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3071000000004

第4章 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1)

在家庭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夫妇之间、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松居直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这样问题: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每个家庭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原因大概都差不多。或许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把阅读作为育儿的一个必要工作,或许是没有刻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喜欢上阅读的环境。许多家庭对陪伴孩子读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个调皮的小孩子,在家门口发现一个毛毛虫,他觉得毛毛虫很可爱,于是兴高采烈地把毛毛虫带回了家里。可是妈妈看了感觉很不舒服,转着弯对孩子说:“快把它送回家吧,要不然毛毛虫的妈妈会很着急的。”孩子很是听话,一转身跑了出去。妈妈很是得意,不想孩子又跑了回来,手里竟然又多出了一条毛毛虫,很认真地对妈妈说:“看,我把毛毛虫的妈妈也接过来啦!”

家庭中的教育活动并不会按照书本的里规则按部就班地进行,养育孩子常常会遇到挑战,当我们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时,孩子的成长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

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天,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个非常好的节目。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

这就是孩子的内心情感。当让孩子靠在怀里读书给他们听时,我们的心情可以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这时孩子和父母最容易产生内心共通的世界。可是现代家庭,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很多是由家中老人带,他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可以照顾得比较周到,但对阅读并没什么感觉,很少会将亲子阅读与吃饭穿衣一样放到生活中应有的位置。还有很多的父亲在家庭中缺少陪伴孩子,更多的教育问题会推给孩子的母亲。妈妈们除了忙碌的工作,对孩子也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在亲子阅读这件事儿上,除了不了解它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后,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让许多家庭无法坚持下去,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分散太多的注意力。

下面是一个陪伴孩子阅读的记录,平实的叙述中道出了众多妈妈的同感。

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强烈希望孩子日后能爱上阅读,理由是如果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了,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时父母就省心了。后来在给她买书的过程中,自己也读了几本彭懿、梅子涵、阿甲等写的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看了网上一些书虫妈妈经验,我觉得自己对于儿童阅读的认识太肤浅,目的也太功利了。最近有段话很让我感触:从绘本阅读开始一直保持跟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就是在不断维系一个和孩子沟通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亲子阅读的好处,收获最大的也是我们家长。当然我最初的目的也并没有从我心里消失,女儿要上学了,读书是个必经阶段,只是觉得可以弱化这个目的,将其隐藏在最深处,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一直抱着这个目的和心态,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能做到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她都能乐在其中,享受这个过程,那以上那个目的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一开始,我不会要求女儿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听我读,因为她还只是个婴儿,玩是她的天性,所以边读边玩,边玩边读是很正常的,把书从我手里抢过去乱翻一气也是很正常的;或者拿起一本书扔到地上一边说着“踩”,一边踩也是正常的,当然这种行为是不被鼓励的。这时候就看父母能否真正抱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态度,能否坚持下去。那怎么坚持呢?当然第一步先要选适合的书,其实关于选书我也是个初学者,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但在给她读的过程也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好能让宝宝参与、互动,对于一到两岁的小宝宝,比如可以选择《妈妈想你啦》,在给女儿读了三四遍后,每当读到一个地方打个喷嚏时,她也会马上“咳咳”几声以示配合。经典绘本《逃家小兔》也比较适合小宝宝们参与互动。第二步,就是坚持了,很简单的,只要每天有几分钟,在家里环境比较安静的前提下,拿起一本图画书,开始读,也许起初宝宝是自顾自地玩,但我们不妨试着坚持一些天,宝宝很可能会被吸引过来,而且即使宝宝表面上没有听,其实很有可能也听进去了。我曾自己拿着《亲亲熊妹妹》读了几页后,就把女儿给吸引过来了。

作为忙碌的父母们,如何能对儿童构成挑战,扩展儿童经验的主题和话题,这是个不小的难题。家庭内的亲子阅读的主要载体——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的童书,提供了难得的工具。如何运用它也不需要很多的技巧,只要坚持给孩子读书听,陪孩子一起看书、模仿书中的角色、演绎书中的故事,把故事中孩子感兴趣的情结自然融进生活中。这样简单的过程往往胜过那些价格不菲的专业训练,胜过那些所谓的“高质量的环境与课程”。

当你成为孩子幸福的陪伴者,当各种形状的书成为孩子可以游戏的“玩具”,当你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给孩子听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之旅。

妈妈想你啦

小老鼠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兔子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兔子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狮子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狮子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猪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猪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河马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河马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狗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小狗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布娃娃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布娃娃在草地上玩,“阿嚏——”打了个大喷嚏。

小女孩跑过来说:“你妈妈想你啦,快回家去吧。”

布娃娃哭起来:“我没有妈妈……”小女孩说:“让我来做你的妈妈吧,我们一起回家去!”

“念书给我听”计划的创始人苏珊·史特拉伯(SusanStraub)曾提到共读虽然有趣,却很少会像你想的那样。你可能觉得书是拿来读的,但你的宝宝却觉得书是玩躲猫猫最好的工具。她总结了念书时宝宝会做的好玩事:

昏昏欲睡

抓书

拉你头发

抓住书页让你不能翻页

坐在地板上凝视着你,好像在看一个疯子

撕书

把书丢在地板上

指着书上的每样东西要你回答:那是什么

尖叫

你一边念,他一边嘟囔着自己编的故事

把书开了又合,合了又开,玩自己的游戏

很开心的听了两页,然后就把头转开——但是如果你停住不念,他又生气了!

