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玻璃器
3066200000003

第3章 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1)

(一)单色玻璃器

单色玻璃器是用一种颜色的玻璃吹制或模制而成的器物,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单色玻璃器绝大多数为光素体,也就是无花纹装饰。只有少数在肩部或口部做其他颜色的装饰。单色玻璃器一般以造型优美、质地晶莹和颜色纯正取胜。如红、蓝透明玻璃器晶莹剔透,酷似红、蓝宝石;无色透明玻璃器透亮清澈,好似水晶一般;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器温润柔美,有如羊脂白玉;黄色不透明玻璃器柔和明丽,好似新鲜的鸡油。单色玻璃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或质朴高雅,或热烈华贵,令人赏心悦目。乾隆年间,玻璃的颜色已高达三十多种,有白、红、黄、绿、蓝、紫等基本色,更多见的是各种中间色和过渡色,如涅白、娇黄、湖蓝、腊黄、草绿、翡翠绿、橙、粉红、玛瑙红、砖红等色,构成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美艳夺目的玻璃器精品。

如清雍正黄玻璃橘瓣式渣斗,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模制,属摆件,即陈设玩赏品。高9.9厘米,口径9.7厘米。喇叭口,大而外侈,似盛开的菊花,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呈橘瓣状隆起,形似倭瓜,腹与足连接处内束,圈足。通体为不透明橘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橘瓣状。颜色艳丽,俗称“鸡油黄”,均匀、纯正、洁净,成色难度极大。此器造型秀美,堪称清代早期玻璃器精品。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渣斗又名奓斗、唾壶,用于盛装唾物。如果置于餐桌,则专用于盛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也用于盛茶渣,因此也列于茶具中。

(二)套色玻璃器

套色玻璃器是玻璃成型与雕刻相结合的复合工艺。做法有两种,都以单色玻璃为胎体,其一是在表面满套其他颜色的玻璃,之后运用琢玉的方法在表层上琢刻出阳纹图案。其二是用烧熔的有色玻璃棒直接在胎体上粘贴,做成花纹,之后稍加打磨即可。这种做法可以作出多姿多彩的器物。套色玻璃工艺始于康熙年间,但目前所见最早的传世作品是乾隆时期的。套色玻璃的主要品种有白套红、白套蓝,此外还有黑套红、黄套绿、绿套蓝等。套色玻璃既有色彩搭配的和谐之美,又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其制作虽然极费工时,又很复杂,但却有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玻璃艺术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它的特点有三个:一是颜色丰富,在色度的纯净、色别的多样、色调的搭配上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二是层次丰富,不仅体现在凹凸相间的空间差别上,而且不像过去贴花或堆花,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和器物上的附属品,而是脱胎换骨,与器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了,既有颜色的深浅搭配或强烈对比,又有留白与纹饰的空间比例,无一不在匠师的构思之内;第三是立体感强,浮雕效果显著,有的已经近于圆雕。

如清乾隆黄套红玻璃荷花纹缸,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高9.3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8.5厘米。圆形,收口,腹下部略收,平底,形状近似于钵。通体以淡黄色玻璃为胎体,外套半透明红色玻璃。腹部饰通景夏日荷塘图,散布的荷叶、盛开的荷花及莲蓬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数只蜻蜓和蜜蜂飞舞空中。此缸质地精纯、构图疏朗、高贵典雅,为乾隆时期玻璃器珍品。外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古币式款。

如黄地套绿玻璃瓜形盒,清代玻璃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高4.7厘米,瓜形,属小件玩赏品。器分盒盖、盒底两部分,整体合拢后形成一个扁圆甜瓜形器。器胎用淡黄色玻璃制成,胎中呈现出黄为主、红为辅二色相间的搅丝纹。胎外套饰绿色透明玻璃,呈花叶形状,覆在甜瓜形胎上。黄色的甜瓜、绿色的花叶、叶上爬着的甲虫浑然一体,造型逼真、立意巧妙、工艺精湛。

又如白套红云龙纹玻璃瓶,清乾隆年间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高29.5厘米,口径9.5厘米。此瓶以涅白色玻璃做胎,紫红色玻璃套饰。口沿为喇叭状,细颈,腹阔大下垂,矮足,平底。瓶口饰弦纹一周,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蔓草纹和如意云纹,腹部为如意云龙戏珠图,间饰云纹,近底处饰莲瓣纹。胎质润泽,造型典雅,纹饰华丽精美,堪称玻璃器中之精品。瓶底双方框内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三)搅胎玻璃器

