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师兄弟二人一起到无德禅师那里学禅,但是每次小参请示时,总是吃棒,不管他们两人躲得多快,棒棒都实实在在地打在身上。无德禅师举棒之快与准,实在是百发百中。
有一天,师弟对师兄说道:“我们来此参学,总是吃棒,仍不开悟,真想另找地方,但是要找比无德禅师有道行的禅师,实在很困难”
师兄也无可奈何,他建议道:“这样好了,以后小参问法时,我们就站在法堂外,这样任凭禅师的棒再怎么快,也不至于打到我们。”师弟一听很高兴,这也是个办法。
第二天,师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谨地问道:“禅师,请问如何是如来意?”
无德禅师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慢法者!”
这一声喝,如雷灌耳,师兄弟二人吓得不由屈膝下跪,异同声地说道:“想不到禅师的喝与棒来得更迅速,更有威力!”
把棒与喝引入家庭教育中,并非是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棍棒教育,可以是父母一种向孩子倾诉自己心情的方式,一种向孩子展示自己真性情的表达式。禅主张揭示真我,只要是你对孩子的真爱,孩子是能理解的。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
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
“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蚊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和尚的勇是“悟”,所以超脱生死,那父母的勇是不是也应该是“悟”?得到“悟”的父母就再没有恐惧感,也就不怕孩子没有出息。
天底下没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何况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但生活中打孩子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不占少数。绝大多数父母打孩子,通常是恨铁不成钢,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成绩差,孩子做错了事,孩子不听话。诸如此类的问题让父母烦不胜烦,在极度失望与愤怒的情况下,在诉诸语言的时候,无法控制情绪,在气头上动手打了孩子。当时真“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后悔把孩子生下来,但打完以后,气消了,又为挨了打的孩子心疼不已。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些父母,是把打孩子作为一种管教的方法,“棒子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古老的教子方法,虽然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但许多家长仍然信奉“棍棒”教育。他们认为打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听话,以后不再犯错。不管这两种类型的父母出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
琪琪从小就怕爸爸,因为家里只有爸爸会动手打她,虽然琪琪妈有时也会板起面孔,虚张声势,但也就是做做样子,吓唬吓唬琪琪。琪琪爸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宝贝,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疼得不得了,自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辛苦,也不懂得关心别人,是非常难教育的,孩子不听话或不讲道理时应该给一些适当的惩罚,否则,她会不知悔过,养成恶习。打她是为了她今后好,等到将来她走上社会了,就不会因为父母的放任而痛恨父母。
当然,打孩子也要讲究方法、时间和地点,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在什么地方打,打完了以后怎么办?这些都是学问。比如,琪琪如果在家里不听话,胡缠,琪琪爸就将她单独抱到房间,让她站好了伸出小手,先打几下手心,再讲道理,如果琪琪承认错误这事儿就算过去,不承认就再打,再讲道理,直到她承认错误为止。最后告诉她爸爸妈妈是多么的爱她,希望她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琪琪爸说,管教孩子最重要的一条是家人一定要配合,不能你打我拉,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示同情,孩子见没有人帮她,下次就会自己注意。但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不等客人离开就斥责孩子或者打孩子,这不仅不会令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适得其反。另外,打过之后一定要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打他,孩子承认错误,要记得安抚孩子,告诉孩子你们非常爱他,正因为爱他,所以才不希望他犯错,不懂事,不爱学习。
禅意父母
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积极的认识,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这样孩子才能不怕错误、接纳错误,错误不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作为父母应当不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把批评行为具体化。不要讲“你怎么老是改不掉坏毛病!”“你算不会有出息了!”“你这孩子是没救了!”等等这样的话,这是非常伤孩子心的。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能避免“大打出手”时尽量避免。
适可而止的愤怒
有个人因为笨,所以很穷;可是他运气好。
一次下雨的时候,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0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僧人从他的眼睛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他昏暗中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恶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僧人交给笨人的方法果然有效,救了笨人的母亲,也救了笨人,如果事后他发现自己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那无疑是对他的致命打击。这个办法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着急处理。尤其是盛怒之下,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李太太是个高级白领,平时总是谦和有礼,她有一个12岁的男孩,每当孩子不写作业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开始发脾气。有一次,她在盛怒之下竟把孩子的屁股打得肿起好高,孩子好几天不能坐,自然也就无法上学,结果医药费花了不少,孩子的功课也拉下了许多。孩子淘气不听话时家长感到生气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算是孩子顶撞几句,也不能够暴跳如雷。对孩子喊叫和打屁股一样,是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当时可能起作用,但长久下去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要忘了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忘了给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楷模,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言行作为自己发怒的借口。
要找到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犯错误的问题所在。孩子的很多不良言行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孩子感到被父母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过分的压力,受到了伤害等,如果父母只是就一些表面的现象和孩子争吵,如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帮助做家务等等,并将一切归结为孩子的磨蹭、懒惰,那么在家长愤怒的呵斥之下,孩子就会退缩或消极抵制。要尽量避免发脾气,一定要就事论事,特别是避免以下说法,如:“你从来……”“你总是……”,甚至气愤之下说出“要知道你是这么一个东西,当初就不应该生你!”诸如此类攻击孩子核心价值和自尊心的话。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要态度坚定,要避免提高音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听话。另外,要简短明确,在对孩子讲话前,最好斟酌一下用词,避免含糊的语句。不要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持续太久,一旦发现要马上制止。要说话算数,保证自己第一次提的要求就获得执行,要三思而后言,言必行,行必果。
孩子不是因为害怕父母才尊重父母的权威,父母的权威是建立在孩子的绝对信任和尊重上,是孩子精神的依赖与成长的园地。所以,对孩子来讲,他们需要父母的是思想、品格、个性、情感等表现得更成熟,而并非更强大。而对家长来说,要做的事情应当是教育的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不要总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什么事情需要坚持要考虑清楚,如果是孩子必须学会的,就要坚持;如果只是你认为对你个人重要的,就要有所让步。
禅意父母
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一定会做错事,而且是经常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父母不也经常做错事吗?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也是正常的,而且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也有父母的原因。孩子不听话,往往有孩子的道理,作为父母,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所在。当家长觉得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怒火的时候,可以在心里默默地从一数到十,或者暂时离开现场。同样的办法我们也可以教孩子控制他的情绪,比如孩子不想马上写作业,那就先把作业放放,看看课外书,或者做做运动,回来后再作。
爱的鞭策:棒喝以爱为先
文偃禅师去参雪峰禅师。来到雪峰庄,先碰到了一位学僧,就问道:“你今天要上山吗?”