这些行为正是我们那些小孩的妈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这时父母的态度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因为真正能决定孩子是否能不断地有书看或把书当玩具来“玩”的只有父母自己。让我们看看苏珊的态度:

不管孩子是啃书的封面,还是把书来当帽子,都能乐在其中。你想要的不就是和孩子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玩各种富有创意、实验精神以及想象力十足的游戏吗?把目标抛到脑后,好好体验这种经验。对孩子而言,阅读绝不只是好玩而已。我们透过感官来感受生活。这个世界透过脸、耳、鼻、口、手指,来到孩子面前。阅读把世界变得轻薄短小、容易吸收,让宝宝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对于四个月大的婴儿,甚至十八个月大的婴儿来说,真正的卡车又大、又可怕、又很吵。但是书上的卡车小小的、不吓人,是一种可以拿在手上、容易掌握的东西,只要翻页,卡车就不见了。书本让小婴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专家同时也建议,如果幼儿的行为可能产生干扰他人、具有危险性或破坏性的后果时,成人是需要加以干预的。但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行为?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它为什么会引起什么反应?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扔东西的幼儿也许把扔东西当作挑战的手段,他们扔东西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或许为了加入伙伴团体的活动,或为了其他种种理由。他们也许正面临着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孩子天生是模仿高手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模仿的对象,作为接触最多的、也是最亲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

模仿就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在生物学上的模仿,是指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很多鸟类都能通过模仿学会其他鸟类的叫声和人语,如鹦鹉、八哥、乌鸦、椋鸟、园丁鸟和琴鸟等。各地鸟类的方言土语也是通过个体之间互相模仿而继承下来的。把狗和猫从小养在一起,狗可以通过模仿从猫那里学会用爪子洗脸和捉老鼠。有人曾观察过一个猕猴群,发现有一只年轻的母猴首先学会了用水洗掉土豆表面的沙子,其他个体很快就都学会了这种方法,同一只母猴还学会了把掺沙子的麦粒投入水中,以便把沙子和麦粒分离开来,后来整个种群也都学会了这种取食技能。

幼儿天生就是个模仿高手。只要我们提供给他足够的外部刺激,幼儿天才般的模仿能力会让我们成人望尘莫及。

一位母亲对刚满3岁的女儿做了极为精彩的记录:

小画家

一天中午,宝宝自己翻弄《阿波林的小世界》,念念有词。早已习惯了她自己编着讲故事的我乐得清闲,在旁边整理着家务。不一会儿,没声了。我诧异,抬头看时,见她正拿笔“作画”,旁边展开着刚念的《阿波林系列》。宝宝画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漫不经心地走过去,一看之下,吃惊不小,对照了一下书的内页,原来宝宝在临摹阿波林。这应该算是宝宝的第一张临摹作品吧,没怎么在教画上付出的我还是挺知足的。

满口“经典”

前天下午,我带宝宝出去玩,刚出楼门,一阵热浪扑面而来。我皱着眉还没说什么,就听小人儿嘟囔:“这么烤得慌呀?”忽然又奶声奶气地大声道:“搞什么嘛!”(出自:《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说完自己就笑了,我们俩又一起大喊了几句:“搞什么嘛?怎么这么热呀!”然后相视大笑了起来。

可是凯罗坚持……

有段时间闺女迷恋《包姆和凯罗系列》,一遍遍地让我讲,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索性录音放给她听,闺女很新鲜,更是兴致盎然,一天到晚都是包姆和凯罗。

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陪闺女睡觉,闺女却贴床边躺在了外侧,我让她躺到里面去,她纹丝不动,幽幽怯怯地说:“可是凯罗坚持躺在外面。”——这家伙!她倒是挺会活学活用。

看《汤姆去海滩》的后果

一天,闺女又把汤姆系列搬出来,自己把最喜欢的那几本看完了,拿着《汤姆去海滩》让我给她念,连读了两遍。中午吃完饭,她坐在沙发靠垫上居高临下地拿着个捞鱼的小抄子,自称“汤姆大盗”,让我当美人鱼XX——给我起了个英文名字,我没记住——然后嘴里说着书上的台词拿那个小抄子在我头上比划着来钓我,并假意将我丢在了鱼篓里,而后看着我得意地笑了。

多可爱的孩子,多幸福的妈妈啊!婴儿从出生起,他们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去弄清楚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通过他们已经获得的初步经验来理解它们,以此来建立与构造关于自己的周遭世界。

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亲子阅读可以做到潜移默化、随顺自然的教化。实践亲子阅读的父母一般并不会刻意把阅读作为提高孩子十八般武艺的工具,顶多把绘画、语言、识字的发展看做是阅读的副产品,父母们看重的是享受乐趣、感受童真、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绘本、歌谣与母爱

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灵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

——泰戈尔

绘本于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在英文中称作PictureBook(图画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