抵制的对象。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要注意关键词的使用。有些色情网站,为了逃避打击,经常以类似的名称出现在人们面前。浏览时要时刻警惕,一旦无意识地打开了黄色网站,要立刻关闭,不能关闭时,要强行关机。不要有丝毫的好奇心,更不能抱着只看一次,下次不看的念头。在黄色的诱惑面前,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浏览网页时,一些伪装的黄色网站的页面会不请自到,有时会突然跳出来,骚扰你。无论以什么方式出现,都要立刻关掉它;也可以请网络高手为你的计算机设置反入侵程序,积极阻断“黄客”的侵入。

2毒品

“白色瘟疫”、“生命毒剂”、“头号杀手”……对于毒品,任何一种表述都不为过。这种轻则害己毁家,重则祸国殃民的东西,21世纪的今天,正如洪水猛兽般侵袭着我们年青一代的身心。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统计,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54万人,而实际上,体外吸毒人员还有很多很多,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全部吸毒者的851%。毒品,不但是摧残肉体、销蚀灵魂、毁灭家庭的恶魔,更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践踏人类文明的世界公敌。在吸毒者人群中,80%有违法犯罪行为。

生活中,犯罪分子会利用以下招数来诱惑青少年:

“吸一两次毒品不会上瘾。”

“免费尝试。”使人上瘾后,再高价出售毒品。

谎称“吸毒治病”。

谎称“吸毒可以炫耀财富,现在有钱人都吸毒”。

利用女孩爱美之心,编造“吸毒可以减肥”的谎话。

应对毒品

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珍视自己的生命,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

不要有任何好奇心,不要以身试毒。以身试毒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

户不抱侥幸心理,绝不要“第一次”。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慎交朋友。遇有亲友吸毒,一要劝阻,二要回避,三要举报。

远离毒品场所,严防毒品侵害。不要在吸毒场所停留,不做被动吸毒者。

不要听信吸毒是“高级享受”的谎言。吸毒一口,痛苦一生。

不要接受吸毒人的香烟或饮料,因为他们可能会诱骗你吸毒。

不要听信毒品能治病的谎言,吸毒摧残身体,根本不可能治病。

不要盲目追求感官的刺激。许多青少年就是因为空虚,追求刺激而走上吸毒道路的。“吸食毒品犹如玩火”,酿成恶果追悔莫及。

不要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而以吸毒消愁解闷。要勇敢面对失学、失恋等人生挫折。

3远离不良声讯台

1996年2月,汕头市邮电局的电话费单据寄到陈女士家,她看到17万多元这个天文数字,顿时吓傻了。稍微定神后,她坚信邮局的计费器出毛病了。但是,查询的结果却显示,她家的电话拨通美国夏威夷及瑞典等国际长途近百次,且每次通话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而美国、瑞典的通话费每分钟均高达30元。

在电信营业部门配合公安机关通过各种途径明察暗访下,终于陈女士的儿子承认是由于自己无知,偶然拨打一些国家的交友电话,聆听到对方用汉语甜甜地讲述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于是,当他独自在家或夜深人静时,他经常情不自禁地拨通国际长途。但他万万没料到,这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灾难。一个月就耗掉了父母十多年的全部积蓄。

现在,有些热线电话(例如160、168)一旦拨通,使人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人们可以不出门,甚至躺在床上,它就可以帮你捕捉信息,解决疑难,释放心中烦恼,满足求知的渴望,表达对亲友的真诚祝福……偶尔为之,享受现代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愉悦,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青少年一旦陷入这样的泥潭,对自己的行为不加控制,给家庭财政带来的将是巨大的“黑洞”,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产生损害。

当前的声讯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提供查询列车时刻、考试成绩等信息,另一种是陪人聊天。其中一部分声讯台不择手段,通过黄色、淫秽的话题或靠拖延、浪费消费者时间来谋取利润。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紧急发出消费警示:部分声讯台存在提供色情服务等违规行为,消费者拨打需谨慎。有些声讯台小姐甚至在引诱青少年谈论色情话题后,对他们进行威胁恐吓,要求进一步长时间拨打电话。青少年朋友在拨打声讯台时一方面要谨慎,另外,当碰到不法声讯台的色情敲诈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免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更大的危害。对已经受到其损害的青少年来说,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擦亮眼睛,识破骗局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谚语

目前,社会上骗局花样繁多。青少年涉世未深,极易因善良、轻信、贪便宜等误入陷阱。下面举出几种骗子常用的诈骗类型,以供识别:

