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305700000026

第26章 对上与对下的智慧 (3)

“在其位,谋其政”的领导哲学

智慧点金石

何谓领导,即其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可以指挥其他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而行动。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孟子答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说要人做背着泰山以超越北海的事情,如果他回答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让他为长者折一段树枝,他如果说不能,那就是有这个能力而不去做了。

其实,一个普通人当然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是如果领导集中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里孟子是暗示齐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权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也。

中国自古就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其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中,“在其位,谋其政”实际上是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对应的,两个说法表面相反但内涵一致。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深谙此道。

故事苑:曲径通幽

如果一旦身在其位,就必须善用其权,该做的、必须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否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害而无利也。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官员死了之后去见阎王,自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于心。不料,阎王却大声训斥道:“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员辩解:“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又言:“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这个故事是对古代庸官入木三分的刻画。这种庸官的形象放在今天,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政令不畅,虽然两袖清风,但却无所作为。庸官之害在于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误国误民。

弦外有音

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为官者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民办实事的县长、局长也好,或者是各个企业的领导也好,既然处在一个足以施展抱负的位置上,那么就应该在其位,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则善用其权,为官自然游刃有余。

孔子的责任观:先之、劳之

智慧点金石

子路有一次来问他的老师孔子怎样从政,孔子说 :“先之,劳之。”中国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勇猛精进的,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公的责任感是一种“大责任”,境界之高、气魄之大,在其他诸子百家中很少见。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谋士是一国之福。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夷吾当上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除后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国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狐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甚至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狐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渡过重重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分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干什么?”

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狐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块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还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狐偃说:“这全都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

说着又吩咐人们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正因为有了狐偃这样的谋士辅佐,忧其君之忧,晋文公重耳才成就了一代霸主之伟业,确实,身边有这样对自己负责的忠诚之士,又何愁大事不成。

弦外有音

儒家思想的薪尽火传,塑造了一代一代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的仁人志士。祖逖、辛弃疾、于谦、林则徐,用满腔正义负起了对家国的责任,陶渊明、李白、杜甫、顾炎武、梁漱溟,以一身傲骨挺起了知识分子的脊梁。这些流传千古的大人物们所体现的,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责任”观。为人段培养责任意识,更需要养成这种“大责任”观,因此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向历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学习,汲取其精神营养。当今时代,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对每个人都是莫大的考验,身处大千世界,当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且慢行乐,切勿忘忧。

所谓怀才不遇,皆因自己不是一颗“珍珠”

智慧点金石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当担心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职位的能力;一个人不要总是害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当担心自己有没有让人知道的本事。孔子的这种思想在论语中出现过多次。在《宪问》中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在《卫灵公》中,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又倒过来重复了一遍:“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加上《学而》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断地谈到这个话题。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秉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够建立外功。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会担心怀才不遇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遇到好的机遇,那么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能力还不够。这一点无论在孔子的言论上还是行为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

故事苑:曲径通幽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情怀,也表达了怀才不遇者的心情。对待怀才不遇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客观对待。

一个女孩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毕业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非常失望。她觉得,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她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她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正好有一个老妇人从这里走过,救了她。老妇人就问她为什么要走绝路,她说自己不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她。

老妇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石子,让女孩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地上,对女孩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石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女孩说。老妇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女孩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当然可以。”“那你就应该明白原因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还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想得到别人的承认,那你就要由一粒石子变成一颗珍珠才行。”

俗话说:是金子就会发光。所谓的怀才不遇并非真的怀才不遇,更多时候自己还不是一个人才。

弦外有音

自觉怀才不遇者,最不应该喋喋不休地抱怨,而是要思考一下,究竟自己是不是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则不愁遇不到伯乐。

人才遍于草野,英雄出于激流。真正的英雄豪杰,绝不会沉湎于“怀才不遇”的感觉中,自我消沉、自我毁灭。你若真是一位超群出众的才子或能人,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总有用武之地。一味抱怨“怀才不遇”,于事无补。

如果本身不是什么人才,就没有必要再抱怨怀才不遇,而是需要努力提升自我,待自己从沙粒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珍珠时,再抱怨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