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黄金诱惑:揭开黄金的神秘面纱
3062800000005

第5章 中国黄金史话(2)

唐朝金制品加工技术比以前更加精湛,不仅制作精巧,方法也多种多样。据《唐六典》记载,唐朝的加工技术有十多种,包括镀金、缕金、捻金、贴金、嵌金、戗金、销金等。镀金就是在一般金属上镀真金;缕金与捻金就是把金制成丝,再把丝捻成线;贴金是把金碾成金箔,用金箔制成龙凤等形状贴在其他器物上;嵌金就是在器物上把金丝、金箔镶嵌上去;戗金就是在器物上用锉刀刻成各种花纹后把金料填进去,形成金质花纹。唐代利用上述加工技术制作出许多传世之宝。如1983年在扬州三元路发掘出的一批精美的唐代金首饰,这批首饰中有极罕见的金栉和精巧玲珑的耳坠、戒指、挂饰和串饰等。

宋代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有铭款的金银器显著增多,亦为宋代金银器的一大特点,并对后世的金银器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金银器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风貌。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

元代是中国又一个强盛而统一的时期。元代版图横跨欧、亚两大洲,交通发达,这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对外交往。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从陆路来到中国的,他在中国住了17年,又由泉州乘船从海上回到意大利,他写的游记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文化、政治情况,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这些对于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和发展黄金加工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是一个加工黄金工艺品最有特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工匠们在工艺美术加工方面不断吸收外国的技术,尤其是波斯人的技术。元代最著名的在丝织物中的加金技术“纳石失”就是从波斯引进的,这种技术能让人们把金丝和线捻在一起织布。北京庆寿寺在拆除双塔时曾发现四片加金织物“纳石失”,出土时“金光耀日”。

明、清时期的金制品,技艺更显高超,种类更加丰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古人对黄金的应用

自从我国古代先民认识了黄金,它就被用于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作为货币和装饰品,还做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在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主要作为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作用多样;秦朝至西汉,黄金作为货币日益盛行;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黄金主要用于储藏和装饰;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作用又上升;元朝以后,黄金的货币作用消失。

1.首饰用黄金

黄金是我国古代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它不仅可以单独做成首饰,如金戒指、金镯子、金耳环、金带钩、金冠、金项链等。同时还可以作为镶嵌有玉石、宝石、珍珠首饰的底座。

据考古发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商代就己开始用黄金制作简单的首饰了。如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南代中期墓葬中,曾出土金臂钏两件、金耳环一件;在山西石楼商代遗址中也出土过金耳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即使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亦能用黄金制作非常复杂的金冠饰,如1972年冬在内蒙古自治区抗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中出土的金冠饰,其工艺制作精良,立体构图、圆雕、浮雕技术并用,从黄金制作工艺上看,有范铸、携镂、抽丝、编累、镶嵌等,反映出匈奴民族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先进的黄金制作工艺,1958年7月北京十三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金丝冠,其结构巧妙,制作精细,金丝纤细如发,编织匀称紧密,工艺精湛。

从以上资料可知,我国古代用黄金制作各种首饰的风气很流行,小的如金箔、金耳环、金簪、金步摇,大的如金臂钏、金项圈,甚至帝王的金冠饰等。

2.货币用黄金

司马迁在《史记·食货志》中记述:“虞厦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这说明在虞夏之际(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国就已经把黄金作为货币使用了。我国古代所使用的流通货币有许多种,但主要是铜币、银币和金币。其中铜币和银币较常见,而金币则较少见。1982年2月在江苏盱眙县出土的一批楚汉时期文物,其中就有金币20多公斤,形状有金饼、马蹄金等,这是我国古代金币的实物。

黄金在中国作为货币也有大量的记叙。商、周时期,黄金就具有货币的性质。《史记·平准书》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从春秋战国开始,黄金就已被当做价值的尺度。《管子·乘马》说:“黄金者,用之量也”,“金贵则货贱”。到了西汉,进入了中国货币史上使用黄金最盛的时期。《管子·轻重》说:“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考古发现,唐代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和银行的雏形“柜坊”,宋代则有发达的金银铺。南宋时期官府铸有大型金铤,成色有足金和九分金,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十两不等,铤面分有铭文和素面两类,铭文又有刻字和戳记之分。大型金铤在使用时,常会根据用量分割使用,就出现被切割过的痕迹,或一半,或缺角等。这是古代人们使用金银的真实反映。南宋黄金货币由于价值高,所以它并不是直接参与日常的商业流通,人们需要把金兑换成铜钱(南宋中后期,一两白银约等于2400个铜钱,一两黄金约等24000个铜钱)才能实施交易行为。据文献显示,金铤就是主要用于兑换钞引、赋税、军费开支等,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金融状况的极好实物资料。