搅胎玻璃器有两种工艺:有胎工艺和无胎工艺。有胎的先用一色玻璃造型,再用半熔状的其他几种有色玻璃条在表面旋转,贴出花纹。无胎的是用两色或若干种颜色的玻璃吹制而成。其中有两种颜色对等使用的,在吹制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旋转,呈现出有规律的旋转花纹。还有以一种颜色为主,加少许其他颜色的,在吹制过程中,形成带状或云雾状不规则的花纹,令人有玄妙神幻之感。搅胎玻璃也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分,各有各的艺术特色。

如彩丝旋纹玻璃撇口瓶,清乾隆年间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0.8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2厘米。瓶口外撇,呈喇叭状,颈部较细,腹部阔而圆,下有撇足。瓶的外壁由白、蓝、红三种相间的颜色组成螺旋式的条纹带。口、足均为绿色,绿中又有蓝光闪烁。瓶底镌刻“乾隆年制”楷书款,等距离分布在足内边侧。此瓶制作工艺复杂,先用白色玻璃吹制成型,然后飞速在白色胎体外缠绕蓝、红条状玻璃料,放入模子内继续充气,直至最后成型。瓶口和足部先用掺有蓝料的绿色玻璃制成,加热后再与瓶体黏合。此瓶纹饰新颖,流动感强,华而不俗,令人目为之眩,神为之动,堪称清代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搅胎捺金星玻璃葫芦式烟壶,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5.4厘米。此壶以紫色玻璃为胎,器身被吹制成葫芦形,上小下大,底部内收,器物表面绕有细微的蓝、黄、绿色条纹,并且还点缀有零星的片状金星料斑点。整器精妙异常,华贵而不媚俗,富丽而不繁缛,清丽典雅,气度不凡。此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技巧要求非常高,要在将玻璃吹制成型的同时,运用搅丝的技法,不断地把蓝、黄、绿色玻璃料丝不规则地缠绕在器物表面,呈现出缠丝玛瑙所具有的特殊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在玻璃胎中捺入片状的金星料,使之呈现出星光闪烁的效果。由于鼻烟壶体积很小,因此制作难度更大。此壶属

于国宝级文物。

(四)缠丝玻璃器

缠丝工艺源于西方,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制作缠丝玻璃器始于乾隆时期,是以西洋玻璃器为参照物,并由西洋人亲自制作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和重视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科技知识,并把一些传教士派到清宫内廷工作,例如纪文、汪执中被安排在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可以把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发挥出来。这样,西方玻璃技术得以引进和使用,大大推动了清朝玻璃业的发展。传世的乾隆时期的缠丝玻璃器仅见玻璃瓶、碗等少数器皿。缠丝玻璃器虽有实物,但其技艺未能流传,仅知其与搅胎玻璃器近似,但有区别。

如清乾隆缠丝玻璃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30.4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8.5厘米。通体以无色透明玻璃为胎,吹制而成。表面用白色玻璃条互相缠绕,纤细均匀,呈螺旋状布满器身,一气呵成,均匀如丝,其间找不到任何衔接痕迹。可谓技法高超,匪夷所思。此器壁薄体轻,材精形美,色彩素雅,别具一格,在玻璃器物中极为罕见。

(五)描金玻璃器

描金玻璃器上的描金工艺由髹漆工艺中描金漆技法移植而来,是在一色玻璃器的表面用泥金描绘出花纹图案。描金工艺特点是玻璃器流光溢彩、富丽华美、宫廷色彩浓厚。

如枫叶纹描金蓝色玻璃盘,唐代玻璃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胎薄厚均匀,高2.1厘米,外口径15.8厘米,内腹径12.5厘米,边沿宽1.6厘米。此盘浅蓝色,盘中央蓝色较重,向外逐渐变浅。腹面描金装饰,边沿满铺金色,形成金色宽边。腹中以细线绘制枫叶纹图案,向心八叶对称。外圈以链环及短斜线填满盘面,装饰手法借鉴汉唐铜镜格式。此盘以描金装饰,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用品。此盘在地宫中埋藏千余年,盘上有脱金现象,细线描金处存留尚属完整。此盘为玻璃器中的珍品,为研究唐代玻璃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戗金玻璃器

戗金玻璃器上的戗金工艺由髹漆工艺中的戗金漆技法移植而来,做法是在一色玻璃器表面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碾琢出纤细均匀的凹槽,然后在凹槽内打金胶,上金箔,成为金色图案,使玻璃器显得富丽华美,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