1利用贪小便宜心理

2005年春节,因为学习成绩优异,17岁的小林从父母、祖父母那里得到了几笔丰厚的压岁钱。春节过后,小林去人民商场想买一只手机。途中,一个年轻人拦住他的去路,向他兜售一只款式新颖、小巧玲珑的手机。声称市场价1 000元,因有急事要转让。小林看了一眼就十分喜欢,没有多想就付款400元成交。岂料,当他拿了这只手机来到附近的移动通讯公司办理上网手续时,服务员却告诉他,这是塑料制的假手机。小林马上返回原地寻找卖手机的年轻人,结果那人不见踪影。后悔莫及的小林就这样白白地被骗掉400元现金。

如今,还出现很多人联手诈骗,比如称易拉罐中万元大奖,欲低价转让等。

2装悲惨型

社会上不少骗子利用青少年的善良本性,以残疾、走失、丢失钱包、落难者、灾区群众、失学等名义进行诈骗。尽管青少年应富有同情心,但防范之心绝不可少。

3掉包

这是一种最新出现的骗术。2005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的“中国法制报道”中专门介绍了有关掉包记的案例,有手机调包的还有香烟调包的,骗子的施骗伎俩大同小异。比如:骗子谎称自己有急事需要用钱,要马上出手手机等物品,给出一个让人心动的价位,骗子先给你看的是真货,等到你交完钱,在递给你货的时候就已经掉包了,待你发现的时候,骗子已经逃之夭夭。所以当你购物时一定不要给骗子掉包的机会,看好的东西不要换手。

4中奖型

骗子常用寄信、打电话、发短信或QQ信息等方式通知你“中奖了”,通常是数目极大或礼品丰厚,但必须先付20%的税金或手续费才能领奖,要你汇款或直接到自动取款机去转账。在转账过程中,骗子会一再以操作有误,没收到钱为由,不断要你转账,结果三转四转就把你户头里的钱转光了。

5招聘陷阱型

许多骗子公司用虚假广告招聘业务员、公关经理或模特等,让受害者缴付报名费、押金、摄影或训练费用,而后逃之夭夭,有的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使其陷入传销队伍。还有的在谎称提供优惠待遇的同时,要求受害者先到美容院等地进行“修身”,相关费用自己承担,这样往往涉及数千至数万元不等。

6手机短信型

最近手机短信骗术又有了新花样,这个新花样还真的很容易上当。比如:你接到一条短信,大体意思是你在某某地方进行了消费,要从你的银行账户上划拨多少多少钱,请你确认,如果有问题请与哪里哪里联系。一般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吓一大跳,特别是大学生本来不宽裕,一看到自己的钱要没了,就马上打电话,殊不知打电话实际上就是中计谋,骗子就是通过电话一步一步引你上钩,最后套出你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在你到取款机插卡查询时,骗术生效。所以,如果有关于银行卡的问题要直接与银行联系,不要怕麻烦,到柜台前询问,绝不能按照骗子的指点到自动取款机上操作任何事情。

7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2006年7月,一名女大学生在火车站等人时,一位自称是韩国某导演的人与她攀谈,表示想为她投资。后来,女孩被骗财骗色。罪犯被抓获后,供认是四川一农民。此类型是以社会上的“名流”、“能人”、“大款”的名义投人所好地进行诈骗。

8丢包陷阱

一人“无意”丢下一包东西,被丢的包里往往装满假钞、假金首饰,另一人上前装作是与你一起发现的,要求平分拾到的东西,并花言巧语让你得大部分,但要你拿出身上的钱或佩戴的金饰抵押。请不要贪图小利,将拾到的东西送派出所或拨打“110”报警。

9假金器、假药诈骗

骗子们往往用假金元宝、假草药和假邮票等冒充贵重物品为诱饵,谎称家里急需用钱,希望低价出售,并安排一些“托儿”假装对货物很感兴趣。请千万不要轻易掏钱购买,并及时报警。

10外币兑换人民币诈骗

不要相信骗子的谎言,外币兑换应在指定的银行办理。

11吃喝陷阱

不要吃(喝)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被他人的盛情迷惑,要婉言谢绝他人的“好意”。

青少年身处社会,为防止被诈骗、伤害,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反诈骗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不要因为对方说了好话,许诺了好处就轻信、盲从。

切记贪小便宜。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保持应有的清醒。

不要感情用事。新认识的“朋友”、“老乡”、遭遇不幸的“落难者”,若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要学会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切不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

不要过分崇拜“名流”。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名流”、“能人”,对他们过分的热情和热心的“帮助”,保持足够的警惕。

提高安全意识,学点自我保护

俗语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鲁迅

生活中,面对突然而至的人为灾难,比如偷窃、抢劫、强奸时,你是惊慌失措、默默忍受,还是理智镇静、临危不乱?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是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最好行为。

提高警惕,增强观察、识别能力,不被坏人甜言蜜语所迷惑,谨防上当受骗,掌握如遇歹徒如何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尽力保护自己的防范知识,以增强感性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次刻不容缓的行动。

当今,不少青少年的自救自护意识非常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