3.工艺品及饮食器皿用黄金

唐宋时代,金银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黄金用于打造器物、饰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布施等有增无减,黄金的用途更加广泛。我国古代工艺品以青铜器、玉器、木器、银器最多,但也有一批优质的金器。这些金器按其用途可分为饮食器、乐器、法器等。

饮食器皿用黄金。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葬中,出土有一金盏和金匕。盏似碗形,有耳、有足、带盖,盏高10.7厘米,口径15.1厘米,足高0.7厘米,重2150克。金匕出土时置于盏内,长13厘米,重50克,匕端略呈椭圆凹弧形,内镂空云纹。此盏、匕为饮食器无疑。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批唐代窑藏金银器,其中有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据有关资料记载,金碗乃皇家所用的酒器,容一斤许。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皇帝御用的葫芦式金执壶酒具。

乐器用黄金。我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可以分为金、石、丝、竹、瓠、土、草、木八种,即所谓的“八音”,金有青铜质、铜质,而黄金质的乐器极少见。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质编钟,曾令中外震惊。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制纯金编钟一套,共16枚。编钟大小基本相同,中空,以壁的厚薄调节音高,钟高21.2厘米,纽高6厘米,厚1.2厘米~2.1厘米,外形略呈椭圆形、腰径外鼓。上径13.6厘米,中径20.6厘米、下径16.2厘米,全套金钟共重460818克。

金编钟是皇家进行坛庙祭把和殿陛典礼时所用的主要乐器。

法器、佛像用黄金。佛教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佛最盛的两个朝代可能是唐朝和清朝。唐室很多皇帝都曾将佛指舍利迎入内宫以殊礼供奉,倡佛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寺庙林立僧众增多,另一方面是以至贵之物为佛、菩萨造象和打造各种法器,以示敬重、虔诚,祈求赐福,其级别最高的便是皇家以纯金所造者。

198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唐代金银器121件,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和法器有:捧真身菩萨一尊、香案、舍利棺椁、宝函、锡杖、如意、钵盂等。其中捧真身菩萨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年间所造镶珍珠金立佛一尊,佛高49厘米。有镜彩石金曼达法器一件,呈圆筒形,高7.2厘米,直径18.4厘米,法器中央为圆形七级高坛,坛顶镶红色半球形彩石一粒。原供奉于慈宁官后的大佛堂。

之所以用黄金为佛、菩萨遗像,是因为佛陀的形相有的是身金色相,身色如黄金,具紫磨真金色身。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直接用黄金制作首饰和工艺品外,黄金还常用来包银、镀银、镶玉、镶木等,以达到特殊的美学效果。

4.民间收藏黄金

作为贵金属,黄金与生俱来的保值功能在任何时候都不曾消失。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就千方百计获取黄金。加上黄金有极好的储藏条件,碰到战乱,遂被隐藏起来,形成社会性的窖藏现象,现在发现的金银窖藏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黄金的用途还有很多,甚至可用以治病。在我国医学中,很早就认识黄金的医疗价值和作用,如宋代第一部中药成药典就记载了急救名药“至宝丹”。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一书中,也对黄金治病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谓黄金能安神、美容。清代时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例》中所收藏的迄今仍大有名气的“安宫牛黄丸”,还有古方名药“紫金锭”等,在当时都是用金箔来作为包衣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先民对黄金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对自然金的物理性质、地质产状的记载和描述,极为科学、准确;对黄金的利用更是创造出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这些对研究我国的矿矿物学史、冶金史和首饰工艺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中国古代黄金失踪之谜

黄金在秦汉时期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官方赏赐、馈赠动则就是以千万计,当时中国的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而皇帝赏赐黄金的情况也是考察当时黄金总量变化的主要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