“是的。”学僧回答。
“请您帮我带几句话给雪峰禅师,但不要说是我的话。”
“可以。
“你到山中,见方丈上堂,便出来握着手腕,直立在他的面前说:‘你这个老头子,颈上的铁枷,为什么不脱下来?’”
这位学僧一地依照文偃禅师的指示去做了。雪峰禅师听他这么说,便下座当胸一把抓住学僧,说道:“快说!快说!”
学僧答不出,雪峰禅师便推开他,说道:“刚才那不是你的话。”
学僧故意说:“是我的话。”
雪峰禅师大声吩咐道:“侍者去拿绳子、棍棒来!”
学僧一害怕,赶快改口说道:“不是我的话,是庄上从浙江来的一位文偃禅师教我说的。”
于是,雪峰禅师对大众说道:“你们去庄上迎接五百人的导师吧!”
第二天,文偃禅师来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一见面便有意问道:“凭什么修到了这种境界?”
文偃禅师低下头,不语。
从此,文偃禅师就在雪峰禅师这里住了下来,师生互相切磋禅法,心心契合。
对于孩子过度的期望,可以说是父母颈上的铁枷,这个鉄枷不仅令父母感到沉重,也同样令孩子感到难过。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可以这么说,现代的父母为孩子所投注的心力,较之于过去的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很少被孩子们感觉到,不仅如此,因为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竟导致许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且有上升趋势,对父母的关爱不但不领情,甚至反感,有时还加以反抗。有人认为那是因为现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一颗关怀别人的感恩心。
感恩心是要靠温暖情来培育呵护的,可惜现代父母的爱,不知为了什么,要么过于缺乏理性,毫无原则,要么理性太强,高高在上,缺少温情。比如有的父母,无论是孩子要什么,做什么都无条件地答应,哪怕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养成了孩子为所欲为的习惯,一旦父母不能令其满意,就对父母充满怨恨,这样的孩子自私而冷酷,犯了错误往往不思检讨,而是把过错推给父母,认为都是父母的责任。还有的父母,很关心孩子的功课,每天陪读陪写不说,就连每次的作业也总是检查一下才放心。虽然辛苦,但为了孩子现在打好学习基础,为将高考做准备,也认为很值得。但却不知这种做法不仅逐渐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让孩子对自己逐渐失去自信,也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另一种就是惩罚教育,不管孩子为何犯错,有何因由,都要严厉斥责,轻则罚站,重则棍棒相加。但孩子似乎并不害怕,依旧是大小错误不断,令父母头疼。
所以,教育孩子要从“心”做起,要宽严结合,寓教于“爱”中,让家变成一个真正温暖的窝,让孩子觉得家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即使是犯了错,只要在家,就不必有担心挨骂被打或被羞辱的恐惧,在讲明道理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对他的关爱,掌握好宽严尺度。即管要严,教要宽。帮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孩子自己的责任。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便越能控制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越能发展知性自省的能力,当然,也就愈发理解父母的用心。
时常向孩子表达你的感受,比方握握孩子的手或摸摸孩子头,对孩子说:“啊!有你真好!”“你……这样让爸妈好欣慰!”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疼爱与关切。常陪孩子聊天,让孩子感觉到“爸妈对我的话很有兴趣”,在交流之中,不断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思想动向,给予及时的引导支持,使孩子无时无刻不感觉到父母宽阔的胸怀与有力的臂膀,永远觉得那里是最温暖最安全的依靠。
禅意父母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研究。缺乏原则的爱只是溺爱,只能培养孩子的骄纵自私,过于理性刚强的爱,只能让孩子知“理”,却不能让他们感“情”,将来或许孩子会出人头地,成为社会精英,但绝不会是个懂得情感知恩图报的人。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父母对此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声喝的顿悟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下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学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道:“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